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华家池:探寻浙江大学农科史与校园“乡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浙江大学农学院旧址华家池

黄寿波

浙江大学农学院(曾改名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的旧址华家池,位于杭州市城东,具有80余年的历史。这里是浙江大学最老的校区,校区内有我国最早建立的植物园——浙江大学植物园。这里是浙江省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摇篮,培养了两万余名各类高级农业专门人才。这里有一批具有农耕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和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学科研设施遗存。这里是城市中的净土,闹市中的乡村,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系统与美丽的华家池校园相得益彰。经过几代浙大人持之以恒的建设和保护,这里积淀了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有待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

农耕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农耕文化是一种既有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又有别于古代游牧文化和航海文化,以种植业为轴心的文化总称,包括与种植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法规制度、节日习俗、民歌戏剧、农谚舞蹈和饮食文化等。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生存,走向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农耕文化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化类型。

浙江大学农学院经过几代浙大人的建设和保护,积淀了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笔者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大学读书学习“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课程时,曾在浙江农学院内的我国最早建立的植物园实习和采集植物标本(当时杭州植物园还未建立),以后还来华家池参加短期学习和培训,1960年起就在华家池畔的浙江农业大学工作和生活至今,耳闻目睹浙江农业大学的变化。对华家池畔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先后撰写了有关华家池农耕文化的文章数十篇,发表在《历史地理论文集》《农耕文化专辑》《浙江大学报》《钱塘拾遗》《江干农居文化集锦》《运河南端(江干段)风韵》《浙大校友求是专刊》《环球老来乐》《江干人大》等出版物上。

一、华家池的由来

华家池位于杭州市城东庆春门外。随钱塘江泥沙淤积,杭州在汉唐以后不断向东扩展,宋时杭州东城门叫东青门,元末才东扩建为庆春门。南宋时这一带是供应临安(杭州)蔬菜消费的基地,当时有“东菜西水,南柴北米”的谚语。明清时期,这一带仍是池塘密布的蔬菜基地。在众多的池塘中,以华家池面积最大。目前,华家池有水面84亩,平均水深2米,浙江大学农学院校园环绕华家池建设,校园总面积超过千亩。

据明嘉靖《仁和县志》载:“华家池,大百亩,洪武“洪武”指1368—1398年。——编者注初,艮山门外富民华兴祖构筑榭其上,周植奇花异草,镇守都督蓝某而欲之,兴祖不与,寻致籍没。”其说明华家池因华兴祖在此筑建亭榭花园而得名。经过清代一段时间的停滞,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浙江大学农学院从笕桥迁入华家池后,经过80多年的建设经营,华家池变得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有“小西湖”的美称。

二、百年农科的沿革

浙江大学农学院旧址,北起艮山西路,南临凤起东路,东至秋涛北路,西到凯旋路,距贴沙河仅数百米。

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前身为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创建于宣统二年(1910),校址在杭州市马坡巷。1912年改组为公立浙江中等农业学校。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学校规模有所扩大,校址迁至杭州笕桥。1924年,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8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成立,改组浙江农专为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1928年4月,易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1929年1月,又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1934年8月,因笕桥机场建设,校址迁至杭州城东华家池畔。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被迫西迁贵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原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农学院从浙江大学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浙江农学院与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将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以及设在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并,成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校、院实行统一领导。1965年校院分开建制之后,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先后独立。1998年,浙江农业大学并入新浙江大学,原校址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2010年,浙江大学农生环学部所属的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等5个涉农学院迁入浙江大学本部紫金港校区。华家池校区的主要功能为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浙江大学农学院自1934年从笕桥迁入华家池以来,已有80多年历史,成为浙江省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摇篮,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农业专门人才2.2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数十人,为国家和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多种多样的历史建筑

所谓历史建筑,一般指建成在50年以上,具有历史、科学、教育、艺术价值,体现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建筑风格具有区域、时代特征,或曾有历史人物居住过或历史事件发生过,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教育意义的建筑物。

