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发展建议
围绕打造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发展信息经济的发展定位,立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数字化转型基础,以大数据资源整合为抓手和突破口,推动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创新,培育大数据产业发展新生态,促进区域性大数据产业集群和引领示范,促进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加大力度,系统跟进大数据发展政策。依托省、市、县各级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设置及“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组建,浙江省确保了信息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顺畅传递和高效执行,其在组织建设方面的指数位列全国及东部地区第2。由于政策发布数量、类别等方面的统计劣势,浙江省政策环境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8,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在东部地区排名第7,且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指数。从大数据发展环境水平评估指数可以看出,相较于浙江省在大数据组织建设方面的优势,其在政策环境方面的举措有待进一步跟进。为了更好地优化大数据发展环境,发挥组织建设优势,下一步,浙江省应密集出力,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巩固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特色成果,争取在大数据细分产业方面释放更多红利信号,在已有政策的实施、跟进及监督、激励等方面形成持续的引导,加强优秀方案和典型案例的研究推广,努力构建覆盖面广、操作性强、未来可期的宏观引领与微观指导相结合的大数据政策体系。同时,发挥浙江省在大数据环境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与江苏、福建、安徽等区域的优势协作,努力构建跨省市的产业交流及合作机制,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向好。
统筹规划,持续优化大数据示范保障。浙江省集聚示范指数在全国排名第9、东部地区排名第7,但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指数。具体来看,目前国家设立的8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5个大数据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浙江省、市均未在列。相较于大数据发展环境的其他评估指数,这体现出其在大数据区域载体建设方面存在短板。根据《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重点主要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以及大数据制度创新、创新应用、产业聚集、要素流通等领域。此外,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扩大区域性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有望扩容。因此,现阶段浙江省可以参考国家要求、结合本省实际情况,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及应用,并以此为契机,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争取、着力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形成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效应。同时,依托省内核心城市在政治经济及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数据中心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大数据示范保障的另一层面,浙江省大数据智力保障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1、东部地区排名第6,但未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指数,说明其在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来看,必须建立稳定的人才供应通道。2019年3月,教育部将大数据列为未来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工科专业之一。目前,浙江省共有19所高校设立了大数据相关学科,培养大数据人才;省内设置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仅两所,大数据的人才缺口问题比较突出。对此,建议浙江省抓紧抓好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名校名院和优势特色学科,推行数字经济人才专项,支持引进数字经济人才,加强产学联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利用优质资源为全省培养大数据人才,培育出一支能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专业队伍,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
促进开放,着力提升大数据资源共享。数据开放共享是推动大数据应用的重要抓手。在大数据产业方面,浙江省的数据资源指数在全国排名第7、东部地区排名第5,但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指数。对此,建议浙江省进一步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完善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有序推动省市数据开放,鼓励社会各方对开放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带动大数据应用创新。此外,数据安全是数据资源共享的前提,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性技术,在数据采集、加工、存储、聚合、交换、应用等诸多环节存在安全防护需求。随着大数据的广泛深入发展,数据安全已上升为关系到个人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因此,建议浙江省制定技术和管理措施,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防护,提升数据防窃取、防丢失的能力,为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