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国学大书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文学第四

这里是指学术和文学两方面,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和学术有关。学术部分主要反映魏晋士人的清谈内容,包括儒学、佛学及名理学。而文学部分占了三分之一,主要在探讨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显然魏晋士人已开始注重文学理论与批评。

※原文

郑玄1在马融2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3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4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5。融果转式6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注释

1 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今属山东)人,著名经学家,遍注儒家经典,精通天文历算。 2 马融:字季长,著名经学家,才高博洽,学生常有千人,曾任校书郎中、南郡太守。 3 浑天: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地关系如蛋壳包着蛋黄,天的形状浑圆如弹丸,南北两极固定在天的两端,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极轴而旋转。天文学家就根据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的位置。 4 擅名:独享名望。 5 屐:木屐,木制的底面有齿的鞋子。 6 转式:旋转栻盘进行推演卜算,是一种占卜的方法。式,通“栻”,用来占卜的器具,上圆下方,象征天地。

※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只是由马融的高才弟子传授学问而已。马融曾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计算得不准确,弟子们也弄不清楚。有人说郑玄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马融就找来郑玄,让他测算,郑玄一推算就得到了结果,大家都惊叹佩服。后来郑玄学成离去,马融发出了“礼乐都随着郑玄东去了”的慨叹。马融担忧郑玄名声超过自己,心里很嫉妒;郑玄也疑心他们会前来追杀,就坐在桥下,脚上穿着木屐踏在水面。马融果然在转动栻盘,占卜他的行踪,他对左右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且脚踩木头,可见得他一定是死了。”于是就停止追赶。郑玄竟然得以脱身。

※原文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1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2。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注释

1 行:出行。 2 了:完结。

※译文

郑玄打算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他有事外出的时候,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他们住在同一家旅店,刚开始两人并不认识对方。服虔在旅店外边同别人讲自己注这本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长时间,他认为服虔的见解很多都与自己的相同。于是就走到车前对服虔说:“我一直都想注《春秋传》,现在却还没有完成。刚才听您的话,很多都与我的想法相同。现在我应该将已经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就成了服氏《春秋注》。

※原文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1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2?”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3。”

※注释

1 曳:拉。 2 胡为乎泥中:语出《诗经·邶风·式微》,意思是怎么会在泥水中。 3 “薄言”二句:语出《诗经·邶风·柏舟》,意思是赶过去诉说,他却大发怒火。

※译文

郑玄家的奴婢都读书。郑玄曾经使唤一个奴婢,不合他的心思,要打她,她还在辩解。郑玄十分生气,就让人把她拖到泥水里。一会儿,又有一个奴婢过来,问道:“胡为乎泥中?”(意思是,你怎么到了泥里?)那个婢女回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意思是,我要申诉,正赶上他发怒。)

※原文

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1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2友善。

※注释

1 共:介词,同,与。 2 相与:相互,彼此。

※译文

服虔因擅长研究《春秋》,因此准备作注,他想参考一些不同的观点。因听说崔烈召集门徒讲《春秋》,于是就隐姓埋名,让崔烈的门徒雇用自己来煮饭。每当崔烈讲时,他就站在墙外偷听。感到崔烈所讲无法超越自己,就与崔烈的学生稍微探讨了一下崔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谁,但是因对服虔早有耳闻,于是就怀疑是他。第二天早晨,服虔还在睡着的时候,崔烈就前去大声叫喊:“子慎!子慎!”服虔被惊醒,不觉中应了声。从此,两人成为挚友。

※原文

钟会1撰《四本论》2始毕,甚欲使嵇公3一见。置怀中,既诣4,畏其难5,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注释

1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部)人。三国后期魏国名将,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 2 《四本论》:讨论才性同异的文章。四本指的是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 3 嵇公:嵇康。 4 既诣:各本有异文,宋本作“既定”,《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四作“既诣”,《续谈助》卷四引《小说》作“诣宅”。今依《太平御览》。 5 难:驳难,质难。

※译文

钟会刚写完《四本论》,很想让嵇康看看。于是把稿子抱在怀中,主意已经打定,又怕嵇康刁难,一直将书揣在怀里不敢拿出来。后来就在门外很远的地方,把书扔了进去,然后转身跑走。

