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学:中国文学讲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 《论语》散讲

一 释“孟敬子问病”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

“曾子言曰”,与《论语》体例不合,多一“言”字。

“孟敬子[53]问之”,“问”,疑问、问讯、问候。如小孩子游山水,问山如何、水如何,也不知道他所看是水里有条鱼,还是路上有乞丐。

人孟敬子来问病,曾子何必说这个?这么多事!不像曾子干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道”者,汉儒郑康成曰:“道,礼也。”存于心者为道,现于外者为礼,道与礼压根儿两回事。

“动容貌”“出辞气”,“动”与“出”是两面的,“正颜色”是一面的,这与文法修辞不合。“远暴慢”“远鄙倍”——“斯远”,故用“动”“出”,两面;“近信”——“斯近”,故用“正”,一面。勉强讲过去了。但何以“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二 谦与骄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骄傲、自负,可使人有勇气;而过分的骄傲是狂妄。只有骄气、没有实力,是说大话,使小钱。过分的谦虚(虚伪的谦虚)与过分的骄傲同样要不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这是真的谦虚。

三 “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54]、曾皙[55]、冉有、公西华[56]侍坐”章,以每个人说的话表现此人物的性格,正如《阿Q正传》中阿Q的话,《水浒传》中李逵的话。阿Q偷了静修庵的萝卜,被老尼姑抓住,阿Q说:“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了?”还指着兜在大襟里的萝卜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李逵从梁山上下来接老娘,在山里老娘却被老虎吃了,李逵说:“我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活画出阿Q、李逵的性格。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语言婉转、跳动。孔子主张兼善天下,如抓不到政权就独善其身。曾皙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中孔子不能兼善之时之下怀,故“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同曾皙之言,实是无奈之语。

四 说“也欤”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论语·阳货》)

什么水土生什么人物。托尔斯泰(Tolstoy)[57]似神,那一种只有生在俄国。孔子温柔敦厚,原本是教训人的话,而加上个“也欤”,味真厚。

五 “丘不与易也”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孔子是热心事业的,要改良社会,然而孔子又非仅一政治家,同时乃哲学家,如孔子在川上,见逝者如斯,而感叹到世事之无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不但意味无穷(具有深刻哲理),而且韵味无穷(富有深厚诗情)。


[1]《道德经》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2]《官场现形记》:清朝谴责小说,李宝嘉著。小说以19世纪中下叶中国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叙述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官场各个层面的种种腐败、黑暗与丑恶情形。

[3]《阅微草堂笔记》:文言短篇笔记体志怪小说,清纪昀著。小说多记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乡野怪谭,或则亲身听闻之奇情轶事。

[4]《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5]程砚秋(1904—1958):原名荣承麟,字御霜,北京人。京剧旦角,程派创始人,代表剧目有《文姬归汉》《锁麟囊》等。

[6]朱注:朱熹所著《论语集注》。

[7]“知难行易”:孙中山于《孙文学说》一文中提出。这一学说以“行先知后”为起点,强调“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

[8]犬儒学派: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创始人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第欧根尼(Diogenes)。该学派反对柏拉图“理念论”,要求摆脱世俗利益,强调禁欲主义,克己自制,追求自然;后期走向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因被人讥为“穷犬”,故称犬儒学派。

[9]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即位后率军征讨四方,建立起地跨欧、非、亚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10]阿力士多德(前384—前322):今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与教育家,亚历山大之师,著有《形而上学》《诗学》等。

[11]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玄学家,与王弼并称“王何”,著有《论语集解》《道德论》。

[12]包咸(前7—65):字子良,会稽曲阿(今江苏丹阳)人。汉朝经学家,曾注解《论语》,何晏《论语集解》所引包氏即包咸之说。

[13]《金刚经》:“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14]《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15]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剧本《爱与死的搏斗》、传记《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

[16]傅雷译《贝多芬传》,其《译者序》拈出罗曼·罗兰之大勇主义:“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17]真净克文禅师(1025—1102):号云庵,北宋临济宗黄龙派高僧。死后赐号“真净”,后人习称真净克文。《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二记载:“(真净禅师)良久乃喝云:‘昔日大觉世尊,起道树诣鹿苑,为五比丘转四谛法轮,唯憍陈如最初悟道。贫道今日向新丰洞里,只转个拄杖子。’遂拈拄杖向禅床左畔云:‘还有最初悟道底么?’良久云:‘可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喝一喝下座。”

