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2018年中国炼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石油化工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炼油化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炼油化工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炼油化工业虽然有着较强的发展实力和技术保障,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原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加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部最新报告显示:全国石油预测的潜在资源量为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301亿吨。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采情况通报(2017年度)》显示,2017年,中国全国的石油产量为1.92亿吨,约占该年全球石油总产量的4.4%。按此计算,301亿吨石油意味着我国石油工人还有150年的工作量。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情形不容乐观。2018年1月16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7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称,2017年中国原油消费持续中速增长,全年原油表观消费量为6.10亿吨,同比增长6.0%。由此可见,理想状态下,301亿吨石油仅够我国使用大约50年。
我国原油产量从2000年的1.6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2.03亿吨,原油产量增加了6.9%,而原油进口量从2000年的7013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2.4亿吨,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而且这一情况将逐年加剧。
(二)低端产能过剩仍然较为严峻
如果说,原油产量受限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那么炼油能力和成品油产量,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石油工业水平。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发布的数据,当前,中国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仅占全球总量的1.5%和4.3%,但炼油能力则达到全球的15%,支撑了国内庞大的成品油消费需求,然而同时也使我国炼化产业长期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在炼油开工率方面,与全球平均开工率85%相比,中国的平均开工率为72%,仅高于平均开工率64%的非洲地区。2016年,我国炼油平均开工率升至78%,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

图2-2 中国石油产量、石油储量占全球总量百分比
数据来源: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图2-3 炼化产业平均开工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截至2017年,我国炼油产能过剩已经达1.38亿吨/年,未来几年,仍将有大量新增炼油项目投产,“十三五”期间预计将投产1.5亿吨/年。对于产能过剩的具体原因分析为以下三点:
(1)总体阶段性过剩。
在2013年,全国炼油厂的负荷率平均只有70.4%,汽油、柴油已经过剩,净出口720万吨,其中,汽油净出口469万吨,柴油净出口251万吨。2018年我国主营炼油厂开工率基本保持在80%左右,如果将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炼油厂负荷率提高至90%,汽油、柴油过剩量将达到2450万吨。
(2)区域性过剩。
主要过剩地区为东北、西北和华东,其中,华东地区平均负荷率不到75%,主要是由于地方炼油厂能力较大、负荷较低,尤其是山东地方炼油厂能力已达1亿吨/年,即使获得原油配额情况下,2018年其开工率从以往的40%~50%已经上升到50%~60%,但区域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结构性过剩。
2018年全国炼油厂生产柴油汽油比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前11个月累计数据看,全年应该在1.2左右,低于2017年的1.4。从消费端看,汽油需求仍有增长,而柴油需求下滑,所以柴汽比为下降趋势,柴油生产存在过剩。
(三)推进自主知识产权与炼油化工技术进一步提升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对石油化工产业的科研投入虽然逐年加强,但是科研能力依然有限,创新能力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炼化行业向国际高水平跃升。“十三五”时期,炼化行业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加快结构调整,着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多炼油厂及乙烯厂的能耗和排污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许多大型装置重复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缺乏,在研发控管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炼油技术的相当落后主要体现在炼油装置的不合理和原油深加工能力不足。在我国炼油装置结构中,许多炼油厂以减压,催化裂化为主,加氢裂化、加氢处理、加氢精制、催化重整以及烷基化、异构化比例偏低,造成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特别是加氢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产品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原油二次加工能力中的催化重整,加氢裂化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四)安全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导向下,炼化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易燃易爆和毒害物管理压力、气体及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负载影响,遭遇新环保法监管,转型迫在眉睫。从原料看,随着大庆等国内轻质油加工份额的萎缩、稠油的增加,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进口原油逐步投入生产,国内原油总体呈现重质、高硫、高酸的态势。伴随着炼化一体化进程、基地化建设以及产品质量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企业规模尤其是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等装置规模扩大,加工深度增加、产业链继续延伸,迫于节水的压力,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污水回用,排放浓水中污染物(氯化物和COD)浓度偏高;炼化生产及储运系统排放较多的烃类气体化石燃烧,燃煤与加热炉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企业改扩建所需要的卫生防护距离常常不能满足要求;部分企业在环保上投入力度不够,意识不强,在生产环节产生了较多不合规、不合法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2018年中国能源生产量37亿吨标准煤,比2017年增长了3%。炼油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向炼油产能的总量控制,淘汰落后、做优增量,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型升级发展。
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探索高风险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实施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环保搬迁改造;完善化工园区监控、消防、应急等系统平台,不符合要求的化工园区、化工品储存项目要关闭退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及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规范化工园区;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应用,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提高“三废”利用水平;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完善节能标准体系。
(五)民营炼化企业呈现分化式发展格局
炼化一体化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规划的主导方向,为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荣盛石化等民营炼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做大做强,其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上。新建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成套技术、自动化设备及成套装置,具有生产能力强、工艺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型民营炼化企业从资金沉淀、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均较之前有很大改观,实力大大增强,处于快速发展壮大时期。
优胜劣汰是解决中国炼油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炼化产业的政策是放开规模大、技术先进项目的投资,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如何提高竞争力,避免被淘汰,是中小民营炼化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据路透社2018年6月报道,约40%的中国民营炼厂处于亏损状态,市场占有率逐步衰退,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2018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炼化企业原材料成本支出大大提高;政府对炼厂环保方面的要求提升,且监管、执法力度加大,设备不达标或生产能力不足的中小型炼厂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国家税收政策缩紧,成品油消费税改革、增值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在原材料购买、成品油出厂环节的偷税漏税行为,税制改革使部分企业的成品油出厂价上涨幅度较大;在生产力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获得较大原油进口配额的炼厂无法灵活调整开工率,进一步加大亏损。
(六)国有炼化企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8年底,民营炼化企业产能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27.2%,而在2013年该数据为22.5%。在民营炼化企业获得进口原油配额和使用权、原料难题解决之后,装置开工率大幅提升。2013年民营炼化企业一次装置开工负荷仅为40%左右,而2018年已经提升至50%~60%,同时国有炼厂的一次装置开工负荷维持在80%上下。民营炼化企业新投产上的大型项目基本都是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以上、装置工艺技术比较先进的项目,特别在装置的自动化与能耗方面较具优势,平均成本比传统炼厂低20%~40%,且选址相对合理,在原料进购的港口、管输及仓储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原料的储运成本较普通炼化企业低。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希望依靠成本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弯道超车”。未来几年,随着几个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民营炼化企业的市场份额存在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总体来看,民营炼化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我国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营炼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竞争力逐步增强。
表2-2 产能与一次性开工负荷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石化》杂志。
(七)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速回落,出口竞争加剧
从当前成品油市场环境看,环保压力加大、新能源政策使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环保监管力度,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改革,包括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等,对成品油消费的替代冲击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约70万辆,替代石油消费量105万吨;天然气汽车600万辆,替代石油消费量2857亿吨。预计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天然气汽车达到1000万辆。此外,高铁、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燃油汽车的使用,进而减少石油消费。
从海外炼厂情况来看,亚太地区新增产能快速增长,大型炼化项目投产,影响了中国的成品油出口。2017年,世界化工原料消费中心的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占全球炼油能力的35%,占比超过北美和西欧之和,2018年迎来了亚太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未来2年内投产的民营新建大型炼化项目超过5个,其中包括浙江舟山石化具备4000万吨炼油、280万吨乙烯的“巨型航母”。而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同样拥有6000万吨以上炼油能力的石化基地,使得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炼化格局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