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台湾史学界有人认为,台湾在清代以前的货币流通较混乱,在日本侵占台湾后,通过侵略者的整治,才建立起现代的货币体制。对此,确有商榷的必要。
清代以前,世界各国都以行使硬币为主,台湾行使的货币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兼行纸币。彼时的纸币系可兑现的纸币,从货币体制来说,基本上以行使金属硬币为主,与世界各国的货币体制协调;至于白银的使用,虽长期以“两”为单位计算,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无可非议;再说铜钱,官铸的铜钱都有定制,出现的减重轻薄钱,有的是通货膨胀所致,有的是私铸,这也是世界上常见的现象,何乱之有?
在台湾地区货币史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货币流通混乱现象,应属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日本侵占台湾初期,日本本土进行币制改革,以金本位替代银本位,发行金元回收银元,对台湾则实施名义上的金本位,规定日本的机关单位、银行的账册和群众交纳税金一律以金元计算,而市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是日本本土回收的旧银元加盖一戳印后的凿印银元,在结算时按时价(即浮动价)计算,时高时低,旧台湾银行初期发行的“银券”纸币也以凿印银元为单位。市场交易中,商店以金元标价,在结算时还要进行金元与凿印银元的换算,十分不便;特别是凿印银元的时价变动,每发生变动,机关单位、银行的账册均要作调整,更甚的是当时价可预测时,市场抢购、惜售,银行存款的挤兑和大量存入现象不时发生,不仅市场商品交易引起人为的混乱,银行的资金运行也难以正常操作。
由于凿印银元时价波动导致货币流通的混乱波及全岛,台湾人民遭受的损失难以估算,占领者办的旧台湾银行也发生亏损。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筹措军需,大量发行纸币,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旧台湾银行的纸币发行额,在“九一八”事变前的三十二年中,年平均发行额为119.43万元;“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1931年9月—1937年6月),年平均增加的发行额为605万元,增长4.07倍;“七七”事变后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1937年7月—1941年12月),年平均增加的发行额为3985.68万元,比前期增加5.59倍,为基期(“九一八”事变前)的32.37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日本战败宣布投降前(1942年1月—1945年7月),年平均增加发行额32094.52万元,比前期增加7.05倍,为基期的267.73倍;日本宣布投降后至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1945年8—10月)的三个月中,又突击发行149604.45万元,比投降前的近四十六年中的纸币发行额还要多,累计发行额达289787.35万元,在这三个月中,日本侵略者还从其本土运入日本银行兑换券122244.8万元,加盖旧台湾银行印章后投入市场,致使台湾在光复前夕的市场货币流通量高达412034.15万元,猛增107.8倍,通货膨胀率为10780%。恶性通货膨胀诱发市场物价飞涨,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民国二十六年(1937)为基期,至日本投降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市场物价指数,公定价上涨21倍多,如以黑市计算,可能有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台湾经济几乎全面崩溃。日本侵占台湾后期所形成的货币流通混乱,是台湾地区货币史最混乱时段,必须正视,史实不能扭曲。台湾现代货币体制的建立,应该在台湾光复三年多的民国三十八年(1949)六月进行币制改革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