模特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即使是人的最简单的情绪,也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生理需要受制约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条件。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一)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情绪、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但不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了对该事物的态度。这是因为情绪和情感总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不可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就是这个道理。客观现实是情绪、情感产生的源泉,人的情绪、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并非反映事物的本身,而是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态度。例如,看到一位陌生人谈吐文雅、行为端庄、有良好的修养,会产生好感。这种好感的产生尽管来自陌生人,但好感所反映的却是对该陌生人的表现态度,是对该表现的一种体验或感受。

(二)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产生情绪、情感的直接原因。换言之,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便不能产生任何的情绪和情感。同一事物,由于它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出现,人们对其的认识、判断与评价也会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性质

情绪、情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媒介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决定人们态度的是该事物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如果该事物符合并满足主体的需要,就会对该事物持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如果该事物不符合、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便会对该事物持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愤怒、痛苦、仇视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就成为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体验的媒介,从而也决定了人的情绪、情感的性质。

二、情绪、情感的基本形式

人的情绪和情感多种多样,根据近代研究,通常将其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一)快乐

快乐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解除紧张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程度。一般说来,可以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引起快乐情绪的原因很多,如亲朋好友的聚会、美好理想的实现等都可以引起快乐的情绪。如果愿望或理想的实现具有意外性或突然性,则更会加强快乐的程度。

(二)悲哀

悲哀是与所热爱的对象的失去和所盼望的东西的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引起悲哀的原因比较多,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对象的价值。此外,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性特征对人的悲哀程度也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悲哀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等不同的等级。悲哀有时伴随哭泣,使紧张释放,缓解心理压力。在比较强烈的悲哀中,常常伴发失眠、焦虑、冷漠等心理反应。

(三)愤怒

愤怒是由于外界干扰使愿望实现受到压抑,目的实现受到阻碍,从而逐渐积累紧张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恶意的伤害、不公平的对待等都能引起愤怒的情绪。愤怒的产生取决于人对达到目的的障碍的意识程度,只有个体清楚地意识到某种障碍时,愤怒才会产生。愤怒的程度取决于干扰的程度、次数及挫折的大小。根据愤怒的程度,可把愤怒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激愤、狂怒等。

(四)恐惧

恐惧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引起恐惧的原因很多,如黑暗、巨响、意外事故等。恐惧的程度取决于有机体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销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在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情绪中,快乐属于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它对有机体具有增力作用。而悲哀、愤怒、恐惧通常情况下属于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人的学习、工作、健康具有消极的作用,因而应当把它们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愤怒、恐惧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战士的愤怒有利于他们在战场上勇敢战斗;对可怕后果的恐惧有利于个体提高责任感与警惕性;悲哀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人除了基本情绪以外,还有许多复合情绪。例如自我产生的骄傲感与谦逊感、与他人相联系产生的爱与恨、对情境事件的求知和好奇心等,都是两种以上基本情绪的混合。焦虑和忧郁等可能带有异常性质的情绪,也是几种基本情绪的合并或模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外部表现的情况,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可以形成人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背景。

(1)心境的特点:首先,其特点是和缓而微弱,有时人们甚至觉察不出它的发生;其次,持续时间较长,少则几天,长则数月;最后,心境是一种非定向性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淡泊性的背景,使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都蒙上一层相应的色彩。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愉快,能推动人的工作与学习,激发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消极的心境则使人颓丧悲观,妨碍人的工作和学习,抑制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如心情愉快时,干什么都有精神;悲观失望时,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2)心境产生的原因: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诸如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逆顺、人际关系的亲疏、健康状况的优劣,甚至自然界的事物,如时令气候、环境景物等都可以成为某种心境形成的原因。除了由当时的情境而产生的暂时心境外,人还能形成各自独特的稳定心境,这种稳定的心境是依人的生活经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为转移的。人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的心境,消除消极心境的不良影响,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抗御外界不良刺激和干扰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心境,做心境的主人。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的、强烈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由突然发生的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激情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第二,激情维持的时间比较短;第三,激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第四,激情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引起激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发事件、过度的抑郁和兴奋,都可能导致激情的产生。激情如果伴随着冷静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它可以成为动员人的所有潜能积极投入行动的巨大动力。反之,激情如果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对机体有害的,就会起到负面作用,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就是激情犯罪。可见,激情的意义是由它的社会价值决定的。

