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茶画》是我国历代含茶文化内容的绘画名作结集。作为时代的产物,中国茶画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都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笔者谨从诗、止、境、观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具有诗性,诗的精神渗透在中国文化里。就画而言,诗的观照是中国绘画的特性,即所谓诗情画意。而品饮提神醒脑、啜苦咽甘的茶,则是中国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唐皎然有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清神、益思、悟道,古人将品茶入画来表达这种情趣。画与茶结缘应在品茶开始流行的魏晋时期。中国绘画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到魏晋时期更有“自娱”、“畅神”的赏玩情趣,以欣赏为主的怡情养性成为绘画的追求,这与品茶相吻合。魏晋名士清谈中逐渐以茶代酒,标榜风雅;寺庙中,客来敬茶,饮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起来。人们以饮茶来“调神,和内,倦除,慵解”,颂扬“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在煮茶“坎上巽下离于中”的水火相战过程中感受其色香味形,达到“体均五行去百疾”。茶的“荡昏寐”效能,令它成为艺术创作的催化剂,成为绘画内容的角色和表现的主题。到唐代,茶已走进千家万户,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者琴、棋、书、画、诗、酒、茶。

“知止”不仅是过犹不及以达到“中庸”,而且要使心灵有个安身之所。“知止而后有定”,“止”是找到地方,回到自我,是觉悟的开始,“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怎么安?要止。自然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知止而返。“冲淡简洁,韵高致静”的茶,能帮助达到止,成为自我、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最好的沟通媒介。

《中国茶画》中,肯定人的存在价值的人物画、人与自然相敬相亲相和相融的山水画和歌颂生命万般情趣的花鸟画,以茶作为活动的交会点,在抚琴、弈棋、挥毫、吟诗、饮酒、赏花和焚香的玩趣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像景观。

《中国茶画》收纳的人物画有故事画、风俗画、肖像画和仕女画。故事画,如《莲社图》、《西园雅集图》等,表现宗教聚会或书画雅集,为历代画家喜绘。其中总有煮茶品茗的情节来增加聚会的情趣。《萧翼赚兰亭图》、《文会图》、《品古图》、《博古图》也无不如此。风俗画是以普通人的风习行为作为题材的一种人物画,如宋代的《斗茶图》、《清明上河图》,是市井风俗的生动展现。肖像画所画的,必须是有真名实姓的人物,一般是当时人对同时代人的真实记录,具有史料价值。人物往往被安置在山水林泉中来突出其气质,以煮茶品茗烘托其高雅脱俗,如《刘宗周像》、《张照像》等。“从来佳茗似佳人”,美人煮茶品茗,相得益彰。仕女画如焦秉贞的《仕女图》、费丹旭的《蕉荫品茗图》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画为魏晋时期“澄怀味道”、“卧游”观念的产物。《中国茶画》中的山水画展现品茗山水间的天人合一,如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王蒙的《品茶图》、《春山读书图》。即使旅行途中也携带茶具,所谓“笔床茶灶总随身”,如沈周的《高贤饯别图》、高翔的《扬州即景图》等。

中国花鸟画寄寓人格,具“比德”之情。《中国茶画》中的水墨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以及大量的“清供图”、“岁朝图”,用茶具、茶款体现出茶人茶趣,是具有茶文化立意并对美好生活蕴含祈望的作品。

《中国茶画》中人物、山水和花鸟画的绘画情趣,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境界。生命在时光流转中活动,容纳的空间和活动的内容呈现出诗意栖居的从容闲适,充满自然情怀。孔子“风乎舞雩”的志向,庄周“忘”的境界,赵州和尚“吃茶去”的法语,相合于品茗之中。煮茶品茗的实质是玩,休闲消遣,放松心情,境界由此而生,品茗环境给以季节风月、天光云影的抚慰,如担当的《携琴访友图》、孙克弘的《品茶图》、钱谷的《竹亭对棋图》等。

敬能通神,诚以达道,这种观照体现在《中国茶画》的作品中:中国古人对自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所画内容是有道德原则的,是第四维时间流程中整体观照事物的,是由内而外把握事物的,画面构图的经营布局,画面人物的关系处理,自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西化历程,在观念上已离古人渐行渐远。今天的我们戴上了西方观察方法的眼镜,对事物的认识已找不到中国古人的观察方法。虽然使用传统的宣纸笔墨,但呈现的画作徒有外在的躯壳。诗、止、境、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中国茶画》的诗、止、境、观应予以继承出新,使中国梦的文化信心与意志品质在沉静中得到升华。

文字与图像是人类思想的翅膀。每个伟大的民族都用三本书书写自己的历史:业绩、言论和艺术。而绘画比其他艺术更为直接地记录、呈现出当时情景和画家感受。不能就茶论茶,饮茶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包含了人生的价值观,这就是生活方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中国茶画》将抽象的中国文化以活生生的视觉形象揭示出来,无疑是中国茶文化史的直观图像,为我们开启了茶文化的艺术之门。

裘纪平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