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自然环境及历史源流

承德,因清雍正皇帝取“承先祖德泽”之意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多元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优美的奇山胜水;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承德的历史悠久绵长,境内有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3000年前的山戎文化。承德曾开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活动的先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书写了多民族发展的辉煌历史。

1 山川风貌

承德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资源丰富、交通畅达。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主要分为坝上高原和燕山山地两种类型,山地气候鲜明。

地理位置

承德市位于东经115°54′18″~119°14′42″,北纬40°11′6″~42°36′58″,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属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承德南邻京、津,北接辽、蒙,与河北省内的秦皇岛和唐山两个沿海城市及张家口市相接。伴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承德即将跨入与京津“同城”的发展时代,成为直通京唐、曹妃甸、天津和秦皇岛四大港口的重要腹地。承德市一市连接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环京津、环渤海”两大优势并存。

地形地貌

承德西北部的坝上高原,海拔1300~1700米,燕山山地海拔多为500~1000米,部分地区超过1500米。坝上高原分布在西北部的坝上地区,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貌以丘陵为主。境内中东部为七老图山脉,中南部为燕山山脉。依照地貌形态,全境可划分为以下三类:坝上高原区,约占全境面积的12%;低山丘陵区,约占全境面积的50%;高山区,约占全境面积的38%。滦河、武烈河、伊逊河、老牛河等形成堆积地貌的山间冲洪积平原区。境内南部的承德市区、双滦区、承德县、兴隆县,由于淋溶、风化、剥蚀而形成了与中国南方灰岩地区极为相似的干溶洞和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这主要表现在市内干溶洞分布广泛,方块山、独立山石发育。干溶洞的形态一般随沙砾岩层走向及倾向两度空间延伸,最长达20~30米,最深达10米,最典型的是承德县朝阳洞。丹霞方山的形态表现在沙砾岩具有两组垂直交叉节理,受溶蚀后,四周围岩剥落,中间形成巨大的直立柱状岩体。

气候特点

承德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寒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降水不稳定、冬冷夏热、气象灾害频繁等特点。多年来全市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从北部坝上草原到南部燕山山区,气温相差多达10摄氏度。全市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732.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550.8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是80天,降雨集中在6~8月,以7月最多。

交通网络

承德致力于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努力将全市打造为区域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在筹划实施“一环八射”的基础上,开始构建“两环十射”高速公路网。已通车的有京承(北京——承德)、承朝(承德——朝阳)、承唐(承德——唐山)、承秦(承德——秦皇岛)、承赤(承德——赤峰)、承围(承德——围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计376.4公里。在建的有承张(承德——张家口)高速公路。开始筹划兴建的有承平(承德——平谷)、津承(天津——承德)、承锡(承德——锡林浩特)高速公路。

承德境内的普通公路现有3条:国道101线(北京——承德——朝阳)、国道111线(北京——丰宁——围场——赤峰)、国道112线(唐山——承德——丰宁——张家口)。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82.96公里。承德现正谋划将各县区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连,扩建市区至县区一级公路,改造省道二级公路。

承德境内的铁路有京通线、锦承线、京承线、承隆线,管辖里程为390公里。在建的有张唐铁路、多丰铁路、遵小铁路。从北京经过承德至沈阳的高速铁路已开始建设,建成后,将明显改善承德的铁路客运状况。承德现正筹划建设“一环八射”铁路交通网。

承德民用机场已经开工建设,等级为4C级,位于承德县头沟镇。承德木兰通用机场已列入国家民航规划,丰宁坝上旅游机场正在筹划之中。

承德城市轨道交通网开始筹划建设。已启动市区轨道交通前期工作,计划先期建设主要服务于旅游观光的城市轨道道路,以高铁客站为起点,向市区发展。

2 天然资源

“地上风光无限,地下矿藏万千。”承德资源丰富,是京津生态保护屏障和水资源供应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钒钛资源基地和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发祥地。

土地面积大

承德市土地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的1/5,土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均居全省第一。其中农用地为4642.25万亩,建设用地为170.65万亩,未利用土地为1110.5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78.37%、2.88%和18.75%。农用地中耕地601.19万亩,园地204.02万亩,林地3520.56万亩,牧草地240.68万亩,其他农用地75.80万亩,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资源丰沛

多年来承德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亿立方米,是河北省水资源总量的18.1%。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6.4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029立方米。由于山区面积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雨量适中,加之山区植被较好,承德的水量及水质在河北省乃至海河流域中相对较好,承德是河北省唯一的水资源可供量大于需求量的地区。

承德境内主要有滦河、潮白蓟运河、辽河及大凌河四大水系。滦河先后入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是天津、唐山地区的重要水源;潮河与白河入密云水库,是首都北京的重要水源。水资源除满足市内需求以外,每年还向北京、天津和唐山供水22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年平均供水4.7亿立方米,向天津平均每年供水6.5亿立方米,向唐山平均每年供水10.9亿立方米。

全市现有水库101座,总库容达3.89亿立方米,蓄水控制能力为3%。承德市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2.98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54.17万千瓦,约占河北省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1/3。

