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在各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引导下,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7年,全球制造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复苏态势,增速达到了近年来的高点,对促进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全球竞争格局不断变迁,发达国家聚集各种创新资源保持制造业发展优势,新兴经济体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随着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投资、贸易总体情况良好。
一、总体规模:制造业保持平稳增长,制造业地位仍在不断提升
(一)制造业保持平稳复苏态势
从制造业总体规模看,经过2008—2009年金融危机调整后,自2010年起,全球制造业规模保持持续扩大态势(见图1-1),逐渐焕发新的活力。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制造业规模达到126 449.79亿美元。从近几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看,在危机后政策刺激效应下,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实际增速达到了10.13%,之后随着各国短期刺激政策的退出,2011—2016年基本保持在2%~4%的平稳增长区间,2016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83%,比2015年小幅回落0.13个百分点。从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情况看,2016年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前五名(见图1-2),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增加值达到30 798.95亿美元,占比达到30.9%。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前20位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总量的82.88%(见图1-3)。
图1-1 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发展趋势(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1-2 2016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前20名的国家(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二)制造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意识到制造业在稳定经济和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纷纷将发展重点、产业政策向制造业倾斜。自2012年以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发布了工业或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这些战略转变直接带动2012年以来制造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的回升(见图1-4)。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快速下降,到2009年降至15.66%,之后在政策刺激效应下又快速回升,于2011年达到峰值16.74%,2012年再次迅速下降到16.05%。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后,从2012年至今,制造业地位处于稳定缓慢上升阶段,2016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回升至16.32%,比2012年提升0.27个百分点。亚洲国家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高,从各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见图1-5)。近几年,亚洲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是唯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区域,其他依次是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图1-3 2016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前20强占全球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图1-4 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1-5 主要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三)制造业是创造财富、形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
从不同类型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见图1-6),高收入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稳定、国家竞争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对中等收入、中低收入国家的拉动作用强,对其未来不断发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有支撑作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这三种类型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显著高于世界其他类型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今年保持较快上升趋势,制造业对这几类国家拉动作用更加显著。而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和低收入国家这三种类型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国家。
图1-6 不同类型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二、竞争格局:传统制造强国优势明显,新兴经济体强势崛起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国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从第一财经研究院计算的2016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看(见表1-1),排名世界前10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土耳其。这些基本都是传统发达国家和制造强国,尤其是排名前五的制造强国的劳动生产率大幅超出其他国家,但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劳动生产率提升很快。从制造业的规模占比看,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下降较快,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新兴国家上升快速。总体而言,传统制造强国在人才、创新、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美国、德国和日本无论在人才、创新、能源、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中国与印度的优势仍然是成本竞争力。
表1-1 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劳动力生产率水平(美元)及分时期年复合增长率(%)
注:劳动生产率以2010年美元计算,按照2016年水平排序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三、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
从近年制造业结构现状看,发展最快的是电子、信息通信、化学工业、汽车和机械电器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以信息通信、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作用不断加大,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同时推动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从国家的产业结构看,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发布的《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1972—2012年,发展中国家中低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发展中国家中低技术产业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发达国家,表明近年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形成了有序的梯度转移,实现了协同发展;发达国家(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仍然超过50%,但差距在不断缩小。随着近几年发达国家(地区)纷纷提出重返制造业,利用本国科技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同时设立贸易壁垒限制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技术出口,发展中国家(地区)在发展高技术产业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四、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
(一)全球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G20国家
从研发投入强度看,2017年各国越来越重视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主要经济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全球研发支出仍然集中在少数国家。2015年G20国家的研发投入占全球的92%,相应的专利数量也占美国专利及商标局颁发专利总数的94%。从2015年G20国家内部研发投入强度分布来看(见表1-2),韩国以研发投入比重4.23%居首位,第二、三位分别是日本(3.29%)和德国(2.93%),中国达到了2.07%,在G20国家中排第七位。而从支出总额来看(见表1-3),美国依然是研发投入总额最多的国家,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欧盟排名第三,之后依次是日本、韩国。
表1-2 G20部分国家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续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表1-3 G20部分国家或地区研发支出总额排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二)中国专利产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从研发投入产出看,专利数量稳步增多,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专利数量增长很快。从主要国家的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占世界的比重数据来看(见图1-7),美国始终是世界专利申请占比最多的国家,但其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国增长势头迅猛,从2000年的0.84%上升到2017年的20.13%,并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日本近几年专利申请上升势头有所减缓,德国则表现下降势头,法国、英国的专利申请比重近年来相对稳定。从2017年中、美、日分领域进行的PTC专利申请件数来看(见图1-8),三国专利申请首先主要集中在电气工程领域,其次是化工、机械工程与仪器。具体来看,在表1-8所列的5个领域中,中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专利申请数超过美国、日本;在机械工程领域,日本的专利申请数超过美国、中国,而其他三个领域美国均排名第一。
