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语言教学研究的三个出发点和两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语言应用研究与本体研究的差异提示我们,语言教学在应用理论进行自身的研究时要关注三个出发点,并考虑两个问题。
1.3.5.1 教什么、怎样学、怎样教
语言教学要应用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但是又不能仅限于单纯的应用,由于不同理论各自的研究目的与语言教学目标存在着实际差异,语言教学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自然要形成自己的应用研究。这实质上也是应用语言学立于学科之林的根本。
应用研究当从何处着手呢?这要从语言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经历了从关注“教什么”到关注“怎样教”,再到关注“怎样学”的发展过程。
要从事一种教学,首先就得回答“教什么”。这是古往今来从事教学的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语言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语言就要考虑教哪种语言,教汉语就要考虑把汉语中的哪些部分作为教学内容。这实际上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起步的前27年里,研究者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程棠,2004)。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把汉语言的系统纳入第二语言教学体系。因此,这也是语言教学研究的第一个出发点。
在“教什么”的问题确定以后,走进教室,任何一个教师都会马上碰到“怎样教”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在最初的发展阶段讨论较多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随着时代的推进和语言教学方法论的演进,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曾不同程度地借鉴过各种教学法,从“翻译法”到“直接法”,再到“情景法”、“听说法”;从“自觉对比法”到“自觉实践法”等等。不过,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并没有“生搬硬套”这些方法,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形成自己的方法(程棠,2004)。这说明,在考虑“怎样教”的时候,不但需要思考教的方法和手段,也要对教学理论加以选择并应用。因此,“怎样教”自然成为汉语教学应用研究的第二个出发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语言学习的过程可能会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不同而异,等等。因此,除了“教什么”和“怎样教”,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还应当考虑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怎样学”。这是汉语教学应用研究的第三个出发点。
立于第一个出发点上,在从事应用研究的时候,语言教学就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是有关语言共性特征的研究理论,主要是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也包括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另一个是有关某一语言个性特点的理论,具体到汉语,那就是汉语本体的研究理论。如前所述,汉语本体的研究理论来自两个传统,一个产生于文献语言的历时研究,一个产生于现代汉语的共时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中(也即21世纪以前),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后者。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开始认识到了同时继承两个传统的必要性。
由第二个出发点应当看到,教学法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应用性质的理论,它在方法论和教学理念上要受到语言理论的影响,换言之,人们是根据他们对语言性质、特点的认识来确定教学方法的。同时,由于“怎样教”也要涉及到教学对象,对成人和对儿童的教学方法肯定不一样;“怎样教”要涉及教学目的,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汉语教学和作为一般进修目的的汉语教学肯定也不相同。因此,教学法理论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影响,也就是说,它要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怎样学”的问题跟语言学习理论密切相关。语言学习理论是语言学和心理学互动的结果。因为人们在研究“怎样学”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它实际上也是考虑“怎样教”时所需要的基础,只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较晚,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也是较晚才开始关注它。
那么,如何处理这三个出发点之间的关系呢?从三者的逻辑关系看,我们认为“教什么”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在确定了所要教的是哪一种语言以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探讨学习者是怎样学这种语言的以及怎样教这种语言。从三者理论源流的关系看,前面的讨论也已经表明,有关“怎样学”语言和“怎样教”语言的理论往往要建立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的基础上。它们是在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协同其他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而言之,即便在语言理论内部,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对某一语言本体的研究也要受到语言观及方法论的影响,这种语言观和方法论来自人们对语言的共性特征的认识。所以,语言理论是语言教学应用研究的核心。
在语言理论这个核心的基础上,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人们对语言的认识,还是人们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这些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所以,不论是“教什么”的研究还是“怎样学”的研究,最终都是为“怎样教”服务的。赵金铭将三者关系图示如下(赵金铭,2005, p.11)。
图1-3
这个图很能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这三个点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形成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领域,比如“汉语本体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教学法研究”等。并由此逐渐延伸开去,进一步产生“跨文化交际研究”、“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水平测试研究”、“教材编写研究”等更新的、更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研究领域。
1.3.5.2 “应用哪些”与“怎样应用”
众多新的研究领域的不断形成表明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是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色。同时,这一现象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只是应用理论,或者只应用某一种理论。以语言本体理论的应用为例,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对语言本体的研究与一般的汉语本体研究究竟有什么不同。同样,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与英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也有所不同,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有必要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习得研究区分开来,否则,这个学科存在的价值何在?因此,从上述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应用研究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考虑两个相关的问题:“应用哪些”与“怎样应用”。
“应用哪些”指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在对理论的应用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选择。从上面讨论的三个点出发进行研究,有很多理论可以借鉴。但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量身定做”的,它们在建立之初有自己的研究目的。因此它们是否适合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要由应用者来决定,在应用以前必须加以选择。
“怎样应用”指应用时要考虑到所选择的理论及其数据的产生基础、前提、条件以及研究过程,弄清楚某个研究成果和将要应用的领域之间的相关性。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应用研究就有可能被引向误区,结果可能是事倍功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理论的多元化,既推动了应用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也给应用语言学带来了“应用哪些”的问题。这些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学术界时,同样也给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带来了这个问题。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需要考虑我们所应用的理论是从什么视角来认识语言的,它们是在研究哪一种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语言跟汉语的差别和共性是什么。比如我们应当考虑,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对句法结构的分析,及其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汉语的句法结构分析。类似的问题,我们在应用之前就应当考虑到。即便是在对待汉语本体研究两种传统的态度上,我们也需要考虑,是一概兼收并蓄,还是取各家之长。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流派,也产生了若干种教学法。这些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几乎是同时涌入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视野的,如果在应用时不加以选择,或者对其研究基础未加了解就直接应用,势必会造成理论应用和成果借鉴的“消化不良”(朱志平,2003)。
此外,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的改变也在不断向我们提出“应用哪些”和“怎样应用”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队伍出现了学历的“多层次化”和专业的“多元化”。自1998年开始,师资培养由原先单一的本科学士培养,发展成今天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并存的局面。同时,大量的硕博士高学历非汉语专业人才,如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种外语人才也走进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队伍。这两股力量形成了这个学科新的人才基础。不同的人才在将自己的专业所学带进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队伍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最好的利用,以及如何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与人才基础的变化相关联的是学术基础的变化。人才基础的变化带来了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的重新分布,这种变化在改变着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学术基础。同时学术氛围的变化和对新的理论的应用也在改变着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学术基础。学术基础的改变也意味着对理论应用倾向的改变,这时同样需要考虑“应用哪些”和“怎样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