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工業
戰前香港是華南地區的工業中心,劉蜀永教授在〈戰前工業的崛起〉一文中指出,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華人企業家開始在香港發展工業,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更將香港的工業推上另一個高峰。1939年,香港的工業品出口總值達九千九百萬港元,當中以織造業、煙草業、膠鞋製造業最興旺。[1]
然而,在日佔時期,物資供應短缺,社會秩序混亂,令本港工業受到重挫。更重大的打擊是,為了搶奪物資以支持其在太平洋的戰事,日軍攻佔香港後,一些工廠馬上被軍方查封,並且拆除機械設施及充公原材料。以成衣的製造和銷售為例子,其中三星織染廠分廠三三織造廠因曾在戰前為港英政府生產物資而被查封;中華電機織染布廠被日軍強行佔據,只有寥寥數家織造廠得以局部復業,如中光電機布廠、國光電機布廠等等。在生產量少和缺乏原材料的情況下,棉織品售價昂貴,甚至爛襪亦有其價值,當時有不少小販沿街收買爛襪,據說每對值二三十錢。[2]
錢福注憶述其家族經營的昌興和機器製罐廠被日軍搬走物資的情況時,說:
大約1942年年中至年底之間,日本人將我們工廠的白鐵管原料搬走。我們負責到工廠看著他們搬貨,記下日本人搬走原材料的時間和數量。我天天到工廠看著日軍搬走甚麼箱子,點算後大概有一萬件貨物。[3]
日治政府對原材料關注的原因是金屬在戰時被視為軍事物資,因此進出口都受到監管,並且必須得到「總督部」的認可,方能憑證購買所需原材料。[4]
後來,經「總督部」批核後,部份工廠得以復業。根據1947年出版的《香港工廠調查》,淪陷期間復業的工廠包括:香島製漆公司(漆、油類);中光電機布廠、國光電機布廠、港粵金山織造廠(織造類);麥明記機製牙刷廠、鄧忍記機製牙刷廠、利華製帽廠(日用品類);依依樹膠廠、中英橡膠製品廠﹝橡膠類﹞;同茂皮廠、夏雲槓箱皮具公司(皮革類);海棠化妝品廠(藥品、化妝類);倫敦糖果公司、淘化大同罐頭醬油公司、興亞果子有限公司(食品、調味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