图1-7 自2000年以来主要国家PCT专利申请占世界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图1-8 2017年中国、美国和日本分领域进行PTC专利申请的数量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五、贸易环境:全球制造贸易转暖,拉动全球贸易提升
2017年,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周期性复苏和新科技革命提振制造业的背景下,全球货物贸易回暖态势明显。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4.7%,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全球货物贸易额看,2017年全球货物出口贸易额为17.20万亿美元,货物贸易进口额为17.57万亿美元,分别增长约11%。其中,中国货物贸易额达到4.10万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美国3.95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结合世界银行全球制造业进/出口占商品进/出口指标来看(见图1-9),近年来各国制订的重振制造业计划促进了全球制造业贸易的提升,从2013年起,全球制造业进/出口占商品进/出口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制造业进口、出口占全球进口、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3.68%和72.32%,制造业贸易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影响和拉动力显著提升。从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看(见图1-10),2015年高收入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重新超过新兴国家,2016年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高技术出口占比分别为18.47%和18.16%,如图1-11所示。
图1-9 全球制造业对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1-10 不同收入国家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1-11 主要国家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六、投资活力:全球投资波动复苏,新兴市场活力更强
2017年全球企业投资支出呈增长态势,结束了近3年的持续下滑,并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新高。根据高盛对2500多家企业的调研结果,2017年这些企业的资本支出总额同比增长4%,与全球GDP的实际增速基本一致。从世界投资率来看(见图1-12),近年世界投资率总体保持稳定,2017年达到25.5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投资率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投资率总体保持上升态势,近几年上升势头减缓,2017年为32.31%;发达经济体投资率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在经历了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的下滑后,至今保持上升势头,近几年增势稳定,2017年为21.21%。
图1-12 不同类型国家历年投资率(投资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IMF
从外国直接投资(FDI)及增长率来看(见图1-13),全球FDI此起彼伏,但总体处于上升态势,2016年逆转了此前连续两年的下降势头实现增长,2016年全球FDI达到1.81万亿美元,但2017年下降了16%,降至1.52万亿美元。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外资流入量的大幅下滑是造成全球FDI下降的主要原因,流向亚洲和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呈上升态势。其中,2017年亚洲的跨境并购总额从2016年的420亿美元增至730亿美元。
图1-13 全球及不同类型国家FDI流量及同比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七、绿色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国家能效提升明显
从1980—2015年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每1000美元GDP能耗量来看(见图1-14),各国普遍的能耗平均水平在不断降低,这说明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其中,高收入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始终领先其他国家。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其平均能耗水平甚至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几乎持平。这一方面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其产业体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密集型产业布局较少,劳动力要素是第一生产要素,能耗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近年来中低收入国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成效显著。与之相对应的,低收入国家和重债穷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虽然也在提高,但是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国家。这说明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能源利用尚处于较低水平,且进步相对缓慢。
图1-14 不同类型国家每1000美元GDP能耗量
注:以购买力平价法2005不变价计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复苏依然面临很多挑战,面临的下行风险依然很大,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带来威胁,政策的不连贯/不确定性及地缘政治风险都会影响世界范围内投资的增长。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战略带来全球制造业复苏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发展中国家中低端路径锁定风险。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道德、法律、监管层面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向。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后劲亟待开发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世界经济展望》,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8%,是自201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总体来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恢复的趋势,但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仍然不足;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看,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总体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后劲亟待开发,从消费、投资和贸易三大需求动能看,2017年全球消费者信心保持稳定,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表现出下降趋势,贸易增长转暖但保护主义盛行,给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从产业结构转换进程看,目前全球经济仍然处在新经济增长动能与传统产业经济动能转换时期,能源资源产业、传统装备产业、纺织轻工产业、电子电器产业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这些产业目前仍然处在一个产能出清阶段,短期内较难进入快速增长周期。与此同时,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是新经济增长动能尚未形成。从主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看,近年中国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7年中国的GDP实现了6.9%的增长。但中国目前也仍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绿色发展提升等压力依然巨大,限制其进一步增长。美、日、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巴西等国虽然在2017年结束了经济衰退,但是随时存在再次衰退风险,全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和主要经济体发展问题等制约了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动能。
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价值链增长趋于放缓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且在近期呈现进一步加剧趋势,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全球贸易环境阴云密布。以中国为例,按照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数据,自2017年以来,我国共遭遇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75起贸易救济调查,美国和印度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国家。自2018年以来,美国先后针对大型洗衣机、光伏产品、铸铁污水管道配件、钢铁和铝制品征收反倾销税或高额关税,宣布对中国进口的涉及500亿(后追加了1 000亿)美元征收高额关税,贸易摩擦增多的同时,各国多边谈判进展缓慢,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放缓。
全球价值链增长也随之放缓。贸易的高速增长与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密切相关,专业化分工扩大了参与贸易的国家数量、贸易品数量,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但近期全球价值链分工则不断趋于放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出口产品中进口的成分降低;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制定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战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企业本地化生产,限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
三、发达国家占据价值链高端,发展中国家有低端路径锁定风险
