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户外生存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最大限度地维持生命力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最远古的人类那里,当时的猿人没有衣服穿,没有固定的住所,吃的东西也时有时无。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强化自己,用双手去制造工具,然后找食物、建住所,缝制可以御寒和蔽体的衣物。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最早的智慧开始产生,他们渐渐发现并使用起神奇的火,还学着制造更加锋利的工具,并开始依靠群体的力量去对抗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和意外风险。这时候,分工、合作与传承就出现了,代际演化,最终成为人类今天的文明。
可以说,户外生存技能是刻入我们人类基因的必然文化因子。但在物质文明异常丰富的今天,这一技能好像变得无用、多余,而且荒废已久,因为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生活的现代人,完全不用考虑户外生存的事情,他们只需要考出好成绩、做好工作即可。人类起源至今,终于走向了科技的前端,但也同时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身,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空虚、烦躁、抑郁,各种外界与内在的困惑促使人去寻找解答。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融入自然,在克服重重自然险境的过程中强健其体魄、净化其灵魂,学习与自然和自己相处,重新焕发户外生存技能的光彩。更多的有志之士,将户外生存技能与青少年培养结合起来,在现代教育中开辟出一块“自然”之地,专门用来进行青少年营地教育,也就是对青少年进行更多的生存性实践教育,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认识自己。
青少年营地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培养全能型人才的必要教育过程,它以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多年,已然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青少年在集体中体验生活,可以明确人才是必要的连接,而不是电子产品和网络,还可以使他们拥有独立生存能力、户外生存技能和团结协作能力,更好地帮助青少年突破舒适圈,培养良好的品格。
目前,我国陆续开展了不少类型的青少年营地教育,徒步、登山、划船、游泳等项目应有尽有,但要么不够全面,要么有“实操”而无“理论”。为开办好营地教育这一户外生存事业,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笔者在与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学习沟通之后,编写了这本图文并茂、全面翔实的《青少年营地教育户外生存标准手册》。
本书从基础野外生存和对青少年营地教育的侧重点出发,用七章内容向青少年及其家长介绍了在户外野营时会面临的问题,以及遭遇险情时该如何处理,具体包括营地建设、营地教育生存技能、获取食物和饮水、绳索的制作和应用、户外营地生存、应急装备和应急处理等。在户外建造营地、生存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方法和答案。例如,哪些水能喝?什么东西不能吃?基本方向怎么辨别?在漆黑的夜晚既不能受严寒之苦又不能被野兽袭击该怎么办?在户外受伤时如何运用技巧和智慧进行自救?等等。
青少年营地教育在我国大有可为,需要更多的人去实践和探索;但也正因为它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本书内容可能会在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中被发现有偏颇之处,希望各位专业人士和读者能够不吝赐教,及时指正。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一些年轻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热情帮助,他们具有丰富的户外生存经验。这些户外运动爱好者包括王强、李倩、赵习伟、曾英新、肖茜茜、曲晓倩、张宁、贾娜、田旺、梁雪连、魏雨婷、张彦彦、李密、温喆、郎晓凯等。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