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日本软银
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全球能源互联网,我们先要从人人皆知的互联网说起。就理论脉络而言,没有互联网的发展,也就不可能产生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所以互联网与能源互联网存在源头上的理念互通。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不足50年。然而,没有人会否认,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其意义不亚于电的发现与利用。互联网,英语名称Internet,也称网际网络。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算得上是互联网的始祖,它最初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人们又将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和犹他州立大学的4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的雏形。互联网也可理解为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而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可被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中,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各种不同的连接线路,种类繁多的服务器和数不尽的计算机、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瞬间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人,这是互联网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信息社会的基础。
作为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应用模式,通常可分为一级应用模式和二级网络应用模式。在一级层次,互联网应用模式可划分为网络信息获取应用模式、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网络交流互动应用模式、网络娱乐应用模式和电子政务应用模式。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在这个一级层次,常常会见到一个十分熟悉的名词,那就是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如果对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进行细究,就会发现一个利用互联网几乎到了极致的人物,一个叫马云的电子商务泰斗。
2017年夏天,一部名为《造梦者》的纪录片风靡网络,并在微信朋友圈引起收视狂潮。这是一部反映阿里巴巴创业历程的纪录片,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镜头被公布于众。包括马云在内的阿里创始人走向前台,向公众讲述阿里巴巴的成长史。据说,这是16年来首次曝光少年阿里的故事。纪录片从超过30000分钟的视频素材中,精选出55分钟,向全球观众奉献了一部不得不令人叹服的创业史。恐怕很少会有一部企业的创业史,能引起这样的收视狂潮。马云在创业之初,被人拒绝过无数次,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长相貌似怪异的年轻人会创造奇迹。关于这段创业的艰难程度,《造梦者》并没有过多着墨,倒是中央电视台在一部《书生马云》的纪录片中有过详细描述:瘦小的马云梳着八分头,背着一个黑色单肩包,敲门找人,逢人便讲:“我是来推销中国黄页的。”一脸迷茫又不耐烦的人们将他“请”出门外。有个编导干脆对记者说,这人不像好人。1996年,马云在北京到国家某委推销,说“中国黄页是给国家某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宣传,把中国全部放到电脑里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然而,马云得到的答复很不耐烦:“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你要是不约呢,我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很显然,这位官员只是无数拒绝马云中的一个。他们在后来也一定看到了马云的成功,本来他们有机会成为伯乐,但是却被另外几位有眼光的人慧眼识珠,比如日本商人孙正义。
马云的成功显然是互联网推动的,当然,也因为马云的尝试,才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电子商务中来。同所有成功的企业家一样,创业之初的马云正如《造梦者》和《书生马云》所记录的那样,有过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然而,一个叫孙正义的日本人似乎看好这个瘦小的杭州人。网络上有关马云创业以及他如何获得孙正义的风险投资的故事,差不多可以写成好几本厚度达到上千页的著作。然而,在我看来,无论是马云还是孙正义,他们的成功都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共同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怀疑孙正义当初的眼光。而马云,也通常以电子商务的“中国教父”形象,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政治与经济甚至外交场合。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情景,依然为人津津乐道,曾经是大学英语教师的马云面对镜头坦然自若,用娴熟的英语侃侃而谈的画面,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因为马云和阿里巴巴,浙江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似乎独领风骚,杭州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城市,而乌镇被选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乌镇西栅,马云和马化腾、李彦宏等互联网巨头一起吃桐乡羊肉面的画面一经出现,就在网络疯传,那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羊肉面店也顿时顾客盈门。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孙正义决定投资马云2000万美元的过程。事情要从1999年10月的一天讲起。那一天,马云收到了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资深分析师古塔的一封电子邮件,说有一个人想和他见面。古塔建议马云去见见那个人。当时,马云刚获得高盛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正忙于阿里巴巴的建设,忽略这封事实上非常重要的邮件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几天过后,古塔又打来电话催促马云。这回,古塔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这个人对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要马云务必引起重视。马云被古塔说得动了心,决定去北京见一见这个神秘人物。事实上,古塔嘴里的那个神秘而重要的人物就是孙正义。在见马云之前,孙正义已经投资了新浪和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并获得了可观的回报。此时的孙正义正在北京富华大厦召开一个投资人与经理人见面会。马云与孙正义的见面被安排在1999年10月31日。刚刚完成一轮融资的马云可以说并不缺钱,因为他完全可以利用第一轮融资的资金支撑公司运营一段时间。所以在他们谈话的时候,马云并没有表现出渴望获得新的投资,或者说,他没有融资的想法,他只是介绍了一下他未来想做什么。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马云仅仅说了6分钟,在对阿里巴巴完全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孙正义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4000万美元。但是他也提出一个要求,即他所在的软银应占有公司49%的股份。见完孙正义,马云从北京回到杭州。与此同时,孙正义的团队也到了杭州。20天后,马云接到孙正义的邀请,赴日本东京与孙正义继续商谈投资事宜。在这次与孙正义的会面中,马云提出3个条件:其一,阿里巴巴只接受软银一家投资,不再希望其他投资人进来;其二,软银作为股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阿里巴巴的长远打算,必须以阿里巴巴的发展为重心,坦率地说,也就是孙正义不要过分干涉阿里巴巴的运营事项;其三,请孙正义担任阿里巴巴的董事。最后,孙正义答应投资3000万美元,占阿里巴巴30%的股份,但是拒绝了出任董事的要求,只同意担任阿里巴巴的顾问。
然而,马云回到杭州后,却为自己在日本的决定后悔了:“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真是太愚蠢了。”其实,马云是担心软银持有阿里巴巴的股权比例过大,管理层股权稀释后会失去话语权。于是,他立刻开启了同软银的重新谈判。最终,孙正义同意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据说,这是孙正义投资经历中让步最多的一次。现在回头来看,孙正义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算得上是风投界的神话,当时这笔2000万美元的投资,如今的价值已经达到500亿美元以上,而且随着阿里巴巴业务的不断拓展,未来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阿里上市使马云一度登上中国大陆首富之位,而孙正义投资了马云,也获得了巨额回报,再次成为日本首富。我们很难说究竟是谁成就了谁,只能说看好互联网的未来使他们共同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我之所以用如此奢侈的篇幅来重复叙述这个几乎人人皆知的传奇故事,是因为孙正义决定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我们有理由相信,孙正义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一定想起过当年与马云的接触,只不过现在他要面对的是一家庞大的企业。这家雄心勃勃的企业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推动者,让软银掌门人看到了另外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而延伸出来的巨大网络。这个网络就是全球能源互联网,而这家企业则是让孙正义心生敬畏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方面,这家公司堪称先锋。从本质上来说,孙正义是一个商人,据说他每年大约会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而他一般只对其中的十分之一,也就是70家公司进行投资。迄今为止,孙正义投资的公司超过了800家,而其中有100家颗粒无收。孙正义决定是否投资,与目标公司领导层是否有足够的激情有关。比如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是因为他看到了马云的眼里充满了火焰。而孙正义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接触时,商人的身份似乎要淡化一些,也就是说,投资并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他很清楚自己要参与的是一起能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在马云眼中,孙正义首先是一个聪明人,但马云觉得他聪明得有些特别,他给人的感觉是神色木讷,说很古怪的英语,但是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像金庸笔下的乔峰,有点大智若愚。当然,一个聪明的投资人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孙正义就是这样的投资战略家。
马云与孙正义(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