据浙江大学农学院院史载,1946年下半年开始,华家池南面兴建“品”字形教学楼三幢,1947年2月竣工,同年7月21日,浙江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将农学院新建的教学楼命名为“神农馆”“后稷馆”“嫘祖馆”。取其不忘以农为本之意,并坚信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之农耕文化,绝非任何外力入侵所能摧毁,故三馆含有深刻的农耕文明承前启后、绵绵不绝之精神。目前,后稷馆已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神农馆、嫘祖馆和与以上三馆同时建造的“西斋”(图书馆)保存完好,其外貌基本保持原貌。以上三幢老房子,已列入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1954—1957年期间,浙江农学院新建了和平馆、民主馆、团结馆、蚕桑馆、西大楼、东大楼。同时期,还建了教师宿舍“小二楼”8幢,以上共14幢老房子也符合《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等文件精神,已列入杭州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东、西大楼:位于中心教学大楼南侧,沿轴左右对称,两楼相距百米,中隔广场,平面为横置的“凹”字型,四层砖混结构,大屋顶覆红色机平瓦,红色清水砖外墙,建筑面积均为7420平方米,分别建于1955、1958年,为学校教学行政楼。

和平馆、民主馆、团结馆:平面为矩形,二层砖混结构,坡屋顶覆红色机平瓦,红色清水砖外墙,建筑面积分别为1492、1347、1354平方米,1954年建成。民主馆为土化系教学行政楼,和平馆为化学、测量实验室及教师办公室,团结馆为植保系教学行政楼。

西斋:平面矩形,二层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覆灰色机平瓦,灰色清水砖外墙,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于1946年,是浙江大学农学院最早的图书馆,现内部经后期装修,成老年活动室和后勤办公室。

蚕桑馆:平面呈“凸”型,二层砖混结构,屋顶四坡水覆红色机平瓦,红色清水砖外墙,建筑面积794平方米,1954年建,为蚕桑系教学科研楼。

神农馆、嫘祖馆:平面矩形,二层砖木构,屋顶四坡水覆灰色机平瓦,建筑面积均为1400平方米,1946年建,为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唯一的教学楼,全院8个系在此办公。现经改造装修,作干部培训基地招待所。

小二楼别墅群:共8幢,位于华家池西南侧,呈南北4行,东西两列分布,二层砖木构,平面为“凹”“凸”两种,坡屋顶覆红色机平瓦,建于1954—1958年,为仿欧式小别墅,供教授及校级领导居住。

以上历史建筑体量小,以二、三、四层为主,以红或灰色砖清水外墙,红或灰色瓦坡顶为基调,建筑风格简朴新颖,不尚装饰,不依程式,在我国学校校舍建筑中,较好地体现了近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具有保存价值。

四、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旧址,尚有一批与农耕文化有关的人文景观。

于子三铜像和纪念碑:于子三烈士曾是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农学院农艺系学生,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在全国爆发了“于子三运动”。为了永远铭记于子三烈士,浙江农业大学曾于1983年清明节在红八楼广场南侧建立于子三烈士纪念碑,并改名红八楼广场为子三广场。1992年10月31日,在于子三烈士遇难45周年之际,在华家池畔东侧敬立了一座于子三烈士半身铜像和纪念碑,铜像和纪念碑至今保护完好。

国家领导人的题字“奔腾”:东、西教学大楼中间为中心广场,广场中心有一喷水池,喷水池北侧安置了一尊青田石雕艺术品——两匹巨型花岗岩奔马。1987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陈云为奔马巨塑题写“奔腾”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象征农业教学、科研并进,蔚为壮观。

观光亭和李时珍塑像: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植物分类学奠基人、我国近代第一个植物园创办人钟观光先生,在校区植物园的假山上建有“观光亭”。在植物园入口处有一座明代植物学家兼药学大师李时珍塑像,以纪念我国古代的植物学大师。

嫘祖氏塑像:在蚕桑馆南侧,有一尊“嫘祖氏塑像”。中华民族有绵延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嫘祖是传说中神农氏之妃,是教民养蚕栽桑的发明者,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她也是百姓的祭祀之神。

丁振麟先生是杭州市江干区九堡人,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曾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多年,1979年6月23日病逝。按照丁振麟教授生前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撒在华家池校园(和平岛)土地上,永远和他的母校及为之呕心沥血奋斗一生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融合在一起。

五、现代农业教学科研设施遗存

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旧址华家池连续办学80年,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至1998年,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办学条件较好,以农为主,工、经、理、管多科协调发展,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居于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省属重点大学。有一批现代化的高等农业教育需要的教学科研设施遗存下来。