※原文

何平叔1注《老子》2始成,诣王辅嗣3。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4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注释

1 何平叔:何晏,字平叔。 2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相传为春秋时老聃所著。 3 王辅嗣:王弼,字辅嗣。 4 天人之际:天意和人事的关系。天人关系是古代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

※译文

何平叔注释《老子》刚刚完成,就去拜访王辅嗣,看到王辅嗣注释的《老子》更精湛非凡,就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这样的人,可以和他谈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了。”于是就把自己的注释改为《道》《德》二论。

※原文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1,徽问曰:“夫无2者,诚万物之所资3,圣人4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5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注释

1 裴徽:字文季,三国时魏国人,善言玄理,官至冀州刺史。 2 无:道家术语,和“有”相对。“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命题,“有”为万物之源,而“无”是“有”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 3 资:凭借。 4 圣人:具有极高智能和道德的人,这里指孔子。 5 体:本体,这里的意思是“认为……是本体”。

※译文

王辅嗣二十岁时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说:“无,确实是万物的根源,孔子没有对他发表意见,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这是为什么呢?”王辅嗣说:“孔子体察到无,而无又是不可说的,所以言必谈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有,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

※原文

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1

※注释

1 畅:畅快,舒畅。

※译文

傅嘏爱谈论一些无形的超然境界,荀粲擅长解说深奥悠远的老庄道学。二人在一起时往往争论不休,彼此无法理解。裴冀州(徽)解释双方的义理,往往能使彼此沟通,使双方融洽相处,心情都很畅快。

※原文

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宏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译文

诸葛宏年轻的时候总是不肯用功学习,但是一开始与王夷甫(衍)谈论义理,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王衍感叹道:“你有过人的天赋,倘若能够稍微用功钻研,则无论面对什么人都会面无愧色。”以后诸葛宏阅读了《庄子》《老子》,然后再去和王衍谈论,就同他不相上下了。

※原文

卫玠总角1时,问乐令2“梦”,乐云:“是想3。”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注释

1 总角:指童年。古人未成年时,将头发梳成双髻,状如角,故称总角。 2 乐令:乐广。 3 想:思念,即因醒时心想。

※译文

卫玠在童年时问乐广“梦”是怎么回事,乐广说:“是心有所想。”卫玠说:“形体并未接触、神思也从未想过的东西却梦见了,难道这是心有所思吗?”乐广说道:“那就是要有因由根据啊。你总归没有梦到过将车子驶进老鼠的洞穴,将捣菜的铁棍吃进肚子里吧。这都是因为你醒着的时候没有想过,于是也就没有形成梦的根据的缘故。”卫玠就去思考形成梦的“因由”,总也想不出来,并因此生病。乐广听说后,专门派人备好车马去为他分析解释,卫玠的病情顿时大有好转。乐广感叹道:“这个孩子心中应该没有无法治愈的病。”

※原文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1意。”

※注释

1 人:相当于“人家”,此处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译文

庾子嵩(敳)读《庄子》,刚展开一尺来长就又放下了,说道:“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原文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1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2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

※注释

1 确:通“榷”,敲。 2 那得:怎么能。

※译文

有客人去问乐令(广)“指不至,至不绝”的论题,乐广并没有急着解释文句,只是用麈尾柄敲了敲几案,问道:“到了吗?”客人说:“到了。”于是乐广又举起麈尾,说道:“倘若是到了,又怎能离开呢?”于是客人就领悟了义理,表示信服。乐广往往说得不多,但是意思却非常透彻,大多是这样的。

※原文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1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2《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3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4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注释

1 向秀:字子期,和嵇康等人相友爱,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被害后,他开始出仕,曾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2 《秋水》:和下文《至乐》《马蹄》均为《庄子》一书中的篇名。 3 郭象:字子玄,晋人,曾任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4 定点:修改。

※译文

当初,注释《庄子》的有几十家,但没有谁能探求出它的意旨要领。向秀在前人旧注之外重新解释《庄子》,分析精确玄妙,使玄学之风更为兴盛。只是《秋水》《至乐》两篇的注释尚未完成,他就去世了。向秀的儿子这时还小,所以他的释义就此散落,但还有另外的抄本。郭象这个人,品行低下,但是才华出众,他看到向秀的释义没有流传于世,就剽窃来作为自己的注解,另外又补注了《秋水》《至乐》两篇,改注《马蹄》一篇,其余诸篇,也只是改变一下文句而已。后来,向秀的其他抄本也刊出了,所以现今有向秀、郭象两种《庄子》注本,但解义基本上是一样的。

