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艺术设计
第一节 艺术设计概述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设计变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那一刻起,设计就开始与人类社会相依相伴,共同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劳动的分工逐渐有了系统化的认识,“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也随之有了特定的意义。艺术设计是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活动,其原动力在于对理想的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人类通过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将个人的理想、情感、智慧或意志具体化、形象化、实用化,进而审美化。如今,艺术设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设计的含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设计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现有文明与文化的产物,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文明和文化。当前,“艺术设计”或“设计”一词,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时髦、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广泛使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其含义的解读也具有多样性。在设计界,对于艺术设计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繁荣,使现代设计的关注点不再囿于表现上的图案、装饰,而逐步转向对产品的材质、结构、功能和审美等要素进行规划与整合。设计要反映出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各种要求以及消费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以及生理、心理上的要求,因此,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
在现代设计活动中,一般认为,设计是在活动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对活动所进行的一种策划和安排。在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设计被定义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也就是说,设计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把自然的物质改造成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之前,在头脑中形成或制定的某种构想或规划。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设计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活动,在这一定义中,更强调设计的创新性和过程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对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强,设计活动也从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转向关注人与环境及环境自身的存在,从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设计思想和潮流。
二、设计的解读
(一)空间范畴
从空间范畴来说,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设计
广义的设计,是指人类为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存在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中,反映着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与思维、决策、创造等过程密切相连。对此,美国设计家维克多·帕培奈克有过精彩的论述:“所有的人都是设计师,几乎一切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设计,因为设计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为一件渴望得到而且可以预见的东西所作的计划、方案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任何一种试图割裂设计,使设计仅仅为‘设计’的举动,都是违背设计先天价值的,这种价值是生活潜在的基本模型。设计是创作史诗,是绘制壁画,是创造绘画杰作,是构思协奏曲。设计同时又是清理抽屉,是烤苹果派,是玩棒球的选位,是教育儿童。总之,设计是为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努力。”
在广义的范畴中,设计被看作是一种文化活动,突破物质生产领域的限制,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既可以指工程技术与产品开发设计,也可以理解为人类自觉把握、遵循客观规律,并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结构、机制和发展趋势,依照一定的预想目的,做出有益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设想、规划,并付诸实践的创造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包含了一切针对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如设计一个组织机构、一项城市交通规划、一个社会教育体制或一个生态平衡模式等。当然,也包括物质方面的设计,如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的设计等,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因此,从最为广泛的意义上讲,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
2.狭义的设计
狭义的设计,是特指在美学实践范畴内、甚至仅限于实用美术范畴内的各种相对独立的构思与创造过程。根据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合理地运用材料、技术,经过艺术处理,并从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依照一定的预想目的,做出的从设想、规划、制作到生产出成果的创造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并使自然物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变化而成为人工制品的行为。具体来说,主要指作为实用目的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设计以及服饰设计等。由此可见,狭义范畴中的“设计”更接近于“艺术设计”的含义。
(二)语义构成
就语义的构成来看,中西方语言中的“设计”一词,都与其本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英语中,为人们所熟悉的“design”一词,是由拉丁语“designare”派生而来的,有“画记号、图案”的意思,与汉语中的图案等词的词义相近。它是由词根“sign”和前缀“de”组成,“sign”的含义广泛,具有标记、方案、构想等语义,着重强调某种已然的状态;“de”则有“实施”“做”等动态语义,强调肯定、否定或组合、重复等动作行为。“design”一词本身含有“通过行为而达到某种状态、形成某种计划”的含义,就符号逻辑而言,它意味着某种思维、确定形式的过程。
