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
为什么合资不导致技术扩散和能力成长?

自从汽车在19世纪末被发明出来后,汽车工业在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已逐渐衰落)等国首先发展起来,而这些国家也构成汽车工业的第一阵营。20世纪30年代,处于赶超地位的日本和苏联依靠模仿和西方的技术转移建立起以卡车为主的汽车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汽车工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许多国家(既包括苏联东欧国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都曾经把发展汽车工业置于重要地位。但是,几十年下来,在所有后起国家中,真正对汽车工业第一阵营实现了赶超的只有两个国家,而且都是中国的邻居,即日本和韩国。

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的命运之所以区别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赶超国家,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自主开发。日本在引进技术(包括CKD组装)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产品开发平台,而韩国是在CKD组装不久就通过国家的政治决心强行建立起自主的产品开发平台。因此,两个国家汽车工业成功赶超的基本动力都来自其政府和企业进行自主开发的战略远见和政治决心。

自主开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在产品开发层次进行技术学习的唯一途径。毫无疑问,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从获得先进国家的技术开始。但是,技术的获得并不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外国技术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落后国家能否发展出必要的技术能力。因此,工业发展实质上是获得技术能力并在技术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把这些能力转化为产品和工艺创新的过程(Pack and Westphal,1986;Kim,1999;Kim and Nelson,2000)。换句话说,一个经济体系技术进步的基本源泉是该体系技术能力的成长。于是,讨论中国技术进步源泉的中心问题就成为讨论中国本土技术能力成长源泉的问题。

本章通过分析汽车产品开发的技术细节以及合资模式对在产品开发层面进行技术学习的限制,说明中国汽车工业长期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的症结是过分依赖合资模式。我们同时将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在市场开放条件下,继续依赖合资模式只能导致中国汽车工业丧失独立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