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参考文献

[1]Goodhue L D, Thompson L R. Ta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J]. MIS Quarterly, 1995, 19(2): 213-236.

[2]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50): 370-396.

[3]Phang C W, Sutanto J, Kankanhalli A, et al. Senior Citizens'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E-Government Servic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6, 53(4): 555-569.

[4]黄静.试论新时期农村养老工作的趋向[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38-39.

[5]林乐飞.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7-8.

[6]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9):56.

[7]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40-41.

[8]谢琼.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73.

[9]杨宗传.土家族聚居地区老年生活服务保障比较研究[J].经济评论,1995(5):81.


(1)如张永刚、谢后贤、于大鹏主编的《国家智能化养老基地建设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用的就是智能化养老。

(2)如2015年出版的《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朱勇主编、庞涛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用的还是智能养老。

(3)《智慧养老探索与实践》,陈志峰、刘俊秋、王臣昊著,左美云主审,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16年。

(4)“智慧养老50人论坛”是由2016年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智慧养老研究所、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技术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运行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信息界》杂志社六家单位共同倡议并发起,由智慧养老领域的有识之士组成的研究性群体,秘书处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

(5)本部分内容曾发表在《中国老年学杂志》上,收录本书时,我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完善。参见《养老模式分类的全景图:一个房车模型》,左美云、张驰,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4)。

(6)本部分的内容曾经在《管理评论》上发表,原文参见《老年人信息需求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左美云、刘勍勍、刘方,管理评论,2009,21),收入本书时结合当下新的应用进行了删改完善。

(7)本部分内容曾经在《中国信息界》上发表,原文参见《智慧养老对老年人需求支持分析——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例》(左美云、李杨梦羽、聂博,中国信息界,2016年第12期),收入本书时进行了删改完善。

(8)北京城六区智慧养老实践应用案例数据都来源于互联网,可能未覆盖城六区的所有案例。另外,这批数据取自于2016年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城区也都有了新的应用。不过,相对于全国智慧养老的发展来说,北京市城六区是走在前列的。因而,我们还是可以从总体上看到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