“design”一词所包含的设计概念,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最初是指素描、绘画。后来人们从中整理出绘画的四个要素,即设计、色彩、构图和创造。人们对设计内涵的理解,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在公元15世纪前后,人们将其定义为:“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所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成形,并借助熟练的技巧使其现身的事物。”即将艺术家心中构思的作品加以现实化。1786年出版的《大不列颠词典》对“design”一词的解释为:“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思考,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会产生比预想更好的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设计”被使用在某些课程的名称中,如金属设计、印刷设计、家具设计等,从此“设计”作为名词流行起来。在1974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design是指进行某种创造的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当前,人们对“design”一词的理解,已经突破了美术与纯艺术的范畴,更加深入和多样化了。
与西方语义中“design”词汇演变一样,在汉语中,“设计”一词也经历了由动词到名词的变化过程。在古代汉语中,设计并不是一个词汇,其中,“设”是动词,指人从事创造活动之前的主观谋划过程,“计”是名词,指谋划、计谋,后来二者逐渐合用,演变为一个名词,形成现代汉语中的“设计”一词,指代“设想”“计划”等意思。
“design”一词引入我国后,当时译作“图案、工艺美术”等。著名美术教育家俞剑华先生所编的北京国立艺术学校教材《最新图案法》(如图1-1所示),教材内容包括平面的纹饰和立体的设计图样、模型等方面。在该书总论中,俞剑华先生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欲发展工业,改良制造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同时强调,“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什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由此可见,在20世纪20~30年代,“设计”与“图案”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

图1-1 俞剑华《最新图案法》封面
据现有资料记载,最早提出“工艺美术”这个词语来表述设计概念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20年,他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写道:“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等。”1935年4月,上海设计师张德荣在创刊于上海的《美术生活》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工艺美术,即实用美术,换言之,凡于日常生活器具之制造上加以美术之设计者,即工艺美术,与日常生活,是有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柳林在《提倡工艺美术与提倡国货》一文中也指出:“工艺美术即日常生活用品而经美术设计制造之技术,此种技术的结果世人称之为工艺美术品或美术工艺品,以与寻常简易粗笨的工艺制品相对立。”
将设计表述为“工艺美术”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80年代。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一批专业学者对工业美术展开了大讨论,设计的观念开始逐渐取代工艺美术的限定。《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设计解释为:“在正式做某些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辞海》则表述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如服装设计、厂房设计”。
(三)表现形态
从表现形态来讲,设计包含两种形态:一种设计只属于生产过程的内部要素,产品的原型保留在生产者的头脑中;而另一种设计,则是相对独立的创造活动,生产者要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好的图样进行加工。
设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其特殊的时代含义,如工业革命之前的设计,是指传统手工艺品的创作,它包含着人类对自己将要创造的产品的前期构想以及使这种构想变为实际产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前者是观念的形成,后者是制作产品的操作。
而在大工业生产日益普及的现代社会,设计往往被当成工业设计或现代设计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如果不加特定限制词,人们通常所说的“设计”就是指工业设计或现代设计。它包括一切工业制品从材料、结构、功能、造型、色彩一直到价格、包装、销售等多方面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设计和策划过程。由此可见,现代设计是对手工艺品以外的人造物(或设计对象)的预想、策划和创作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活动,使设计对象既能满足人们的生理(功能)要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诚然,手工艺品也能满足人类在这两方面的需要,其制作同样包含着某种设计过程,但它的制作方式是以个体为单位,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且其设计、制造与销售是一体的,整个过程通常是由单个个体来完成,因此,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而现代设计则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以机械化、批量化的大生产为基础,通过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来降低生产成本。当人们对产品数量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转而开始关注工业产品的品质、追求精神审美,对设计提出更新的、更高的专业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设计逐渐从过去设计、制造与销售一体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同时,设计的职业化又促进了现代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现代设计的进程。
在设计越来越趋向专业化的今天,设计的时代特征愈加显著。一方面,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原有的设计形式不同程度地应用了新的表现手法,给人以现代感;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设计概念不断产生,如设计中绿色环保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使得“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开始备受社会各领域的关注。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对设计价值认识的逐渐提高,设计自身的逐渐完善和日益成熟,使得设计行业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尽管目前设计界对设计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共识,但在众说纷纭的讨论中,依然包含着趋同的内容,即设计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是人类依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反映出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设计是人类依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的第一步,是人类以自己所能获取的经验为基础,把创造新事物的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这一创造性活动中,人的判断、直觉、思维、决策等心理机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把目标指向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人的本质力量和对美的规律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