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展望:中国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报告(2017—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时代下,企业抓住机遇赢得挑战

许科敏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向。结合在企业的工作调研,我有四点感受:

一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初期的特征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加速创新,对制造业的融合、渗透不断加速,对企业传统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营销模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热潮。

二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过去靠数量和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去海浪式的消费也已经被个性化的消费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三是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各种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是刚性的。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在政府不断出台措施降低企业制度性和交易成本的同时,如何在内部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企业普遍面对的重大问题。

四是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中小企业正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减税降费、普惠金融、双创平台、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政策与措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正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全国人大新修订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的来看,在新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当然,企业要抓住机遇赢得挑战,除了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努力。针对未来企业发展,我有以下六点建议:

第一,推进智能制造。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企业要运用互联网技术,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工信部已开展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先后确定了206个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项目,可以供企业进行经验借鉴。

第二,聚焦细分领域。中小企业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产品,也就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十年磨一剑”,不能盲目地多元扩张。实践证明,“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中国已有一批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进入了世界前列。工信部开展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已经遴选出一批市场占有率在全球前三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4家,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的培育企业50家。目前第二批正在遴选当中。

第三,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强,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3月,工信部等16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把落后产能的界定标准从主要依靠装备规模和工艺技术标准,转向能耗、环保、质量、安全和技术等综合标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第四,发展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企业要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服务型制造目前已经是国际和国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1+X”配套体系,工信部等三部门出台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遴选出第一批示范企业30家,示范项目50个,示范平台30个。第二批也正在遴选中。

第五,加强企业管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一流的管理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企业。企业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要重视管理创新。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并且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有关行业协会开展为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送服务的活动。

第六,培育企业文化。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文化软实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因此,要大力建设企业的文化,营造诚实守信和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提高企业软实力。

中国的企业要适应发展形势,掌握发展政策的导向,顺势而为,从而达到推动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