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报告总论(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理论创新提供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涉及对外文化工作的创新理论,充分说明了文化“走出去”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系列理论、理念的提出和完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制定、出台,为新时代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创新发展明确了基本途径、主要手段和核心使命。

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着眼中国发展新要求,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追求目标、基本途径、核心原则、主要手段和价值取向。

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合作共赢、坚持正确义利观。这“五个坚持”是中国特色对外工作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遵循的重要原则。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的意见》印发,为对外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描绘了蓝图,成为文化领域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讲话包含着许多与对外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十八大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持续深化中外思想交流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认同,充分展现平等相待、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给国际关系带来新风范、注入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就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了“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等要求,对外文化工作积极践行对周边“亲诚惠容”、对非“真实亲诚”等理念和方针[2],密切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大文化援助力度,做好“人心工程”,夯实了中国与各国长期友好的民意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求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对外文化工作致力于全方位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交融和共同发展。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呼吁世界各国一起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带一路”的理想愿景和建设目标,也是中国对世界前途和中国道路的一种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

在十八大报告中,“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合作共赢的观念而被明确提出。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先后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不断与国际社会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加强沟通,推动双边、地区、全球等多层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途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系统和详尽的阐述。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放置在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中进行论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进一步完善。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3月23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项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已获得广泛的国际和国内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能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形成铺理解之路、架人心之桥。

三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以全球视野面向未来的倡议。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我们希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担负着重要使命。“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五通”之一的“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工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文化系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为中外各国间的互信互利和深度合作筑牢民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点区域。

四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文明宣言”。演讲系统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同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4]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既彰显出中国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怀,又宣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理想。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承担起传播国外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重任,以中华文化品牌的推广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

近年来,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与日俱增,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更深入研究中国、更客观看待中国、更全面认识中国,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思想遵循。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坚持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使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助力国内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五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单独列为一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列为重要的深化改革举措,并提出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

文化开放水平对于对外文化工作、文化强国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有着重要意义。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开放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离不开有利于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文化系统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在对外文化工作领域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力争形成服务与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一方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热情和潜能,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共同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权责清单等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继续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对外文化工作资源的使用效力,确保对外文化交流有序进行、汇成合力。

六 坚定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这些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彰显了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要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彰显出来,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凸显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创新中华文化元素、文化形象、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推动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