植物园: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植物园。据院史载,1927年钟观光到劳农学院后,即筹建植物园,钟先生才深学博,办事热忱,商得谭熙鸿院长同意,于经济困难中创办植物园。辟地50亩,搜集植物2000余种,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个植物园。该植物园1934年迁入华家池,因凯旋路扩建,面积不断减小,现有面积为0.93公顷,植物1350种,每种植物挂有牌子,供学校有关学院试验研究和接待中小学师生和专家参观学习。

同位素实验室:这是我国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同位素实验室,1958年,陈子元先生等筹建同位素实验室(后发展为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是浙江省原子核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最初的研究机构。陈子元院士为我国核农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

土壤标本陈列馆、养虫室和种子挂藏室:20世纪50年代,高教事业发展较快。据浙江农业大学校志载,学校先后新建了土壤标本陈列馆(534平方米)、养虫室(665平方米)和种子挂藏室(668平方米)等教学、科研设施。朱祖祥院士筹建集全省、全国土壤标本,其标本的质量和规模系全国第一。养虫室是农业昆虫学科实验室,当时是亚洲最大的养虫设施,至今仍然是国内单幢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养虫室,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种子挂藏室是农业部投资建造的全国第一个种子教学、科研培训基地,已先后为全国各省培训种子骨干3000余人。

目前,同位素实验室、养虫室、种子挂藏室,因土地置换等原因已被拆除。

六、城市中的净土,闹市中的乡村

浙江大学农学院旧址,先前是城外农村,后来变为城乡接合部。20世纪末,杭州市向东扩展,钱塘江北边的钱江新城已初步建成,如此一来,华家池校区就位于市中心范围,这一片农业教育科研之地,如今成了城市中的净土,闹市中的乡村。

华家池周围有多种农业生态系统,如果园、桑园、茶园、菜园、大田作物、花卉和鱼塘等生态系统,更有模拟乔(木)、灌(木)、草(地)三层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校园里能看到鸟在空中飞,松鼠在树上爬,蝴蝶在低空飞和蜻蜓在湖面戏水,水中有鱼儿游,自然生态保护良好,富有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多种农业生态系统还与美丽校园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华家池校园是我国普通高校中环境最优美的校园之一,199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光荣称号。《国家人文地理》一书,把浙江大学华家池评为中国高校最美的66个地方。该书中说:“在印象中,浙江大学华家池景色的美丽令人陶醉,让人痴迷,看着微波荡漾的湖面,细心地感受宁静的时刻,生活的忧愁和学习的烦恼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至于有人问比西湖更漂亮的地方在哪里,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华家池,这个被誉为小西湖的地方。”“三面楼群一池水,五千桃李满园春”是一位教授对华家池校园的赞美。

七、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学子的休读处

浙江大学农学院旧址的自然景色美丽动人,令人陶醉,让人痴迷。池水清如明镜,池畔花木掩映,绿草如茵,环境十分优雅。

清晨的华家池是宁静的,白头翁在广玉兰肥厚的叶子上“吉谷吉谷”地亮嗓试音,紫燕冲破晨雾,在华家池湖面上贴水掠飞,平静的华家池倒映池畔不同时期建造的校舍,池里的金鲤有时会“忽喇喇”地冲出水面,给晨读的学子们一个惊喜。

午后的华家池水光潋滟,池畔绿荫匝地,显得十分幽静。盛夏,火辣辣的太阳从空中照下来,池畔叶片的缝隙中有点点碎金;烈日在树木的华盖之外,在这样的季节,坐在池畔石椅上谈天说地、读书看报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当夕阳把一束束玫瑰花插遍半个天空的时候,华家池好像是一位古代美丽的少女,她淡妆浓抹总相宜,满目柔波,欢迎经过一天辛劳的师生们来参加她的晚会。池面游船点点,学子们喜笑颜开。这时在耳边会响起了童年时期唱的那支久违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围绕着绿树红墙… …”扁舟载人驶入金色的童年。

黄昏时你走进华家池,池畔的建筑物如教学楼、图书馆已灯火辉煌,华家池梦幻般的夜景,梦幻般的空间,使我们变得年轻。人们会发觉,校舍林立的高等学府因有了华家池而显得天高海阔,饱经忧患的华家池因有了青松翠柳、水榭阁亭的环绕呵护而觉得踏实幸福。当你看着微波荡漾的池面,细心感受宁静的时刻,忧愁与烦恼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经营,现今环绕华家池已有“三山、一岛、六亭、一长廊”的优美景观。

