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改革的“稳定剂”及其“第四根支柱”
——国外学者对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1]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朱传一同志反映,我国要在“七五”期间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雏形,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他们认为,中国已注意到社会保障这个“稳定剂”在变革中的调节作用,认为这是同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过程相适应”的,必将增强经济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也认为建立这一制度难度较大。有的专家认为,未来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处于进退两难地步,不支付庞大的退休金,将引起不满;而支付则又会增加经济与社会矛盾。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削弱了养老体系的支柱,如家庭的作用,到21世纪时,中国社会上的劳动者将只占人口中的少数,而这一少数人却要赡养占多数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
不少专家学者还就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来源等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一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具备的特点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任何成功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必须从本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出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如此。为此,他们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具备的特点,提出以下一些意见。
(1)应以解决贫困问题为核心。许多外国学者认为,无论从“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出发,还是从“发展中国家”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应以解决贫困问题为核心。加拿大教授迈尔斯认为,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社会保障也仍然以解决贫困问题为重点。
(2)要考虑对发展生产力所起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考虑对发展生产力所起的作用,不应仅从贫困一个角度考虑。美国奥尔巴赫教授说,中国必须认真考虑发展问题,只有发展才能提供资源来养活十亿人口,才能资助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3)发展社会保障重点应放在农村。多数学者主张,目前中国城市已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条件,而农村医疗和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要比城市大得多,因此,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应放在农村。
二 关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问题
外国专家学者从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出发,一致强调中国必须注意研究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问题。
(1)政府要发挥主要作用。美国学者吉姆斯·舒尔茨指出:“西方国家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靠地方筹集,但它很快转为纳入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安排。”“只有政府,才能对老年人最终提供其利益保证。”
(2)集体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一些学者说,“在赡养老年人问题上,依靠集体的作用,也应同样予以重视。”
(3)强调家庭的作用。许多东方学者认为,“只有在家庭中,老年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一些西方学者也指出,“即使在西方,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仍起重要的作用”。
(4)重视发挥民间自愿性储备基金及其组织的作用。美国教授坎特指出,比较美国和欧洲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做法,可以看出,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以储备基金为基础的社区组织进行社会保障工作,因而当前困难远较欧洲国家为少,而欧洲国家多年来着重依靠国家这根支柱,越来越难以摆脱沉重的财政负担,“福利国家”已难以继续搞下去。希望中国要重视发挥民间储备基金及其组织这“第四根支柱”的作用。美国教授弗里德曼指出,当储备基金办法在农村发展起来后,也可能适用于城镇地区,从而创建一种不用政府额外投资的补充性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办法。
(5)个人应缴纳一部分保险金。一些外国学者主张,个人应缴纳一部分保险金,而不能单纯依赖国家。他们反对某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现在实行低工资制,个人做贡献可能性不大的观点,指出“职工本人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保障做出贡献,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澳大利亚教授狄克逊还就方式问题指出,“储备基金会办法(各国学者对储备基金的理解各有不同,这里指参加基金会的每个会员,把缴纳的基金储存起来,以备会员急需时借支),是第三世界所独有的,它无疑是极为初期的社会保障办法。”
[1] 原载于《经济消息》第60期,经济消息编辑部,1986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