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高速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生产的轿车却是以组装外国品牌的产品为主。这个看上去有点自相矛盾的事实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是否应该并能否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工业?

一些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工业”的概念已经过时,甚至成为一种有害的陈腐观念。其理由之一看上去更像是自我解嘲:随着资本跨国界流动的比例与速度大大提高,企业股权在不同国家间转换已是常态,所以今后就分不清汽车企业是属于哪国,也就无所谓“中国自主的汽车工业”了。一些学者主张的“比较优势论”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收入水平低,所以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上没有优势,只应该集中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以这种逻辑推论,只要能够赚钱,依靠外国技术组装产品(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没有什么不好,甚至还可以因为省去昂贵的研发费用而发展更快。

与“比较优势论”密切关联的是“技术借用论”。这种观点特别强调FDI(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即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引进新产品、引进能够高效率运用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并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甚至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设立研发中心而引进研发能力。根据这种观点,FDI对中国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于“内资不是外资的替代物”。从“比较优势论”和“技术借用论”的立场出发,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工业是不经济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为中国工业发展指出了一条“阳关大道”:由于世界制造能力正在向中国转移,所以中国不必进行自主研发就可以借助跨国公司在华设厂而变成世界工厂。

但是,即便是在中国加入WTO仅仅两年中,一系列反倾销、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压抑人民币升值的动作也都在证明工业发展上的民族性和国家利益。其实,就汽车工业而言,在上述那些说法的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有一股失败主义情绪在滋生。中国汽车工业已有50来年的历史,但在轿车生产上至今仍然以组装外国产品为主。一些人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太大,再也不可能追上了。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情绪,所以2003年讨论产业政策时提出的方针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生产基地。什么叫世界生产基地?不就是为外国企业组装外国产品的加工厂吗?

与上述这些观点相反,本报告对于发展自主汽车工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第一,中国不可能不发展汽车工业,因为它太重要。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太空航行、原子切割、基因重组的时代。但是,在过去100多年间,没有任何一项发明比得上汽车对于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自从汽车产品的主导设计(内燃机、金属结构和外壳、四轮、橡胶轮胎等)在20世纪初确定以后,汽车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汽车产品上集成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25年到20世纪初)以来的大量技术,涉及冶金、石油、机械、金属加工、化工、橡胶、塑料、仪器仪表、电器、电子(芯片、软件、视听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等)各个领域。因此,汽车工业被公认是一个具有高度产业关联的工业(一般认为,汽车工业对辅助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为1∶7∶11),几乎是无出其右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

汽车工业是世界工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工业,所以彼得·德鲁克曾经把汽车工业称为“工业中的工业”(the industry of industries)。在IMD发布的《2003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1]对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国家统计中,2002年GDP总量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共有七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以及意大利。但在人均GDP排行榜上,其余的六个国家全都名列前茅,中国却排在100多位。这个事实对我们所关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GDP总量七强之中除中国之外的六强(即人均GDP名列前茅的其他六个国家),都是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或者在汽车工业技术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因此,没有强大的汽车工业,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实现腾飞。

第二,恰恰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以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汽车工业就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发展。在过去20来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可以依靠合资组装外国产品而生存、发展,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关税、进口配额和外国企业准入条件上对本国市场的管制。随着这些壁垒的逐渐消除,没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不可能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生存,因为依赖外国产品必将导致丧失组织上的独立性。

“比较优势论”和“技术借用论”的观点存在一个基本的逻辑错误,即把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同能够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能力混为一谈。在这种混淆下,似乎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出新产品,或中国可以购买、使用外国的新产品,就等于中国具有了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能力。这些人的理论假设实际上是把技术看成可以以物质形式独立存在的“人工制品”(产品)或可以通过媒体充分传播的知识。这是错误的,因为能够以某种形式传播的知识不同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证明,由于技术知识包含大量的缄默知识,而且存在于组织过程中,所以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因此,中国不可能仅仅因为外国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产品就自动获得技术能力。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才可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论合资、技术引进对于中国企业多么重要,都代替不了自主开发对于技术学习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本土技术能力的发展上,外资永远不是内资的替代物。

本报告的结论非常明确:根据对WTO的承诺逐渐开放汽车市场后,“自主知识产权”将决定中国汽车工业的生死存亡,即中国汽车工业不可能在依赖外国产品的条件下继续生存下去。只要中国政府执行正确的技术和工业政策,中国自主的汽车工业是能够迅速成长起来的。


注释

[1]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3):53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