3.应激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在人的生命或精神处于威胁情境下,采取必要决定行动时或和无力应付受威胁的处境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目瞪口呆,手足失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另一种是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准确有力,及时摆脱险境。出乎意料的危险情景或面临重大压力的事件都是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应激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一般的应激状态能使有机体具有特殊防御排险机能,能使人精力旺盛,使思维特别清晰、活跃、精确,使人动作敏捷,推动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但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会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范围狭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在意外的情况下,人能不能迅速判断情况并做出决策,有赖于人的意志力是否果断、坚强,是否有类似情况的行为经验。另外,思想觉悟、责任感等也是在应激状态下,防止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长时期持续的应激则可能引起精神创伤,危及身体健康。

(二)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的,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情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人们基于个体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在相互交往中掌握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社会需要,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体验,这时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即为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则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心安理得或尊敬感。反之,则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愧疚、痛苦或蔑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道德标准是不同的,但是就全人类来讲是有共同的道德标准的。例如,对社会义务的承担,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老弱病残的扶助等,在任何社会都是宣传和倡导的。

2.审美感 审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审美感与道德感一样,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人的审美标准及对各种事物美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审美感虽然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但仍存有全世界共同享有的美感,例如在自然风光和艺术欣赏中产生的和谐与美的共同感受。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对与真理的追求、科学的探索、智力的活动相联系的体验。如对知识的热爱、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对错失良机的惋惜;了解和认识未知事物时的好奇心和新异感;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惊讶和焦虑,问题解决后产生的强烈成就感、坚信感、喜悦和自豪;在坚持自己观点时产生的强烈的热情;由于违背了事实而感到不安、羞愧等,都是理智感的体现。理智感同人的认识活动中成就的获得、需要的满足、对真理的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关联。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强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浓厚,人的理智感就越深厚。

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被称为高级社会性情感或情操。

四、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人们常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绪,如愤怒、恐惧、狂喜等;而把稳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体验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感,如自尊心、责任感、亲人之间的爱等。实际上,强烈的情绪反应中有主观体验;而情感也会在情绪反应中表现出来。通常所说的感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情绪。

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有情景的性质。当某种情景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现象及状态。情绪以表情形式表现出来,包括面部表情、言语声调表情和身段姿态表情。面部表情是情绪表现的主要形式,面部肌肉运动向大脑提供感觉信息,引起皮层皮下的整合活动,产生情感体验。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生物机体需要相关联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及理智感等。在个体发展中,情绪反应出现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如新生儿只有悲伤、不满、高兴等情绪表现,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才逐渐产生形成如友爱、归属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一般发生得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并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动摇性。而情感是经过多次情感体验概括化的结果,不受情境的影响,并能控制情绪,情感由于只与对事物的深刻性认识相联系,因而具有稳定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情绪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而情感又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中体现。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人感情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加以严格的区分。情绪和情感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五、情绪、情感的作用

(一)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认识过程或行为活动具有组织和瓦解的支配作用,能够指引和维持行为的方向。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情绪和情感产生时,会通过皮下中枢的活动,引起身体各方面的变化,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所面临的情境。另一方面表现在情绪和情感对认识活动和智慧行为所引起的调节作用,影响着个人智能活动的效率。研究表明,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情绪、情感支配着行为的选择,表现出具有动机性作用。

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情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境。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恐惧之感会使人产生“应激反应”,引起体内一系列生理机能的变化,使人更好地具有适应性功能。当人们面临新情境不能用以往有效的方式做出适当的反应时,会产生消极情绪的困扰。如果这种情绪困扰长期不能解除,就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不仅影响到活动效率,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首先表现为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意外变化的信号。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往往是通过表情表现于外的,各种表情模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信号意义。它在人与人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特别是原有的主观状态不能适应这种客观事物刺激时,人的神经、化学机制就会被激活,并发生特殊信号,促使人改变活动方式,并采取新的应付措施。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许多场合下,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态度或观点,可以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从而达到沟通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表情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例如,狂喜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摩拳擦掌,说话时的语调以及伴随的喜、怒、哀、惧的面部表情都具有信号交际的作用。通过这种信息的传递,个体可让他人识别正在体验着的情绪状态,也可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某种愿望、观点和思想,从而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具有鲜明的外露特色,更容易为他人所感知和接受。

(三)易感作用

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表现为个体对各种信息意义性的鉴别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文学、艺术无不是以情感表达艺术效果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高昂的情绪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兴奋性和主动性。教师积极的情绪还可以增强教材内容及教师要求的可接受性,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绪情感,可促进其与教师交流的和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才会真正起作用。

(四)驱动功能

驱动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强或降低的作用。它能够驱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活动的进行。例如,一个运动员在高涨的情绪下会全力以赴,克服种种困难,达到自己成绩的理想目标。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则会停滞不前,知难而退。从这种意义上讲,情绪和情感具有某种动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