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风险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网络成瘾的概念

1.1 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目前学界也使用其他术语来描述网络成瘾现象,如“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冲动性网络使用”(compulsive Internet use)、“网络依赖”(Internet dependence/dependency)、“过度网络使用”(excessive Internet use)。这些术语的提出都有着不同的考量,所强调的核心特征往往也有所不同。不同术语的使用体现出网络成瘾领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研究状况,有其进步意义,但不同术语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共识的凝聚,阻碍了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考虑到不同术语的抽象定义虽有所不同但操作定义却大同小异,本书将使用“网络成瘾”这一被多数研究者所使用的术语来描述有关现象,以确保行文的简洁性和一致性。

网络成瘾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争议不断。例如,Griffiths[1]认为,互联网只是其他常见成瘾行为赖以发生的媒介(addiction on the Internet),个体并不是对互联网本身成瘾(addiction to the Internet),因此网络成瘾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实体而存在。再如,Kardefelt-Winther[2]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个体应对生活问题的策略,而不应当看作是心理障碍。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出,网络成瘾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诊断标准,目前多是借鉴病理性赌博的标准来进行诊断,但实际上这两种障碍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1.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类

根据上网内容的不同,可将网络成瘾划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赌博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不同亚型。近年来,研究者在继续关注一般性网络成瘾的同时,也开始探讨不同亚型网络成瘾的独特特征[3]。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社交成瘾在青少年群体中备受关注,成了新的研究增长点。201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附录部分,呼吁对其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检验。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也将网络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此外,根据上网媒介/载体的不同,还可将网络成瘾划分为计算机成瘾和智能手机成瘾。

一般性网络成瘾和特殊性网络成瘾是不同的概念实体。对二者进行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自回答了对方所无法回答的重要问题。换句话说,不同研究取向应当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4]。一方面,这些亚型的区分表明网络成瘾现象具有异质性,有必要识别不同亚型网络成瘾的独特影响因素和消极后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5-8];另一方面,不同亚型间的区分边界并不像最初以为的那样清晰[9],不同亚型都共享着网络成瘾的关键特征[10]。只关注特定网络成瘾亚型与个体的在线经验并不相符,同时忽视了造成过度使用的在线行为的多样性[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