※原文

三乘1佛家滞义2,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3。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注释

1 三乘:佛教用语,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是三种浅深不同得道解脱的修行途径,三种途径就好比所乘的三种车子,所以叫三乘。 2 滞义:晦涩难解的含义。 3 炳然:显明的样子。

※译文

佛教三乘的教义,晦涩难懂,支道林进行解剖分析,使三乘的含义清楚。大家在下面坐着听,都说能够通晓明白。支道林下了讲坛后,大家自己讨论,却只能解释到二乘,进入三乘就混乱了。现在的三乘教义,弟子们虽然能够得到传授,但仍没有彻底理解其义理。

※原文

殷中军问:“自然1无心于禀受2,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3

※注释

1 自然:天然,即道家认为生成万物的大自然。 2 禀受:指人从大自然那里接受的品行资质。 3 名通:精妙的解释。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问:“大自然并没有存心赋予人类不同的品行资质,为什么世上恰恰是好人少,坏人多?”众人没有谁能回答。丹阳尹刘惔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于地,只是四处流淌漫延,并没有流成纯然是方形或圆形。”一时间大家都极为赞赏,认为是名言。

※原文

康僧渊1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2市肆3,乞索以自营4。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5,遂及义理6。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7粗举,一往参诣8。由是知之。

※注释

1 康僧渊:晋时高僧,本是西域人,生于长安,晋成帝时过江南下。 2 周旋:盘桓,游逛。 3 市肆:市场,集市。 4 自营:自己谋生。 5 寒温:寒暄。 6 义理:探讨经义名理的学问。 7 领略:领会。 8 参诣:达到高深的境界。

※译文

康僧渊刚到江南时,没有人了解他,经常在集市上游逛,依靠乞讨来养活自己。一天,他突然前往殷渊源那里,正遇上有许多宾客在座,渊源让他坐下,和他稍稍寒暄几句,之后便谈到义理。康僧渊的言谈意旨,简直毫无愧色,领会了基本命题,就直接进入高深的境界。于是,大家开始对他有所了解。

※原文

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1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2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3

※注释

1 位:指官位、爵位。 2 矢:通“屎”。 3 名通:至理名言。

※译文

有人问中军将军殷浩:“为什么要得到地位时会梦见棺材,要得到钱财时会梦见粪便呢?”殷浩答道:“官职原本就是腐臭的,所以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财物原本就是粪土,所以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秽的东西。”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原文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1何句最佳?”遏2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4。’谓此句偏5有雅人深致。”

※注释

1 《毛诗》:即《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一部诗歌总集。今传《诗经》是由汉代毛亨所注,所以又称《毛诗》。 2 遏:谢玄,小字遏。 3 “昔我”四句:语出《诗经·小雅·采薇》,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摆荡;如今回到家乡,大雪纷纷,满天飘扬。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 4 “谟”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抑》,意思是建国大计、长远国策一定要及时宣告。,大。谟,谋。猷,谋略。辰,按时。 5 偏:最,特别。

※译文

谢安趁子侄们聚会的时间问:“《毛诗》里哪句最好?”侄子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谟定命,远猷辰告。’我认为这一句最有高雅人士的深远志趣。”

※原文

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余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1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注释

1 转:渐渐。

※译文

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一起谈论,每次都互相驳难。一年后,两人辩论的次数少到只有一两次,桓玄感叹自己才思在逐渐衰退,殷仲堪说:“这正是因为你逐渐感悟了呀。”

※原文

文帝1尝令东阿王2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3。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4?”帝深有惭色。

※注释

1 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2 东阿王:指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曾封为东阿王,后进封陈王,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早年曾以文才受父曹操宠爱,后备受曹丕父子猜忌,郁闷而死。 3 大法:指死刑。 4 “煮豆”六句:意思是,煮熟豆子做成羹,滤去豆瓣留下汁。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来就是同根生长,相互煎熬为何这般迫急?羹,稠汤。漉,过滤。菽,豆类。萁,豆茎。釜,锅。然,同“燃”。

