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学八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宋元明时期的湘学

(一)宋代的湖南理学

湖湘理学从宋代开始形成派别。北宋时期,出生于湖南道县的哲学家周敦颐创建“濂学”,成为宋代理学“濂洛关闽”四大派别中的第一家。

周敦颐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格和思想对宋以后的中国思想史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敦颐虽然著作极少,传世的仅有《太极图说》、《通书》和寥寥几篇短文,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为整个宋明理学的展开奠定了基调。自南宋朱熹的极力鼓吹宣扬之后,周敦颐被称为“理学开山”或“理学宗祖”,宋、元、明、清的学者对其著作不断进行注解和阐释,他所提出的如“无极”、“太极”、“诚”等一些概念也在理学家群体中反复讨论、争辩。可以说,离开了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正确了解,就无法探讨和追寻宋明理学的真相。

在理学的形成过程中,周敦颐的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他曾经做过二程的老师,而主要是因为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已经显示了宋明理学的一些根本特质。周敦颐的思想所关注的领域是超越性的“天道”,他对于具体社会生活的一些思考,都笼罩在“天道”的视域之下,这一思维方式是宋明理学所独有的,与汉唐经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周敦颐的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以《老》解《易》,以气化宇宙论阐述自然世界的演化过程;《通书》则结合《易传》和《中庸》,展现了儒家人文宇宙观的本义。周敦颐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孔颜乐处”,即通过“孔颜乐处”体认圣人之人格与气象,化自然以归人文。在周敦颐的这三层思想中,《太极图说》的宇宙论有明显的道家倾向,《通书》融道归儒,建立儒家的价值形而上学体系,“孔颜乐处”的思想则指明了宋代儒学的精神方向。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经过朱熹的解释,成为理学的正统观念。他的“孔颜乐处”思想为儒家的境界论提供了直接的论据,成为明代心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王廷相、王夫之等人也从周敦颐的学说中汲取养分,以构造其“气本论”的思想体系。总的来说,周敦颐的学说存在着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不同的理学流派尽管彼此之间有理论差异,但都共同尊奉周敦颐的学说。周敦颐被称为“理学开山”并不是偶然的。

“濂学”尽管是由湖南本土学者创建的思想流派,但在当时并没有在湖南传播,而是通过周敦颐弟子二程创建的“洛学”传入中原地区,从而为当时的思想界所认识和重视。直到南宋初年,“私淑二程”的福建籍学者胡安国因避战乱而来到湖南,在长期讲学授徒的过程中逐渐开创“湖湘学派”,湖湘哲学这才正式形成学派和自己的思想特色。胡安国虽然是“湖湘学派”的先驱,但他以《春秋》经学知名,很少触及心性哲学问题,和正统理学家毕竟还有一段距离,真正为“湖湘学派”奠定基础的是胡安国的季子胡宏。胡宏长期隐居衡山讲学,他的《知言》一书论及“理欲同体而异用”﹑“性无善无恶”等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有人认为《知言》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张载的《正蒙》,并由此“卒开湖湘之学统”。胡宏的弟子张栻继承师说,以“性本论”在当时的理学各派中独树一帜。张栻对朱熹的思想颇有影响,朱熹曾来湖南和张栻论学,临别赠诗云:“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妙难名论”,表示了对湖湘学者的钦佩之情。从胡宏到张栻是“湖湘学派”的鼎盛时期,不但在心性哲学理论方面有创造性的贡献,同时以岳麓书院为基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因此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评论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

(二)明代的湖南心学

理学发展到明代,程朱学派虽然仍旧为官方所尊奉,控制着学术思想的主流话语权,但思想创造力已经没落,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明代中后期,由于王阳明及其弟子的讲学活动,以“致良知”为号召的阳明心学开始风靡天下。阳明心学的盛行也影响到了湖南理学的发展和变化,王阳明的一批湖南弟子形成“楚中王门”这一地域性学派。“楚中王门”是阳明学的支派,同时在学术思想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反映了湖湘学术的新发展。

“楚中王门”的具体情况,《明儒学案》中有所记录:“楚学之盛,惟耿天台一派,自泰州流入。当阳明在时,其信从者尚少。道林、暗斋、刘观时出自武陵,故武陵之及门,独冠全楚。”“楚中王门”有耿天台一派的“荆楚王学”,为泰州学派的分支,分布在今湖北一带;另有蒋信(道林)、冀元亨(暗斋)、刘观时等人的“湘楚王学”,分布在今湖南一带。蒋信、冀元亨、刘观时等人均为王阳明的及门弟子,他们是明代湖南心学的代表人物,其中以的学术成就为最高。

