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应提升整个厦门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厦门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引进台湾优势文化企业入驻厦门文化产业园区,并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提高整个厦门的文化实力。台湾文化企业的发展较好,但面临进一步的转型。厦门近年来一直注重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企业的合作交流较为活跃,不少台湾文化企业在厦门安家落户,对厦门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在厦门落户或投资合作的台湾龙头文化企业相对较少,因此要把厦门文化企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更好的文化企业环境。
其次,提供便利的文化产业中介服务。在目前的厦门文化产业园区,设立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创业上的指导,向它们提供市场信息,并利用本身的专业优势,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这种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建议采用政府引导方式,直接引进具有竞争力的国内外文化产业中介机构。这样一来,这些机构的直接服务作用发挥得较快。
最后,推动厦门小微文化企业对台交流,吸收台湾文化企业经验。台湾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厦门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台湾文化产业中对文化资源的把握、文化市场的开发,都能够很好地为厦门文化企业所借鉴与吸收。因此,厦门市政府应主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尽量促成厦门小微文化企业对台交流。如通过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牵桥搭线,联系优秀的台湾小微文化企业或其管理机构,到厦门介绍经验。组织厦门小微文化企业到台湾参观访问,对厦门小微文化企业与台湾文化企业的经营合作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扶持。
首先,从政策上进一步支持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发放贷款。2012年4月,厦门市对小微企业发放的专项资金达1亿元。此外,通过经发局与其他机构开展洽谈活动,洽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针对目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议政府专门设立小微文化企业专项资金,并专门召开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问题专项洽谈会,为金融机构与小微文化企业融资建立连接的桥梁。
其次,发展中介机构,正确评估小微文化企业的价值。小微文化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式无法反映其真正的价值,建议厦门市政府设立一些专门的文化产业价值评估机构,通过专业人员正确评估价值,便于小微文化企业取得足够的资金。在文化产业价值评估机构设立方面,建议银行部门先期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这样才能使得这些价值评估结果能够较好地为银行部门所接受,小微文化企业才能较为顺利地从银行方面融得资金。
最后,创新银行融资。如借鉴深圳经验,采用“文创贷”的方式,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即创业价值、创意价值、员工价值、社会价值四个维度确定授信尺度,向小微文化企业发放贷款。推广小微文化企业众筹模式,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连接融资方和投资方,帮助小微文化企业和初创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首先,应强化小微文化企业的人才培养。从政府层面上,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劳动力部门,应该对文化产业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调研每类企业动态的人才需求,然后系统地进行相关人才培训,提高各类文化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这样一来,既可以减轻小微文化企业的培训负担,又可以为它们提供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文化人才。
其次,提供宽松的员工成长环境。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言,小微文化企业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吸引人才。很多人才到小微企业工作,看重的主要是小微企业的成长环境,包括文化环境、人际关系、舆论环境等软环境和工作环境、娱乐环境、硬件设施等硬环境。因此,小微企业应发挥企业小但灵活的特性,营造好员工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最后,强化员工股权激励。小微企业的成长性带来的收益是吸引文化人才的重要筹码。厦门小微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优势,描绘出企业美好的蓝图,并通过给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一定的股权激励,吸引他们到企业中来工作。对于在企业发展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人才,更要注重对其进行激励,不要过分偏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应根据其能力,必要时可以股权进行激励。这些内部培养起来的人才对企业知根知底,因此给予他们合适的激励,留住他们,是当前这些小微文化企业在人才方面更为务实的做法。
首先,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了,才能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才能保证创意之源,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的创造环境。当前,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引进的一些台资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尽管在厦门有市场,但始终未能实现在厦门销售,而仅仅是出口。2010年,《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签署,两岸知识产权研讨会定期举办。2011年,大陆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向台湾民众开放以来,报名踊跃,每年报名人数在200名至300名左右。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福建启动试点,逐步开放台湾代理人在大陆从业。闽台法院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合作也有实质性进展。2015年,福建法院协助台湾智慧财产法院,对其审理的吴孟龙与蔡动玮等侵害著作财产权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在共同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通过司法实务研讨的形式,调研两地法院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作问题,并推动两地法院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交流合作模式。这些都是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具体案例判罚结果的宣传,如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曝光,强化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其次,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和政策规定信息,并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促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目的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数据集成、信息检索、分析预警、评估与实施、维权保护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最后,以此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设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合理的交易市场中,小微文化企业通过引导,可以用各种方式实现对已有知识产权的合法使用,并真正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如采用合股形式购买知识产权,或者知识产权贴牌授权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