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内部劳动力市场开始瓦解(Richard Kazis,1998),维系该系统的成本逐渐超过其能带来的收益,企业这种与外部劳动力市场隔离的雇佣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全球性竞争的加剧、新技术的扩散和传统公司结构的变革逐渐导致了内部劳动力系统的崩溃,工作搜寻、雇佣、培训和开发的原有模式正被日益灵活的新模式替代,企业和劳动者都必须在日益开放和变动愈加剧烈的劳动力市场中进行工作搜寻。这种以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系统的瓦解深刻地影响了作为开放劳动力市场主体之一的劳动力市场中介(Labor Market Intermediaries,LMIs)注3的变化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最重要的功能模块——工作匹配(就业安置与促进)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和劳动者都将公共就业中介、派遣中介、猎头公司、网络求职站点等劳动力市场中介作为主要的工作搜寻渠道之一。公共就业中介逐渐向客户导向型服务结构转变,市场变化要求公共就业中介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许多西方国家的公共就业中介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先前的官僚型组织越来越向客户导向型服务结构转变,即从一个行政管理体系转变成一个现代的公共服务机构。私人就业中介在此宽松环境下也发展迅猛,如美国密尔沃基市1984—1996年间派遣中介业的增长速度是193%/年,硅谷1984—1998年间派遣中介业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174%/年(Annette Bernhardt et al.,2000);欧盟大部分成员国的私人就业中介的数量至少翻了一番,有些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则在5倍以上;日本也从1980年开始向劳动力市场引入了一些就业弹性与松散的政策,改变了以往针对私有劳动力中介的政策,扩大了其活动许可范围;而我国的民营就业中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9月30日,劳动部门批准的民营职业介绍机构数为8 054家(莫荣,2004),截至2005年底,人事部门批准的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达到了2 059家。注4
随着中介数量的增长和服务结构的转变,劳动力市场中介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nnette Bernhardt et al.,2000),它的变化发展对经济(就业率、经济增长率、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对劳动者、企业和政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存在在提高低技能者的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Harry J.Holzer,2004);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发展,尤其是派遣中介的发展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低失业率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因素之一(Lawrence F.Katz & Alan B.Krueger,1999)。可见劳动力市场中介本身的发展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引起了各学科的关注。但是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中介的研究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Chris Benner,2003)。
相对于其他较为成熟的研究,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研究总体较为匮乏(从搜集的文献来看,核心应用理论只有8种,重点文献数目也只有15篇左右),但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引入和现实中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其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从匹配功能分析扩展到中介培训功能分析,从宏观效率性分析扩展到中介与企业、政府之间微观关系的研究等。文献的增多和研究范围的扩大促使我们想去了解该领域整体研究程度如何,哪些是主要的解释框架,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哪些方面已经有了理论上的解释。但根据目前查找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还没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过系统的回顾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的回顾,本报告有以下几个研究目标:
一是回顾当前有关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的整体研究状况。
二是判断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研究所处的阶段,分析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
三是梳理经济学理论对劳动力市场中介应用的发展脉络。
四是探讨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