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参与其中,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环节,逐步建立了本国的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超过发达经济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的数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相差倍数已由1990年的3.9倍下降到目前的1.5倍。新兴经济体的持续快速增长需求、产业升级需求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需求形成竞争之势。总体上,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仍然占据了“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两端——研发、销售两个附加值最高的环节,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参与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和组装环节。近年发达国家为了维持产业链优势地位,对产业核心技术的保护程度不断加大,以保持自身竞争力。而科技创新往往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期的资金投入,多数发展中国家短期内难以跨越。同时,高端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条件优越的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更难实现技术跨越,建立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因此,发展中国家存在可能被锁定在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环节的风险,其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难度加大。
四、全球债务总量持续攀升,财政金融风险有所加大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总体处于宽松的金融环境中,同时也使得全球债务总量持续攀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8年4月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债务总量约为16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25%。其中, 2017年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平均占GDP的105%。2016年全球债务水平比2007年高出约40%,中国债务水平增长40%以上。高额债务负担使得政府、公司和家庭更容易受到突如其来的金融状况收紧的冲击,这将进一步引起制造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而近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率先逐步转向,通过减少负债、提升利率来收缩流动性。自2017年以来,美国加息步伐提速,并正式提出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计划,欧元区、日本在经济复苏背景下,量化宽松政策也出现转向,加拿大、英国、韩国也先后加息。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转向有可能刺破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催生的资产泡沫,同时对债务水平较高的政府、企业和家庭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节 发展趋势
预计2018—2019年,制造业增长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交织,总体保持稳定增长趋势。随着战略导向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内部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制造业生产方式将进一步向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转型,从而带动效率的提升。创新对各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形成将更加重要,技术创新将呈现集成化、网络化、专业化趋势。随着全球投资贸易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将逐渐变化,全球化新趋势将形成。
一、总体发展:制造业增长趋势总体稳定
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良好,主要动力来自投资贸易回暖和良好的金融风险管控,从而促进了企业和家庭支出。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7年全球产出增长3.7%,比2016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8年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增长约为3.9%。2018年美国的减税政策将持续刺激美国经济活动,企业所得税降低将直接带动企业投资增长,总体来说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小幅上涨趋势[1],这些因素有利于下一步制造业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从短期看,财政刺激效应减退、金融市场收紧及不利的全球贸易环境,将加大制造业的下行压力。从中长期看,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革命性突破暂未形成、生产率增长乏力等因素将限制全球制造业复苏。预计2018年全球制造业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二、竞争格局: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发达经济体战略转向和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加剧了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制造环节的竞争。金融危机让发达经济体意识到本区域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扶持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税率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吸引本国跨国企业产业回流,将生产基地从海外迁回本国。按照全球价值链分工,跨国公司通常将低端产业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布局到发展中经济体,以利用发展中经济体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政策优势,从而在制造端降低成本。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低成本优势渐渐降低,加之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也促进了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发达国家回流。在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制造环节的竞争将加剧。全球制造业发展正处在一个产业和技术革新的重要转型时期,发展中经济体面临赶超的窗口期,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在集中资源抢占未来产业和未来技术制高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新产业、新技术方面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三、生产模式:制造业向按需生产模式转变将带动整体效率提升
制造业加快与新技术、新产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方式向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由于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逐渐改变了以往大工业化时代大批量、同质化生产方式,将生产越来越多小批量、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所有行业的制造业企业都更接近市场,通过提供更加符合客户需求和喜好的产品来维持企业竞争力。同时,大数据的应用可以确保企业及时获取客户偏好和购买习惯等数据,从而迅速应对市场变化。受益于这种生产模式的升级,供应系统的反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有效提高了库存管理效率。按需生产模式同样也会在多领域产生协同效应,使得上游企业面临着效率升级的压力,倒逼供应商更积极地服务下游客户,缩短供应链,提升自身应对能力,带动上游产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制造业将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化发展。
四、技术革新:集成化、网络化、专业化创新渐成趋势
技术创新能力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更加凸显,各主要经济体更加注重从国家层面引导创新和技术发展,很多国家都在不断制定和完善国家创新战略,传统的劳动力、土地、资本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从技术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是重要的技术革新方向,也是各国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尤其是短期内以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技术将是重点突破方向,将进一步改变制造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创新组织模式看,集成化、网络化创新趋势已基本形成,开放与合作创新将更加普遍。当前,新兴经济体竞争力提升、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改变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强调开放性和合作性,需要跨领域运用各领域创新技术,强化并购、风投等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才能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开放合作创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全球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企业研发外包渐成趋势,专业研发服务公司将不断增多。例如,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消费电子独立设计企业、第三方设计公司、软件研发外包企业等研发新业态不断出现,促进了研发活动的效率提升。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全球人才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五、经济治理:经济全球化趋势面临新转变
经济全球化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效应,直接表现为全球投资、贸易活动的迅速扩张,财富的快速积累,推动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但随着伊斯兰世界“反西方化”、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现象”的“黑天鹅效应”的显现,目前全球化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美国一系列的贸易调查和征收高额关税的措施,将产生“黑天鹅效应”,短期内影响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和投资决策,同时也将促使其他国家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地区之间紧张对立的冲突情绪,给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此背景下,原有的贸易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暴露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碎片化和不平衡性等缺点。因此,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须变革,经济全球化趋势面临新的转变。
执笔人
董温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 研究人员
唐广应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 研究人员
[1]益普索最新发布的《2018年2月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