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早期的改革和货币政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
我永远忘不了我在1981年春末来到中国的那一天。在那个暖春,中国货币的未来发展及货币政策的困境和挑战将用一个简单事件的等式阐明,这将会在一个普通的下午发生。
当时,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似乎是空的。机场仅有一号航站楼(T1),从美国飞往中国的唯一航班需要在东京中转,而东京飞北京的航线也并非每日都有,旅客需隔天再搭乘日本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往北京。这或许是1981年中国的国际交流很少的原因。我是来中国进行国际交流的第二批学生之一,在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得以从美国来到中国。
在离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受到南开大学教授的热情接待后,我在中国的第一个清晰记忆是乘了很长时间的车进北京城,停在了友谊商店。我在那里将我的美元现金换成了外汇兑换券(FEC),当时两者的价值比差不多是1比1。当然,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外汇较少,这其实是一个人为估值。它完全基于苏联式的旧交易系统,通过将两种货币合二为一对外汇进行高度限制和保护。人民币是中国国内用于购买当地货物和服务的本地货币,而外汇兑换券是用于人民币和外币兑换的半可兑换缓冲货币。
那天下午,我花了1美元买了一罐可口可乐。中国的老师批评我花了太多钱,他告诉我,来自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我可能不知道,我把中国人月薪的一大半花在了购买软饮料上。那会儿,大多数的中国人只能接触到一款名叫“汽水儿”的软饮料,这种饮料的颜色可以是粉色、紫色,或是像高尔夫球场一样的绿色,看起来更像是一些朋克摇滚歌手染的发色,而不是能喝的饮料颜色。
那天的那罐可乐显示了当时中国整个外汇和货币改革挑战的困境,而这种困境将在之后的四十年内结束。
当我离开友谊商店时,我看到有许多中国人站在商店外,穿着白色薄衬衫。他们太瘦了,我甚至能看到他们衬衫里的贴身背心。他们穿着绿色或蓝色的裤子,这取决于他们来自军队还是工厂。商店外的每一个人都想知道怎么进去,他们也想拥有外汇兑换券,购买只能在友谊商店买到的进口商品。这些商品主要供给外交使团,因为大多数的使馆都在附近。
美元或其他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突然出现了黑市交易。外币与外汇兑换券之间也存在黑市交易,因为外汇兑换券的价值并不能代表人民币在实际市场上的价值。另外,外汇兑换券作为“访问通行证”,允许持有者进入友谊商店购买外国商品。因此,外汇兑换券具有比货币本身更高的价值。而由于关税等不同的限制因素,进口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也成为黑市交易大行其道的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整体处于缺少物资的匮乏经济状态。城市的人们一般只能拥有通过政府分配销售的物资。
1981年的这段经历使我至少了解了中国当时面临的两难困境。中国正在改变束缚生产力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摸清如何在不造成社会和政治动荡或金融经济巨大波动的情况下,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要了解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走向,必须以全面的角度看待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摆脱这种困境的努力。中国以更宽广的整体稳定视角,要求有效和可持续地改革开放,并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最终的影响。
接下来的部分概述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些转变的过程背后政策决策的每一步。正是这些步骤使中国决定了当前货币改革的顺序和达到了新金融秩序发展的门槛。它们将使中国成为与全球发展中国家并肩作战的关键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