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能避免失败就是最大的成功。
——彼得·德鲁克
我们有时会听闻某位位高权重的人物突然间从高位落马,名声显赫的社会名流在一夜之间身败名裂,家财万贯的商人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而倾家荡产,也会听闻某位原本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因为经不起诱惑犯了罪而被绳之以法。有权力、有地位的人身处高层,他固然能够掌控很多资源来驾驭和影响人、事、物的进展,但是,他也因此可能面临极大的危机和凶险,从风光的高处跌落谷底。有的人能在谷底韬光养晦、卷土重来,有的人却从此一蹶不振地销声匿迹。伏羲的先天八卦的艮卦,卦画是,卦象是“山”,卦德是“止”。身处高山之巅当然可以豪情万丈地宣告“山登绝顶我为峰”,但是,也要懂得“止”,所谓“适可而止”“知止而后有定”也。若不知道停止,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2016年,中国台湾一个食品企业的领导人因用了不合格的原料制作食品而被判入狱22年;新加坡一个大型教会的几名领袖也因进行不合法的财务交易而锒铛入狱。这个“止”字,就是知道自己的终点、自己的底线,知道什么事应该“止”、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止”、什么时候应该“止”。不懂得分清和拿捏好事情的大小、轻重、主次、缓急的领导人是不懂得几时“止”和如何“止”的。
苏轼在《范增论》这篇政论文章里写了项羽失败的整个过程。文中写了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之计而与范增分道扬镳,写了范增的出走和病死,写了范增的悲愤,写了项羽处理人际关系和关键政事的刚愎自用,写了项羽最终的败亡。项羽的失败,难道都是因为刘邦的奸诈?都是因为陈平离间计的奏效?项羽和范增各自就没有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没有潜在的根本矛盾?他们在被离间之前就没有任何不和的迹象吗?其实不然。苏轼在文章中有两句留世的名言:“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凡事都有原因、背景,都有伏笔,都有征兆,都曾经有显见的现象。明朝袁崇焕从山海关千里奔袭勤王,本意在保护皇帝与拱卫京师,不料和皇太极激战广渠门后不得入城休息,反而被吊上城楼并遭拘捕。这件事难道也只怪皇太极使出的反间计?分明就是朱由检(崇祯皇帝)的不自信、多疑个性和袁崇焕的缺心眼、鲁莽行事所形成的双方的微妙关系让皇太极有了可乘之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说明事物的发展有下列的辩证关系:
(1)内因VS外因;
(2)必然性VS偶然性;
(3)可能性VS现实性;
(4)本质VS现象。
事物的本质形成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外因的偶然性和现实性促使事物的本质以多种形式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时间表现出来。
其实,领导人可能面对的失败和凶险经常是事出有因、早有征兆的。只不过是当领导人在高处和风光的时候,当企业在成功和辉煌的时候,这些现象和迹象不容易被大家看到,不容易被大家重视。很多问题和危险都被隐藏在一片歌舞升平和歌功颂德的海洋里,直至海啸的到来。我以近40年的工作、教学经验和接触过的人、事、物整理出“领导人的12个险象”(见图1)给大家参考,这12个险象主要是从三个角度出发,分别是个人生命的完善、领导角色的升华,企业发展的推手。希望引起大家一些反思和共鸣。
图1 领导人的12个险象
本书就是以此为框架,一个险象一个险象地展开,希望我抛出去的“砖”,能够引出大家从各自经历中雕琢出来的“玉”。
本书共有44个案例,牵涉了至少44个主人公(或企业),这些案例有35个来自商界,有6个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还有3个是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他们有6个是来自古代,36个(乔布斯和任正非分别出现两次)是大家熟悉的各个领域的现代领导人。值得一提的是,领导人所面对的险象,不一定都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如果愿意正面面对、正确对待、勇于处理、敢于改变,也可能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正面效果。所以,这44个案例中,虽然有27个导致负面的结果,却也有17个产生了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我整理出了一份和本书有关的案例分类表给大家做参考。(见表1)
表1 “领导人的12个险象”案例分类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