蒋信,字卿实,晚年号道林。湖南武陵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官至贵州提学副使。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时,蒋信前往问学,并成为王阳明的弟子。此后又师从著名理学家湛甘泉,曾两次陪同湛甘泉游览南岳。蒋信为官仅11年即归里闲居,从事讲学和著述,其著作有《桃冈日录》、《古大学义》、《蒋道林文粹》、《新泉问辩录》等。蒋信对于心学有较为深刻的体会,是明代湖南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黄宗羲评价他“实得阳明之传”。

冀元亨,字惟乾,号暗斋。湖南武陵人。王阳明谪居龙场时,他与蒋信同往拜师,成为阳明的第一批弟子。后阳明巡抚南赣,冀元亨受阳明之托主持当地的濂溪书院。宁王宸濠之变时,王阳明委派冀元亨往南昌劝阻宁王,事平后被人诬以与宁王同谋,因而下狱。后出狱仅5天而死。冀元亨与蒋信同为阳明的早期弟子,他们的心学思想比较偏重于“识仁”、“静坐”,注重道德践履,反对空谈心性,这与阳明的后期弟子“浙中王门”、“泰州王门”等有一定的区别,反映了湖南心学的自身特点。

刘观时,字易仲。湖南沅陵人,学者称沙溪先生。阳明在沅陵龙兴寺讲学时,刘观时是弟子之一。后王阳明在滁州督马政,刘观时又往问学,王阳明有《别易仲》诗及题解记录其事。正德十年(1515年)王阳明在南京,刘观时随侍问学,阳明作《见斋说》赠之。

明代的湖南心学与王阳明有密切关系,其重要人物大都为王阳明的早期弟子。据王兴国《王阳明及其弟子在湖南的活动情况考略》一文考证,阳明在湖南主要培养了两个弟子群体:一为武陵弟子群体,一为沅陵弟子群体。武陵弟子群体的代表人物是蒋信、冀元亨,他们是在王阳明谪居龙场时前往受学的第一批弟子;沅陵弟子群体则有刘观时、王嘉秀、唐愈贤、吴鹤等人,他们是阳明在沅陵龙兴寺讲学时的弟子,王阳明有《与辰州诸生》阐述这一时期的讲学宗旨。阳明的武陵弟子群体和沅陵弟子群体构成了明代湖南心学的主体,其中以武陵弟子蒋信的成就最为卓越。

明代湖南心学的形成发展与王阳明有密切的关系。阳明之学始于“龙场悟道”,而首次公开讲学则是在湖南沅陵的虎溪龙兴寺。蒋信、冀元亨等武陵弟子追随阳明于龙场,而刘观时、王嘉秀、唐愈贤等沅陵弟子则聆听阳明讲学于龙兴寺。可以说,在阳明心学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些湖南弟子首先尊崇王学,奠定了王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此,湖南地方志(民国《沅陵县志》)评述说:“守仁之学以致良知为主,悟道自龙场,而讲学则始于虎溪,辰士首崇其教,驯至风靡天下,人人知宗王学。”

(三)宋元明时期的湖南经学

宋元明是湖南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开山”周敦颐诞生于湖南,胡五峰、张南轩等人则开创了理学中的“湖湘学派”。在理学发展的同时,湖湘学人治经的风气也日渐发达。据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的统计:两宋时期,湖南出现经学家26人,经学著作35部;元朝则有湖南籍经学家5人,经学著作8 部;明朝有湖南籍经学家97人,经学著作135部。总计宋、元、明三朝,湖南共出现经学家128人,经学著作178部,其中明朝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宋元明时期的湖南经学家中,胡安国最具影响力,其《春秋传》为明清科举必读之书。此外,北宋的周尧卿,南宋的易祓、丁易东,明朝的曾朝节、何孟春以及罗敦仁、罗喻义父子,在经学上的成就比较突出。从研究经典上看,宋元明时期的湖南学者主要以《周易》作为研究对象。

周尧卿,字子俞,宋代永明县(今江永)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周尧卿的经学著作有《诗说》30卷、《春秋说》30卷。

胡安国,字康侯。宋代崇安人,后迁居潭州。胡安国以《春秋》学知名,著有《春秋传》30卷,倡导“尊王攘夷”,对宋代以后的《春秋》学具有重大影响,其著作被列为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胡安国与其子胡宏为二程之再传弟子,父子二人长期隐居衡山,读书讲学,著述不辍,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基础。

