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奥匈帝国
——哈布斯堡的黄昏
在欧洲,哈布斯堡是个响亮而高贵的名字,从13世纪末期开始,其家族成员曾出任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帝国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等,几乎统治过全部欧洲。哈布斯堡王朝的发展是靠联姻来实现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一般不是武士或冒险家,他们天生讨厌冒险。他们很少依靠手中的刀剑来扩张家族财产,更多的是依靠婚姻。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中解决方法,有各自的首府,奥地利首府在维也纳,匈牙利首府在布达佩斯。奥匈帝国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大陆的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11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来决定。这种安排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即使决策过程变得极为复杂,重要的决定不仅需要获得维也纳的批准,也需要获得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的批准,而匈牙利总是寻找理由反对任何有可能削弱其在帝国内部地位的变革。
1848年欧洲革命取得了部分的胜利,哈布斯堡家族只得推举出年轻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出任皇帝。加冕时,踌躇满志的继位人年仅18岁,但他却在皇位上度过了68个春秋。约瑟夫一世执政期间,奥地利再一次走向繁荣。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他纠纷,但在它所存在的约五十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奥匈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一再被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匈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内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国内其他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随着在萨多瓦的战败,奥匈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退出东欧后留下的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地区,这就使得奥匈帝国与它几个世纪以来的亲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护者和老大哥自诩的俄国——反目成仇,从此不得不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来对抗强大的沙皇俄国。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身为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的约瑟夫,理论上是帝国军队最高统帅,实质上由于帝国已经立宪,君主对帝国战争部长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帝国宰相,更由于他已经垂垂老矣,军令指挥权实质上是由总参谋长在行使,在战争初期灾难性的惨败之后,军令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
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6年,约瑟夫一世未能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晓就离开了人世。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属于贵贱通婚,所生子女没有皇位继承权,皇储之位传给了他的侄子卡尔一世。卡尔一世在四面楚歌声中登上皇位,他年富力强,又是颇有经验和成就的野战军官,这使他拿回了部分军令指挥权。奥匈帝国民族众多,语言混杂,一个军官不可能通晓帝国所有二十余种语言,发展到最后,甚至连排长也无法让他所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不要说作战了。到了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使风雨飘摇的奥匈帝国解了体,1918年,在奥匈帝国瓦解前夕,卡尔一世公开表示:“只要保留皇位,可以放弃一切政治活动。”但建立了共和国的奥地利不眷恋皇帝,卡尔一世全家被驱逐出境,而匈牙利也拒绝接受他们,从此,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携全家开始了国外流亡生涯,卡尔一世举家逃亡瑞士,哈布斯堡王朝自1278年以来的统治到此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