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儒家文化的基本结构
儒家文化,本身是一个包括若干显功能与潜功能的多个层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结构的历史系统。以往研究儒家文化,大都侧重于儒家精神层面或价值层面的东西。而本文研究中的儒家文化,包括物态的、制度的、仪式的、精神的四个层面。
1.物态层面。指通过物质形态展现儒家思想存在和延续的实物,举凡记载或体现儒家思想和精义的文庙孔庙、忠孝节义牌坊、文献典籍、书院义塾、祠庙殿堂、碑刻石经、衣物旌旗、雕像图画、礼器祭器、兆域墓葬、庠序书院及各类建筑等等,即技术层面的文化传承,都可以看作儒家文化的物态层面。其中,儒家文献经典是最基本的,它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六典,后来《乐》典亡佚,实际上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典。
2.制度层面。是指依照儒家思想而设立的社会制度,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国家制度方面按照儒家的思想设立的一系列伦理的、政治的、社会交往的规范系统。它主要表现为儒家文本的“经学化”、褒封孔子与祭孔仪式的国家化、诠选制度与教育体系的儒家化、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等。其中,人才选用时考试内容的儒家化,即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试的科举取士制度是儒家制度层面的核心制度。
3.仪式层面。是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儒家礼仪、儒家传统节日等,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各种官方和民间的礼仪以及风俗习惯。诸如历代王朝的主要典礼、民间的婚丧礼仪及家族成员和朋友之间交往的许多礼仪、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农事节日(清明祭祖、端午节赛龙舟、拜年送红包之类)大都是儒家神道设教、敬长爱幼和孝悌思想的产物。
4.精神层面。是与物态部分相对应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先秦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范畴是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和、敬等概念,其中尤以仁、礼二字为最重要。到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确立以后,则固化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除此之外,儒家文化的精神层面,还包括注重亲情、服从权威与尊敬长者、勤奋顽强、讲究以和为贵、崇尚合情合理(即人情法理兼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