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华南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各地中共党组织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战争烽火中成长壮大,发展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6个抗日游击纵队,开辟了华南敌后抗日战场。华南抗日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敌后三大战场之一”,而东莞是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华南敌后抗战方针,组建了广东省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人民武装抗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创建了华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著名的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打下基础。
(一)华南敌后抗战的旗帜
1.广东省最早建立的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迅速组建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莞城中山公园宣告成立,这是广东省最早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后,开赴石龙附近的东江南岸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线参与抗击日军,进行了东莞抗战史上有名的“榴花战斗”。这次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首次对入侵东江地区日军进行的有组织的抵抗,东莞抗日武装坚守东江河南岸阵地达一个月之久,挫败了敌人的凶焰,振奋了民心士气。
2.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建立
1938年11月下旬,日军对东莞实行“扫荡”。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一部分撤到清溪,于1939年元旦与其他抗日武装整编为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另一部分撤到香港新界,后返回深圳,编入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0年9月中旬,这两支部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3.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孤悬华南敌后、处于敌伪与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遵照中共中央的正确指示,紧密依靠群众,依托大岭山等抗日根据地,在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支援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
一是打击日军交通命脉,破坏日军战略部署。1943年冬,日军为了确保广九铁路畅通,以一个师团的重兵驻守铁路沿线各据点。东江纵队和独立第三中队挺进到广九铁路樟木头至平湖段的两侧,频频向广九线上的日军出击,与敌人展开通车与反通车的斗争,先后进行了梅塘反击战等一系列战斗。东纵的不断出击,使广九铁路这条交通运输大动脉始终无法正常通车,有效地破坏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以致日军认为“广州和香港之间地区是治安之癌”。
二是依托大岭山根据地,开展山地游击战争。1941年6月,驻东莞的日军长濑大队400余人及伪军200余人,奔袭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百花洞,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在大岭山根据地民兵的配合下,经过两天两夜激战,打死打伤日伪军五六十人,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事后广州日军首脑哀鸣:“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战。”
三是打破日军“合围”战术,取得反“扫荡”的胜利。1943年11月17日,日、伪军9000多人,采取“铁壁合围”的战术,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珠江队和抗日自卫队共1000多人在当地党组织和民兵的配合下,分三路秘密突出重围,转移外线作战,发动群众展开反“扫荡”斗争,取得打破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的重大胜利。
四是开展秘密大营救,抢救著名文化人士。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许多著名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被困在香港,成为日军重点搜捕、迫害的对象。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广东党组织和东江纵队以最快速度研究制定了周密的抢救实施方案。这场秘密大营救,是一场极其艰险、时间又十分紧迫的特殊战斗,广东党组织和东江纵队指战员不畏艰险,全力以赴,采取快速、灵活、机动的战术,前后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战斗,闯过日、伪、顽和土匪犬牙交错的地区以及关卡林立、警特遍布的敌人统治区,胜利地完成了这场艰巨的秘密大营救任务,使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夏衍、范长江、张友渔、戈宝权、千家驹等800多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安全脱险。这场秘密大营救,保护了中华民族一批精英,对于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革命文化工作以及爱国民主运动的开展,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得到中共中央的表扬。被营救的见证人茅盾认为: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五是配合盟军对日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江纵队遵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胜利”的方针,加强了与盟军的合作。主要包括:积极营救国际友人,派出游击队进入九龙地区,营救英军被俘人员及印、加、挪等国友人;救护对日作战遇险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飞行员克尔中尉、依根中尉和美第三舰队飞行员克利汉少尉等;与盟军合作建立了一个拥有200多人的特别情报网,使情报站遍布东江敌占区,收集的各种军事情报,被美军在华司令部和美国政府认为,“质和量都非常优秀”,“对美国战略部署在中国的组织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贡献”。
据粗略统计,抗战时期东江纵队对敌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和迫使其投诚约3500人,缴获枪支6500多件。东江纵队的英勇抗战,有力地配合了华南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被中共中央军委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二)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1.遍布东莞各地的抗日史迹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东莞人民的抗日斗争,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史迹。现存与东莞抗日有关的各类旧址,涉及东莞12个镇街,包括大岭山(21处)、中堂(1处)、石龙(1处)、大朗(1处)、高埗(2处)、寮步(2处)、清溪(1处)、塘厦(1处)、南城(1处)、莞城(1处)、东坑(1处)、长安(1处)等镇街共34处。在这些文物点中,已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有1处(9个点),市级文保单位的有14处,镇级文保单位的有2处。在这些抗日史迹中,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作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华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代表中共中央,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的名义,命令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及其部队向解放区军民投降,其中规定:“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
2.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旧址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是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于1940年秋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前身)创建,在抗战时期一直是东江纵队各个发展时期的重要活动地,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敌后游击斗争,打击和牵制了盘踞在广九铁路的日伪军,支援了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最为集中的大王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部,既是当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的机关所在地,也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传统客家村落,整体保护完好,至今仍基本保留着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格局和风貌。民居依山就势而建,自上而下的山墙依次递落,至今还保存着抗战时期留下的累累弹痕。抗日旧址与客家民居协调一致,融为一体,不仅展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抗日活动的历史原貌,也充满着浓郁的客家乡土文化气息。
3.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载体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包括9处文物点。其中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等6处抗日旧址位于大王岭村,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3处旧址分别位于瓮窑村、油古岭村和连平髻岭村。大王岭村抗日旧址是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最为重要的载体,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北部,硬山搁檩结构,墙体采用当地传统的“金包银”砌法,面积77平方米。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在此设立大队部,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
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北部,砖石砌筑,原是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搁檩结构,面积184平方米。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间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尹林平、梁鸿钧、曾生等领导同志经常在此开会,研究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
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王岭村,是一座近代泥砖民房,三间两廊院落式布局,硬山搁檩结构,典型的“金包银”砌法,面积102平方米。1941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委任杜襟南同志在此创办《大家团结》报,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抗日报纸。
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王岭村中部,是一座泥砖民房,院落式布局,硬山搁檩结构,面积约79平方米。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负责部队的交通和情报工作。
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王岭村,是一座泥砖民房,硬山搁檩结构,面积70平方米。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设立粮食加工场,为部队加工粮食。
第三大队操场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王岭村,为一纵长不规则平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于1940年10月挺进大岭山后,把此地开辟为操场,开展军事训练。次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大王岭举办军事训练班,也在此进行军事训练。
(三)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价值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以其在华南敌后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文物本体及历史环境风貌、文化生态保持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广东人民英勇抗日的历史见证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广东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抗日、保家卫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首先,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敌后地区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后盾,是中共领导的华南敌后抗日主要力量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地,成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江纵队的抗日斗争,牵制了华南日军,支援了整个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对此,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杨尚昆、王震等为东江纵队题词,高度评价东江纵队的历史功绩。第三,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最为集中的大王岭村,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抗战文物遗存,是广东人民乃至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2.抗日村落历史风貌保存完整
大王岭古村落既是东江纵队和广东人民抗日斗争辉煌历史的见证,又保存着大王岭传统的村落风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大王岭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大王岭古村落总体布局形态呈梳式布局,依山就势,背山面水,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整座村落格局保存较为完整,保留着一批“三间两廊”传统建筑、巷道等,建筑风格古雅质朴;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也有留存。其次,大王岭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至今仍保留三月清明祭坟及祭祖、传统节庆日舞麒麟、唱客家山歌等传统习俗。
2002年7月,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兴建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