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其中的一团烈焰属于项羽。项羽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羽有个叔叔叫做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一直跟着叔叔项梁,他从小不喜欢读书,学习剑术也是半途而废,为此受到了项梁的责备。项羽认为学习书本不过是用来记录名字,剑术也只能进行单挑,要学就学“万人敌”的本领,也就是一个人可以打败许多人的本事,项梁听后开始教他兵法。
项羽长大后一表人才,身高八尺,力气超人,有次他和叔叔看到始皇帝出巡的场面,项羽说到“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说,皇帝这事可以让我来替他干,这话吓坏了旁边的项梁,他赶紧捂住项羽的嘴巴说:“这话不能乱说,是要灭族的。”项羽从年轻时起,身上就充满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大泽乡起义两个月后,项梁在会稽郡起事,没过多久,传来了陈胜被杀的消息。项梁手下有个谋士叫做范增,虽年已七十但很擅谋略,他对项梁说陈胜之所以败亡,是因为自己称王,如果能立楚国王室的后代为王,定会有许多人投奔,大事方可成功。项梁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仍立为楚怀王。
另一团烈焰是刘邦。刘邦是沛县人(今江苏沛县),他在兄弟里排行第三,所以人称“刘季”,从小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史书说他“好酒及色”,所以经常被自己的父亲训斥。后来做了泗水亭长,成为掌管十里范围的小官,但是刘邦并没有因此有什么改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喜欢招朋唤友喝大酒,和漂亮女人搭搭讪,他虽然没什么钱,但却非常好客,表现得很慷慨,经常请人吃饭,结果赊了许多账。不过正是因为这样豪爽的个性,使得刘邦结识了不少称兄道弟甚至关键时刻可以为之卖命的朋友,刘邦后来能成功和这些人密不可分。
有次他也看到了始皇帝出巡,但是他的感受和项羽完全不同,他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不像项羽那样有取而代之的霸气,而是言语之间充溢着无尽的羡慕。
刘邦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是他的岳父吕公,别人都觉得刘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但吕公却觉得刘邦是一支难得的“潜力股”,他把自己的女儿吕雉许给了这位泗水亭长,后来的历史证明,吕公的眼光相当的独到。
刘邦走上造反道路与陈胜吴广有些相似,刘邦作为亭长要押送一些囚犯到骊山,走到半路,这些囚犯跑了许多,刘邦估计,照这样下去,走不到骊山,自己就会成为“光杆司令”,既然如此,他索性把所有人都放了,但私放人员要被处罚,刘邦和不愿意走的一些囚犯躲进了附近的芒砀山。
没过多久,大泽乡起义爆发了。各地纷纷响应,沛县县令也想起兵,沛县县吏萧何和曹参建议县令招抚躲在山中的刘邦,县令起初同意,后来却又反悔还要捉拿萧何和曹参。刘邦下山用箭射书信到城中,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这个县令平时不体恤百姓,受刘邦鼓动被百姓所杀,刘邦被大家推举为沛公,正式起事,这年他已经四十八岁。听说项梁拥立楚怀王后,刘邦率自己的队伍投奔而来。
此时秦军在章邯的率领下势如破竹,灭掉张楚政权后,又攻克了魏国,然后攻击齐国,项梁率部增援齐国,起初打了几场胜仗,项梁有些骄傲,防备变得松弛,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被章邯夜袭成功,楚军溃败,项梁战死。
项梁兵败的消息传来,楚怀王大为惊恐。暂时惊慌过后,这位牧羊人出身的楚王,转念觉得对自己而言,项梁的死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可以借此趁机掌控实权,做个名副其实的楚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要是需安置好军中的两个人物。于是封项羽为长安侯,封刘邦为武安侯,紧接着制定了新的灭秦战略,他下令说秦朝被推翻后,六国要恢复,谁首先进入关中,攻克咸阳,谁就当关中王,这个就是“怀王之约”。
章邯消灭项梁后,前去攻打赵国。赵国局势吃紧,不断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北上救赵。同时派刘邦率领一支军队,向西进攻关中。从这个安排来看,楚怀王非常忌惮项羽,处处设防,不仅不让项羽当主将,而且把对付章邯这样的硬骨头交给他来啃。
宋义、项羽率军出发后,走到半路,宋义下令部队停止前进。项羽对此很是不满,他急着要与章邯交锋,好为自己的叔父项梁报仇雪恨,但宋义却不以为然,他是想让秦赵相残而渔翁得利,项羽一再劝说均告无效,忍无可忍无须再忍,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项羽把这起事件传报给楚怀王,怀王鞭长莫及,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命他继续领兵救赵。
接着发生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先命部将英布、蒲将军率两万精兵渡过漳河,猛烈攻击秦军运送粮草的甬道,项羽随后率主力过河,凿沉船只,毁坏炊具,烧掉营舍,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置死地而后生的楚军,战斗力空前高涨,个个争先,以一当十,一举击溃王离率领的秦军,解了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围。在旁边观战的其他诸侯国军队看傻了眼,大战过后,一致推举项羽为联军统帅,凭借这一战,项羽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