※译文

魏文帝曹丕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就要处以死刑。曹植随声就作成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于是露出惭愧的脸色。

※原文

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1。将让2河南尹,请潘岳为表3。潘云:“可作耳,要当4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5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6,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7矣。”

※注释

1 手笔:撰写散文。 2 让:辞让。 3 表:上奏皇帝的疏。 4 要当:必须,但要。 5 标位:列举、揭示、阐明。 6 错综:交错安排,组织整理。 7 成斯:成就这个。斯,此,指“表”。

※译文

乐广非常善于清谈玄理,却并不擅长写文章。他想辞去河南尹的官职,请求潘岳替他写一道奏章。潘岳说:“让我写可以,但是我必须得了解你的意思。”于是乐广就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原因,大概说了二百多字。潘岳按照乐广的意思组织整理,就写成了名篇,当时的人们纷纷说道:“若乐广不借潘岳的文采,潘岳不按照乐广的意思,则无法写成这么好的文章。”

※原文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1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2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注释

1 文康:庾亮,谥号文康。 2 赋:本是诗歌的表现方法之一,特点是铺叙直陈,汉魏六朝时发展成为一种韵文文体,仍然具有叙事成分多于抒情成分的特点。下文的“赋”字作动词用,指写赋。

※译文

庾子嵩完成了《意赋》,侄子文康看了,问道:“如果有心意的话,不是一篇赋能表达得尽的;如果是没有心意的话,又何必写这篇赋呢?”庾子嵩回答:“正是在有意无意之间。”

※原文

郭景纯1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2。”阮孚云:“泓峥3萧瑟4,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注释

1 郭景纯:即郭璞。 2 “林无”二句:林中没有静止不动的树,河中没有静止不流的水。 3 泓峥:水深山高,比喻郭诗境界高妙。 4 萧瑟:形容风吹动林木的声音。

※译文

郭璞诗中写道:“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价说:“这首诗描绘了水深山高,气象萧瑟的景象,真是妙不可言啊。每当读到它,就会有精神形体超凡脱俗的感觉。”

※原文

孙兴公作《庾公诔》1,袁羊2曰:“见此张缓3。”于时以为名赏。

※注释

1 《庾公诔》:叙述庾亮生平德行,以表示哀悼的文章。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 2 袁羊:袁乔,字彦叔,小字羊。 3 张缓:义同“张弛”,紧张和轻松。比喻处理政务能适当调节,有张有弛。

※译文

孙兴公写《庾公诔》,袁羊说:“能从这里面看出有张有弛的节奏。”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有名的评鉴。

※原文

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1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2。”

※注释

1 都下:京城,这里指东晋京都建康。 2 俭狭:贫乏,狭隘。

※译文

庾仲初写完《扬都赋》后,拿给庾亮看。庾亮因为同宗的关系,极力加以赞扬:“此赋可以和《二京赋》并列为‘三京’,可以和《三都赋》并列为四都。”于是人人竞相抄写,京城的纸张因此涨价。太傅谢安说:“不应该这样,这不过是高屋下架屋而已,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就免不了内容贫乏而眼界狭窄。”

※原文

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译文

习凿齿的史学才能卓著,宣武(桓温)对其非常器重,不到三十岁,他就被升迁为荆州治中。在他写给桓温的谢函中说:“如果不是遇到您,我还依然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他在建康见到简文帝(司马昱),回来复命时,桓温问他:“看见了相王,你觉得怎么样?”他答道:“我生来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从此便违背了桓温的旨意,被降职到衡阳做太守,也因此而精神错乱。病中撰写了《汉晋春秋》一书,书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独到,见解卓越。

※原文

孙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1。”

※注释

1 鼓吹:乐队演奏,这里是指宣传。

※译文

孙兴公(绰)说:“《三都赋》和《二京赋》,都是五经的宣传。”

※原文

谢太傅问主簿陆退:“张凭何以作母诔,而不作父诔?”退答曰:“故当是丈夫1之德,表于事行;妇人之美,非诔不显。”

