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咨、訾、嗟
“咨”在《尚书》的《尧典》、《舜典》等章中分别出现了3次、5次。“咨”位于谈话开始,后常紧接对谈话对象的称呼,再后接感叹句或带有某种情绪的叙述句。我们认为“咨”的作用就是表示召唤、打招呼,在集会上主持者(一般是君主)先用叹词“咨、嗟”,提请与会人注意,然后公布会议主要内容。至于它们表示的多种语气如祈求、命令、感叹、称赞等,视具体语用场合而定。“咨”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训话。如: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巽朕位。”(《尚书·尧典》)
《论语》中“咨”例是引用尧的话语,未见出自当时人的用例,可见当时人已较少说这个词了。
汉以后“咨”已很少出现。《史记》中全部用“嗟”来替换《尚书》中“咨”的用例,表明当时比较通行的叹词“嗟”可能在用法上取代了“咨”。《汉书·王莽传》中有“咨虖”合用的例子,表示悲叹,后接对对方的称呼,与“咨”单用时用法相同,如:“咨虖!群公!可不忧哉!”不过,《汉书》的语言总的来说反映口语的程度不是很高,而且书中的用例也不多见。我们在考察《全汉文》和《全后汉文》时发现,在当时皇帝诏书中倒是多次出现“咨”,如《全后汉文》卷五《东平宪王哀策》:“皇帝曰:‘咨王丕显,勤劳王室。’”但是,诏书一般采用一些刻意仿古的说法,以示庄严,如上例“丕显”,也是古语古义。“咨”在汉以后很可能已是一个古语词了。
一般认为叹词“訾”就是叹词“咨”,只是写法不同。但我们发现,“訾”后面没有接对谈话对象的称呼;而且“訾”可用于上对下的谈话(如下《吕氏春秋》例是楚将子反对其侍者的话),也可用于下对上的谈话(如下《战国策》例是门客对孟尝君的话)。这与我们目前看到的“咨”的用例都不同。如:
子反叱曰:“訾!退!酒也!”(《吕氏春秋·权勋》)
一人曰:“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燕坐》)
“嗟”与 “咨”的关系较密切。“嗟”在《尚书》的《甘誓》、《汤诰》、《牧誓》、《吕刑》、《费誓》、《秦誓》等章中各出现了1次。“嗟”与“咨”用法相似,如位于谈话开始,后面常接对谈话对象的称呼,再后接感叹句或带有某种情绪的叙述句;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训话,等等。如: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书·甘誓》)
《诗经》、《荀子》、《左传》等中叹词“嗟”的用法未变。其中《荀子》有1例、《左传》1例都是引用《诗经》原文。
叹词“嗟”位于谈话之中的例子很少见。这种例句中,“嗟”往往把一个完整的句子隔成两半。故意停顿一下,叹一声,以突出后面紧接的谓语部分的内容。这里“嗟”的功用已由招呼而转为纯粹表示感叹,后面不出现对谈话对象的称呼。这种语句极为口语化。如:
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战国策·齐策·燕攻齐齐破》)
《史记》中“嗟”的一部分用例是转写《尚书》原文中“咨”例而来;还有3例是照录《尚书》中“嗟”例;再有引用贾谊《吊屈原赋》1例,也接倒装的感叹句,突出了谓语“苦”;还有出自作者本人的1例,后紧接所叹对象。如:
其辞曰:“……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为奴。(《史记·太史公自叙》)
叹词“嗟”在汉以后基本取代了“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