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内容

本书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综述国内外有关融资约束含义、度量、基础理论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其影响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以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来研究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并以企业高管的政治背景(虚拟变量)作为政企关系的代理变量,以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之和占总负债的比例作为银企关系的代理变量。然后,在Almeida等(2004)[13]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基本模型、Khurana等(2006)[14]使用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修正模型以及Almeida等(2004)[13]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代理变量,构建了三个新的模型。最后,以我国在沪深两市A股中2007—2012年所有非ST、非金融类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我国上市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问题,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同时把样本按照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产权属性以及双重差异化环境(即差异化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差异化市场环境和产权属性以及差异化宏观经济环境和产权属性)等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各种类型下企业的融资约束差异,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各类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对本书所用到的基础理论和文献进行回顾。综述了融资约束的含义、度量、基础理论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其影响的文献,确定以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来研究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并分别以企业高管的政治背景(虚拟变量)以及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之和在总负债的占比作为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代理变量。

(2)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实证模型。本书中提出的研究假设,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情况;②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③在不同状况(包括差异化市场环境、差异化宏观经济环境和差异化产权属性三个方面)下,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情况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是否成立,本书对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基本模型、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修正模型以及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扩展模型进行介绍,并在以上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代理变量,构建了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同时,研究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都是后面实证部分的重要基础。

(3)使用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和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从整体角度检验和分析我国上市企业整体上是否存在融资约束问题,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市场和不同行业中以上结果的差异。

(4)进一步检验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企业的融资约束表现情况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差异。从差异化市场环境(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企业)、差异化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繁荣期、经济衰退期和经济复苏期)、差异化产权属性(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不同的角度,对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和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对我国不同情况的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进行检验和分析,并检验和分析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不同类型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同时,本书还研究了差异化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差异化市场环境和产权属性以及差异化宏观经济环境和产权属性三种双重差异化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双重差异化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

具体按章可以分为以下10个部分:

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本书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再阐明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然后指出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最后指出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介绍国内外融资约束的一些经典研究以及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第二部分,关于政企关系的研究,主要介绍政企关系的度量以及政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等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关于银企关系的研究,主要介绍银企关系的度量以及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等相关研究。

第3章,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本书中提出的研究假设,包括:①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情况;②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③在不同状况(包括差异化市场环境、差异化宏观环境和差异化产权属性三个方面)下,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情况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情况。第二部分,主要简介Almeida等(2004)[13]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Khurana等(2006)[14]使用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修正模型以及Almeida等(2004)[13]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扩展模型,并分别在以上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中加入新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代理变量,构建了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

第4章,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效应分析。本章首先介绍实证样本的选择和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使用全样本对本书3.2部分中提出的模型(3.1)~模型(3.6)进行回归,检验我国上市企业整体上是否存在融资约束问题,以及瑆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在不同的行业中研究以上结果的差异;最后对以上实证结果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第5章,市场环境差异下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效应检验。本章主要研究在市场环境差异下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首先,介绍市场化程度的度量方法;然后,根据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将样本分为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样本和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样本,并使用这两类样本分别对本书3.2.1部分中提出的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我国上市企业在不同市场化环境下存在的融资约束的差异,以及使用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分别对本书3.2.2部分中提出的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在不同市场化环境下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最后,对上述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第6章,宏观经济环境差异下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效应检验。本章主要研究在宏观经济环境差异下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首先,介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迁情况,主要阐述本书研究的2007—2012年中各年的宏观经济环境特点;然后,根据年度将样本分为六类,六类样本代表三类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使用这些企业样本分别对本书3.2.1部分中提出的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我国上市企业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融资约束的差异,以及使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样本分别对本书3.2.2部分中提出的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企业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最后,对上述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第7章,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不同产权属性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效应检验。本章主要研究不同产权属性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差异,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不同产权属性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首先,介绍我国上市企业产权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然后,使用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分别对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我国上市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存在融资约束的差异,以及使用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分别对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上市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最后,对上述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第8章,双重差异下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效应检验。本章主要研究双重差异下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差异,以及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首先,介绍双重差异的选择,本章主要选择差异化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差异化市场环境和产权属性以及差异化宏观经济环境和产权属性三种类型;然后,使用双重差异下不同类型的样本分别对三个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各种类型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差异,以及使用这些类型的样本分别对三个基于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我国各种类型的上市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差异;最后,对上述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第9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讲述第4章~第8章实证分析中所得到的几点研究结论,以及根据这几点研究结论提出一些简要的政策建议。

第10章,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研究结论的应用和进一步延伸的论题讨论。本章对上述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效应研究的结论进行应用,并提出在本研究结论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延伸的研究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