易祓,字彦祥,一作彦章,号山斋。南宋宁乡人。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先后任著作郎、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易祓的经学著作有《周易总义》、《周礼总义》、《易学举偶》、《周礼释疑》、《禹贡疆理礼》等,其中《周易总义》最为知名。南宋诗人乐雷发《谒山斋先生易尚书》云:“细嚼梅花看《总义》,只应姬老是相知。”诗中所说的《总义》,即为易祓所著《周易总义》。易祓的《周礼总义》又名《周官总义》,《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研索经义,断以己意,与先儒颇有异同。……诸如此类,虽论互有短长,要旨皆以经释经,非穿凿杜撰”。《周官总义》除有《四库全书》本外,清代陈运溶的《麓山精舍丛书》尚辑有《周官总义职方氏注》1卷。

丁易东,字汉臣,号石坛。汉寿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入元后在家教授生徒,为沅阳书院山长。丁易东长于《易》学,著作有《周易传疏》、《周易象义》、《周易上下经解》、《大衍索隐》。其中《周易象义》16卷,主旨系据《易》象以明义,故名“象义”《四库全书总目》云:“其于前任旧说,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汉上易传》为宗,而又谓李失之泥,朱伤于巧,故不主一家。……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当考也。”

刘三吾,名如孙,以字行。茶陵人。元代为广西儒学副提督。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召见于京师,为翰林学士,并多次主持纂修经史诸书。成祖永乐年间,朝廷编纂《五经大全》,刘三吾参与编撰《春秋大全》。刘三吾主持修撰的《书传会要》针对宋儒蔡沈《书集传》中的谬误,详加驳正,凡正误66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书传会要》颇加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指出:“以炎武之淹博绝伦,罕所许可,而其论如此,则是书之足贵,可略见矣。”

曾朝节,字直卿,号植斋。明代临武人。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曾朝节学有本源,经史淹通,曾入史馆,并兼经筵日讲官。经学著作有《易测》、《经书正旨》等。《易测》取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疏》、程颐《易传》、朱熹《周易本义》、杨简《杨氏易传》参互考订,“大旨主于观辞玩占,一切卦图、卦变之说悉所不取,颇足扫宋《易》之葛藤。然其去取众说,则未能一一精审也”。(四库全书总目)

刘尧诲,字君纳,晚年自号凝斋。明代临武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南京都御史、户部尚书、兵部参赞机务。著作有《经史发明》16卷,《左传评林》1卷。

何孟春,字子元,号燕泉。明代郴州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左侍郎。何孟春工诗文,通经学,少游于李东阳门下,为“茶陵诗派”重要诗人。何孟春的主要经学著作有《孔子家语注》8卷、《孔子家语补注》3卷、《易疑初筮告蒙约》12卷。

罗敦仁、罗喻义父子是明代湖南著名经学家。罗敦仁,字伯荣,益阳人,著作有《尚书是正》,大旨为辨正《今文尚书》之是与《古文尚书》之伪。《明史艺文志》及朱彝尊《经义考》著录。罗喻义,字禹钟,一字湘中,号萸江。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重要著作有《读易内篇问篇外篇》。清代张云章云:“(罗)喻义《读易三篇》,各自有序,大抵言刚柔相易之义,而《问篇》为详。”清代朱彝尊《经义考》著录此书。

(四)宋元明时期的湖南史学

宋元明时期,湖南的史学处于发展阶段,但还是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史学家和著作。宋代湖南的重要史学家有路振、陶岳、胡寅等人,路振和陶岳出现在北宋早期,他们生活的年代距离五代十国时期较近,见闻较真,因此他们的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代史方面,路振的《九国志》和陶岳的《五代史补》均为五代史研究的重要著作。胡寅生当南北宋之交,其本身是理学“湖湘学派”的成员,他的《读史管见》是宋代史论中的重要著作。元代湖南史学家主要有欧阳玄,主要功绩是主持修纂辽、金、宋三朝正史。明代的湖南史学家则有周圣楷,他主要以研究荆湘楚地的历史人文而知名。

路振,字子发。宋代祁阳人。宋太宗淳化年间进士,著名史学家,曾参与修太祖、太宗两朝国史。路振的史学著作有《九国志》,采五代时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北汉、闽、楚九国君臣事迹,作世家、列传。原书49卷,后张唐英补撰2卷,共51卷。路振《九国志》原书已佚,清代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12卷,列传136篇。清人吴任臣作《十国春秋》,多依据路振《九国志》。

