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互联网是继蒸汽机和电力之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娱乐、交流和信息分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网民数量逐年攀升、上网途径和机会不断增加,过度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表现为学业、工作、家庭生活、社会关系、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等多方面功能的受损。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尤其受到学界关注。有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在过去20年间迅速增长,已成为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共卫生、神经科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体育学、图书馆学、法律学等诸多学科共同探讨的问题。有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广泛发表于《计算机与人类行为》《成瘾行为》《行为成瘾杂志》《网络心理学、行为与社交网络》等学术期刊上。
遗憾的是,尽管“网络成瘾”概念提出已有20余年,但青少年网络成瘾比例仍居高不下,持续威胁着个体当前和未来的身心健康与学业适应。与青少年自杀、暴力、欺负等问题行为相比,目前基于证据的综合性、系统性网络成瘾预防干预方案仍十分缺乏。部分原因在于,学界对个体、家庭、学校、同伴等主要发展背景中诸多风险因素对网络成瘾的相对贡献及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在公共卫生领域,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首先需要辨明引发疾病的风险因素,也就是因其存在而增加个体患病概率的因素,这样才能从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因素入手进行预防干预。另外,也需要辨明阻止疾病发生的保护因素,也就是因其存在而降低个体患病概率的因素,才能从增加或提升这些保护因素入手进行预防干预。本书借鉴了公共卫生领域的理念,试图识别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和保护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生物生态学理论和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人类发展是个体自身和多个生态系统(如家庭、学校、同伴)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创造性地将这一思想转化为两大研究理念:一是不同系统可能相互联系,一种风险因素会增加个体暴露于其他风险因素的可能性,进而增加网络成瘾(中介机制)。另外,一种风险因素对网络成瘾的作用可能因其他风险或保护因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调节机制)。二是不同领域风险因素往往协同发生,对单一或少数风险因素的研究不符合个体生活实际,也不利于系统性预防干预方案的提出。
为了使这两大理念更好地融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本书进行了四方面的工作。首先,本书简要介绍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念、测量、流行率、危害以及不同国家对此问题的关注情况。其次,在理论篇中,本书基于对最近20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文献的扎实编码,通过4章内容全景式地系统总结了主要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澄清了现有研究中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变量关系,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这种相当翔实的文献回顾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是不多见的,能够为本领域的学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家长和教师、心理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提供非常宝贵的证据信息。再次,在实证篇中,本书通过14章内容展示了在上述两大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多项实证研究的成果。这些研究分别涉及重要个体因素(气质特征、大五人格)、家庭因素(亲子关系、父母监控、父母冲突、家庭功能)、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学校分离、校园氛围)、同伴因素(友谊质量、同伴侵害)、多重风险因素(累积生态风险、负性生活事件、多重风险剖面)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最后,本书简要总结了理论篇和实证篇的主要发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思路。总之,本书的内容有助于阐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是什么”“哪些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这些因素怎样和何时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怎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等多个关键问题。
李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