华家池以秀美风景闻名杭城,学子们在池畔散步、游览、读书、休息,沿池有不少“景点”,可供学子们休读。

和平岛位于华家池东北,1954年建成,因时值抗美援朝胜利,顾名思义,师生们期望和平生活。该岛有曲桥与陆地相连,有西湖“小孤山”的戏称。岛上建有六角亭、蘑菇亭,旁边池中有一座水中塔,是仿北宋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堆置的三塔而建造,只不过西湖有三塔,华家池只有一塔,称“一潭映月”。岛岸叠石参差,水面亭楼倒影,乃休读佳处。

过曲桥往北是中心广场,场内有规则地布置着草坪和花木,绿草如茵,树木葱葱。广场中间有一喷水池,喷水时水高数十米,十分壮观。喷水池北面安置一尊青田石雕艺术品——两匹巨型花岗岩奔马,马高4.5米,长5.7米,重20.5吨。远看两匹巨马齐头腾飞,陈云题词“奔腾”两字,象征教学、科研齐进,蔚为壮观。

华家池的东侧有一座小山,叫翠云岭,系1989年师生自己动手堆建而成,小山高低起伏,高约10余米;山顶建有四方亭,岭上树木茂盛,幽静宜人。小山南侧有于子三烈士纪念碑和塑像。

华家池南侧,建有一平台称“澄思台”,意为此台有澄清思路之妙用。1986年平台处靠池建一水榭,众称“桂花亭”,周围栽有桂花等观赏植物,配有假山石,是观和平岛,东、西大楼倒影,拍摄华家池全境之最佳地点。

华家池西侧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林荫走廊,长约六七十米,堤上有一座石拱桥,使东、西华家池的池水相连。堤两岸竖有水泥柱,柱顶筑有横梁,绿色的攀缘植物沿水泥柱爬升,使整个走廊绿荫蔽天。堤上筑有水泥石凳,游人漫步堤上,可以临水小坐,水面亭阁倒影,池边垂柳拂波,特别是盛夏夜晚微风习习,十分惬意,人们将这一林荫走廊,称之为“小苏堤”。

八、庆春门外的祭台先农坛

中华文明古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籍田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的缩影,是古代中国帝王和地方官员通过神圣仪式活动对农业生产予以强调的场所。庆春门外的先农坛,正是举行此类祭祀的一处场所。

中华民族的重农传统,体现在历代王朝都有隆重的籍田典礼。籍田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每年开始破土种植时,由氏族长带头参加劳动。到了阶级社会后,转为全国由帝王主持,地方则由当地官员首脑主持春耕破土祭祀典礼。

据《杭州府志》记载,先农坛在杭州庆春门外。雍正四年(1726)八月,钱塘县令秦公、仁和县令刘汉儒奉命,在庆春门外置籍田九亩八分,又置坛基地五亩九分,灌溉荡一亩八分。坛制于东郊洁净之地,田在坛中,坛中有正祠五间,左右翼各七间,后立寝室,供先农炎帝神农氏之神,先农厉山氏之神,先农后稷氏之神。祭品祭器祭仪,按照先师之礼。每年二月亥日(农历二月上旬),举行祭仪,由督府主耕,从耕者二人,一进鞭,一进耒(古代称犁上的木耙为耒)。外置四人,二人扶犁,二人牵牛。主耕者左秉耒,右执鞭,九推步行,尽陇而止。

举行祭仪的日子,先农坛附近非常热闹,围观的官员、百姓、农夫、妇幼很多,好像过节日一样,清乾隆进士翟灏曾作东郊晚行诗二十首,其中有一首描述了先农坛举行祭祀的盛况。

先农坛遗址在什么地方?从《杭州府志》的一张海塘图中可以看出,位置大致在庆春门的东北,景芳亭之西南,即今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南面,大约是浙江省农业厅或偏南一点的地方。这个籍田,经过一百多年后失修荒芜,于同治三年(1864)重建,光绪六年(1880)又重修。其后,又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今天原坛地址已全部被建筑物所掩盖,后人已无法看到原貌。

先农坛原址及其附近地区,分布着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林业厅和浙江大学农学院,成为浙江省农林业行政、农业教育科研的中心。虽然先农坛在历史上已几度中断,但却与我省的农林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传承,成为杭州市甚至浙江省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这种情况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使该地区挖掘、利用农耕文化资源更有意义,是一个使人们值得回忆和纪念的地方。

2013年6月18日

(作者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