陶岳,字舜咨,宋代祁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进士,任太常博士、尚书职方员外郎,先后出任五州知州。陶岳的史学著作有《五代史补》,此书补充《旧五代史》在史料方面的缺漏,为治五代史之重要书籍。陶岳还有《荆湘近事》、《零陵总记》诸书,记录湖南地方史料,亦为人们所重视。

胡寅,字明仲。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阳。胡寅为胡安国兄子,宋徽宗宣和年间进士,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南宋初年,因反对秦桧议和,隐居南岳衡山。后流放新州,在谪所著有《读史管见》。

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湖南浏阳人。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欧阳玄是元代著名史学家,曾任国史院编修。元文宗时,纂修《经世大典》。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编修《四朝实录》。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五年(1345年),欧阳玄为总裁官,编修辽、金、宋三史,发凡起例,皆出其手。此外,欧阳玄尚有《唐书纂要》等史学著作。

周圣楷,字伯孔。明末湘潭人。年40犹为贡生,遂绝意仕进,专心著述,对湖湘历史人文用功最勤。重要著作为《楚宝》一书,共分45卷,26门,收罗楚地历史人物传记以及山川名胜。清道光九年(1829年),新化邓显鹤重刊,并作考异和增辑。《湖湘文库》影印出版邓显鹤重刊本。

宋元明时期,湖南的地方志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湖南全省范围的志书而言,宋代有《荆湖南路图经》和《荆湖北路图经》,均涉及今湖南省的部分地区。明代时候,湖南属湖广布政司,有德安何迁纂《全楚集》、山阴薛纲监修《湖广通志》、吴东湖、周来轩纂修《(正德)湖广图经志》、徐学谟纂修《(万历)湖广总志》。此外,宋元明时期,湖南各地也纷纷独立纂修地方志。如宋代有陶岳的《零陵总记》,元代有邓桂贤的《永州路志》,明代时期,则有《嘉靖长沙府志》、《嘉靖湘潭县志》等各地的地方志共31种。

(五)宋元明时期的湖南宗教思想

宋元明时期,湖南的佛教依然兴盛,但在思想义理方面没有大的发展,未再出现重要的佛学思想家、理论家。宋代时,禅宗临济宗在湖南一枝独秀,著名禅僧有石霜楚圆、云峰文悦等人。宋代佛教史学家惠洪曾流放湖湘,在湖南著有《禅林僧宝传》、《石门文字禅》等著作。元明时代,湖南佛教比较沉寂,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些知名僧人,留下了一些语录体著作,但思想创造力比较薄弱。宋元明时期,湖南道教相对来说出现了一个高潮,主要体现在元代李道纯内丹学派的出现。李道纯,字符素,号清庵,别号萤蟾子。湖南都梁人,元代著名道教思想家,李道纯融合道教内丹学的南、北二宗,兼收并蓄宋代理学、佛教禅宗心性之学,创立以“守中”为旨要的新型内丹学,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李道纯的著作有《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清庵萤蟾子语录》等,均为元代道教史重要文献。李道纯的思想吸收了儒释道各家各派的精华,体现了当时思想界“三教合一”的潮流。

宋元明时期,湖南的地方性宗教也比较兴盛,体现了湖南的地域文化色彩,湖南的古代宗教大都与“巫术”有关,宋元明之后,这些具有“巫术”色彩的宗教受到主流的儒释道文化熏陶,开始形成自己的结构体系。如梅山教的信仰就具有一定特色,反映了宋代以后湖南本土宗教的进化历程。梅山教是湖南中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性宗教信仰,其影响所及,遍布广西、贵州、四川等广大西南地区,同时也是瑶族道教的根源之一。从现有的湖南地区梅山教信仰形态来看,其原型应为古梅山地区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时也兼容了道教、佛教的一些内容,反映出梅山教在历史上曾有一段向佛、道教(主要是道教)学习的过程。梅山(师)教受道教影响尤深,可称为一种“道(教)化巫教”。征伐诸历史,湖南古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北宋章惇以武力开拓梅山才使梅山文化与汉文化有了大规模交流的机会,因此,可以推测南宋以后是梅山教由原始巫教向现有“道(教)化巫教”转变的关键阶段。北宋章惇“开梅山”之后,梅山文化才有了与汉文化大规模接触、交流的机会,而两宋之际巫法盛行,又正值道教新符箓派兴起,诸种文化交流碰撞,对梅山教现有形态应起到了极大的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