[18]百丈怀海禅师(720—814):马祖道一法嗣,时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并称“三大士”。传法于洪州新吴界大雄山,因见岩峦峻极,故号百丈,人称百丈怀海。《五灯会元》卷三:“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

[19]《莲华面经》卷上:“阿难,譬如师子命绝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积佛法。”

[20]《孟子·离娄下》:“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21]《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

[22]彼得:亦称西蒙彼得,为耶稣最得力之门徒,晚年竭力广传福音。

[23]杜文澜《古谚谣》卷五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24]子贡(前520—前456):端木氏,名赐,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著称。

[25]有子(前518—?):有氏,名若,字子有,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26]子游(前506—?),言氏,名偃,字子游,春秋时期吴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著称。

[27]《礼记·檀弓上》:“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28]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现代西方哲学开创者,提出重估一切价值,提倡“超人”哲学,强调权力意志。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瞧!这个人》等。

[29]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因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西晋太康文学代表人物,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所著《文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论的文章。

[30]偈颂:又称偈子、颂语,梵语Gatha的意译,音译为伽佗、偈佗,指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为四句联结而成的韵文,用于教说的段落或经文的末尾。

[31]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32]皇侃(488—545):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儒家学者、经学家,著有《论语义疏》10卷。

[33]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权臣、军事家,曾剿灭成汉,收复蜀地,后三次出兵北伐,晚年欲废帝自立,未果而死。

[34]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刘宋王朝,史称宋武帝。

[35]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后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拘于大都四年,从容就义。

[36]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政治家,抗清名将。1645年清兵围困扬州,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牺牲。

[37]《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十《甲申殉难》记载:“左副都御史施邦曜闻变恸哭,题辞于几曰:‘愧无半策匡时难,但有微躯报主恩。’遂自缢。仆解之复苏,邦曜叱曰:‘若知大义,毋久留我死。’乃更饮药而卒。”清初颜元《性理评》一文提及明亡惨祸有言:“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唯余一死报君恩’,未尝不凄然泣下也!至览和靖祭伊川‘不背其师有之,有益于世则未’二语,又不觉废卷浩叹,为生民怆惶久之。”

[38]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建安七子”之首,曾任北海相,后因反对曹操,为曹所杀。

[39]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东汉建安年间曾任汉相曹操主簿,后为曹所杀。

[40]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二 恨恨而死》:“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41]《宋史纪事本末》卷十:“帝尝凭槛偶折柳枝,颐正色曰:‘方春时和,万物发生,不当轻有所折,以伤天地之和。’帝颔之。”

[42]洛蜀之争:指北宋元祐年间以“二程”(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与以“二苏”(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因学术分歧而导致的政治斗争。

[43]《宗门武库》系由宋代禅宗临济宗著名禅师大慧宗杲言说、弟子道谦纂辑的禅宗古德言行录。

[44]《宗门武库》:“王荆公一日问张文定公(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后绝无人,何也?’文定公曰:‘岂无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谁?’文定曰:“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荆公闻举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文定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

[45]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梵语Amitabha音译,意译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指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后成为净土宗持名念佛的佛号。南无,梵语Namas音译,表示归命、敬礼。净土宗常将其冠于“阿弥陀佛”之前,用作持名念佛的敬称。

[46]孔安国:字子国,原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人。西汉经学家,与董仲舒齐名,著有《论语训解》《尚书孔氏传》等。

[47]杨朱:字子居,又称杨子、阳子居、阳韩生,战国时期魏国思想家,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

[48]《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9]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50]邓析子(?—前501):春秋时期郑国思想家,反礼治而好刑名,长于名辩之学。

[51]《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夫伤忠臣者,有似于此也。夫无功不得民,则以其无功不得民伤之;有功得民,则又以其有功得民伤之。”

[52]冉有(前522—前489):冉氏,名有,字子有,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著称。

[53]孟敬子(生卒年不详):仲孙氏,名捷,谥号敬,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54]子路(前542—前480):仲氏,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著称。

[55]曾皙:曾氏,名点,字子皙,曾参之父,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56]公西华(前509—?):公西氏,名赤,字子华,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

[57]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批评著作《艺术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