※注释

1 丈夫:男子,男人。

※译文

谢太傅(安)问主簿陆退:“张凭为何只为母亲写诔文而不给父亲写?”陆退答道:“大概是男人的德行,表现在其生平所做的事业上;而妇女的德行,没有诔文就显扬不出来。”

※原文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1金,往往见宝。”

※注释

1 简:选取。

※译文

孙兴公(绰)说:“潘岳的文章就好像是披着锦缎,文采斑斓,没有一处不是美的;陆机的文章就好比披沙淘金,总是可以从中发现瑰宝。”

※原文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1,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2。”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3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注释

1 范荣期:范启,字荣期,官至黄门侍郎。 2 金石声:金石类乐器撞击之声,比喻辞赋音韵之美。 3 宫商:古代把音阶定为宫、商、角、徵、羽五级,叫作五音,五音配合而构成音乐。这里举宫商以代表五音。

※译文

孙兴公写成了《天台赋》,拿给范荣期看,说:“你扔到地上试试看,一定会发出金石一般的铿锵之声。”范荣期说:“恐怕你的金石之声,并不是五音协和的声音。”但每当读到优美的文句,就赞叹道:“的确是我们这些人才能说的话啊!”

※原文

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1。”

※注释

1 碎金:比喻篇幅短小的美文。

※译文

桓温看到谢安石作简文帝的谥议,看完后,扔给当时在座的众多客人,并说道:“这可是安石的美文啊。”

※原文

孙兴公云:“潘1文浅而净,陆2文深而芜3。”

※注释

1 潘:指潘岳。 2 陆:指陆机。 3 芜:繁杂。

※译文

孙兴公说:“潘岳的文章浅显纯净,陆机的文章虽然深刻,却很繁杂。”

※原文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

※译文

裴郎(启)撰写《语林》这本书,一经问世,便被远近的人们争相传诵。当时的风流少年,无不传抄,人手一本。书中载有王珣所做的《经王公酒垆下赋》,非常有才华。

※原文

孙兴公道曹辅佐1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2,非无文采,酷无裁制。

※注释

1 曹辅佐:曹毗,东晋谯国(今安徽亳县)人。善辞赋,曾著《扬都赋》。官至光禄勋。 2 负版绔:服役者穿的裤子。负版:给官府背文书簿籍的人。绔,裤子。

※译文

孙绰评说曹毗的文才好比白底子的明光锦,裁做杂役者穿的裤子,并不是缺乏文采,而是没有裁剪制作的巧匠。

※原文

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1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注释

1 倚:站,立。

※译文

桓宣武(温)北伐,袁虎(宏)当时也随从出征,他因犯错而被罚免去官职。这时正好需要起草一份紧急檄文,于是就又把袁虎叫来,让他站在马前动笔。他奋笔疾书,一会儿工夫就写满了七张纸,文笔非常好。王珣在旁对其才气极力称赞。袁虎说:“应当让我在你的言辞中得到些好处。”

※原文

袁宏始作《东征赋》1,都不道陶公。胡奴2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3。功则治人,职思靖乱4。长沙之勋,为史所赞5。”

※注释

1 《东征赋》:赞颂江东英杰的赋,为世所重。 2 胡奴:陶范,陶侃之子,历任乌程令、光禄勋。 3 “精金”二句:意好钢经过百炼,切割东西迎刃而断。喻陶侃精明强干。 4 “功则”二句:担任官职,文能治国,武能平乱。 5 “长沙”二句:意陶公的功勋,载于史册,为后人称赞。长沙:指陶侃。

※译文

袁宏开始写《东征赋》,完全不提陶侃。陶范就把他骗进一间小屋里,把雪亮的刀子对准袁宏说:“先父有那么大的功绩,而你在写《东征赋》时为何将其忽略过去了呢?”袁宏窘迫为难,无计可施,就说:“我在极力称赞陶公,怎么能说没有呢?”于是就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原文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译文

有人问顾恺之道:“你的《筝赋》同嵇康的《琴赋》相比怎样?”顾恺之答道:“不能赏识的人将其看作后出之作而将其遗弃,有见识的人则会因其高超精妙而推崇它。”

※原文

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亮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才不减班固。”

※译文

殷仲文才华横溢,只是读书不多,傅亮叹息道:“倘若殷仲文读的书能赶上袁豹的一半,那他的文才不会在班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