森林覆盖率高

全市有林地面积3310万亩,活立木积蓄量6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5.8%。已开发森林公园面积452万亩,其功能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

全市现有林面积中,天然次生林约为1794万亩,人工林为1516万亩,生态林占76.03%,经济林占23.97%。经济林中,果树基地面积为720万亩,杨树为146万亩,刺槐原料林为159万亩,沙棘为65万亩。

全市林区按功能分为以下几类:坝上防风固沙区,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落叶松、云杉、樟子松、沙棘;北部水源涵养区,面积为5070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寒地苹果、山杏、沙棘、油松、柞树、白榆等;中部水保经济林区,面积为13942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山杏、山楂、寒地苹果等经济林木和杨树、刺槐等速生原料林木;南部经济林区,面积为14988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板栗、苹果等经济林木。

草原草场广阔

全市草场总面积286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2699.7万亩。西北部坝上天然草原482.2万亩,属内蒙古高原南缘,海拔1000~1800米,地势平缓宽阔;坝下燕山山区的草山草坡和林间草场面积为2271.5万亩。草原类型以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类、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为主,植被盖度为35%~90%,植物种类共计148科1642种,其中可饲用植物达500余种。天然草地的牧草年均总贮量为97亿千克,理论载畜量为459.8万个羊单位。

动植物种类多

全市有植物204科940属2800多种,有陆生脊椎动物500余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1种,另外有国家保护的对人类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植物79种。水生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自然经济鱼类有8科30余种,拥有河北省唯一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鱼。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稻谷、谷子、高粱、大豆。蔬菜有设施菜和绿色有机蔬菜。食用菌主导品种有滑子菇和香菇等,年产量达到40多万吨。干、鲜果主要有板栗、核桃、苹果、梨、山杏、山楂等,其中山杏年产量占河北省的80%,山楂年产量居河北省第一位。兴隆京东板栗、承德县与兴隆县的红富士苹果、平泉与承德县的国光苹果、围场县金红苹果,已显现出品牌效应。全市山野资源丰富,有中药材约570种,主要品种有黄芩、柴胡、金莲花、丹参、苍术、甘草等,蕴藏总量占全省的32%。承德境内畜牧业发达,主要养殖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每年出栏233万头猪、54万头牛、127万只羊,家畜年出栏共计9475万头(只)。

矿产资源丰富

全市共发现矿产10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9种。其中,钒、钛、钼、银、铅、铂、钯、萤石、磷等9种居河北省首位,铁、金、铜、硫铁、沸石等5种居河北省第二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有181处,累计探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为93亿吨,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为87亿吨,远景资源储量为100亿吨以上,人均占有资源储量2307吨。全市已开发矿产52种,现有矿山981个。

铁矿 承德市铁矿的主要类型有鞍山式、钒钛和超贫钒钛磁铁矿。其中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为83.72亿吨,超贫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为219~224亿吨,承德是国内除攀枝花外的大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

金矿 承德金矿主要有岩金、矿金和伴生金三大类,全市累计探明黄金储量为106吨(金属量,下同),保有资源储量为49.59吨,占河北省的30%,年产量为3.8吨。

银矿 银矿多与铅锌矿共生或伴生,累计探明银资源储量4143吨,伴有储量为3856吨,占河北省的68.45%。

钼矿 全市累计探明资源储量为37.4万吨,保有储量为34.26万吨,占河北省的48.45%。

其他矿藏 铅、锌矿资源储量分别居河北省第一位和第三位。煤矿有气煤、气肥煤和焦煤三大类,油页岩矿有少量分布,水泥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为6.66亿吨。建筑石料灰岩、白云岩、玄武岩也是承德的优势矿产,承德即将成为京津的原料基地。饰面用石材矿的“承德蓝”“燕山绿”属于中高档品牌。承德的萤石矿在河北乃至华北占有重要位置。

3 历史沿革

承德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展示了原始人群在承德生活的痕迹。境内5000年以前的红山文化遗址,说明了人类的进步。3000年前的山戎文化遗址,开北方少数民族在今承德境内活动的先河。春秋战国直至清代的漫长岁月中,承德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和农耕的领地。各少数民族同汉民族的民众共同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创造了承德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旧石器时代,承德境内已有人类活动。1988年,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营子镇东北四方洞出土了石器575件、动物遗骨1765件,这是在河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是在燕山山脉深处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距今约有3~5万年。四方洞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石器时代,丰宁、承德县、平泉、围场等地先后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如2008年6月被发现的凤凰山遗址,位于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冯营子村西北约700米的凤凰山坡下,出土了石斧、石刀等磨制石器约200件,经专家鉴定,这些石器为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的文物,这一发现填补了承德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距今约6660~4870年的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已经存在于今承德地域。在丰宁、滦平、承德县、隆化、双桥区等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承德所属各县区均属于红山文化范围。近年,辽宁省朝阳市、内蒙古赤峰市考古的新发现,说明承德境内的辽河流域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在北方的扩展之地,也是东北渔猎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4000~3400年前,承德地域的原始人,逐渐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私有制逐渐诞生。在今平泉、承德县、滦平、围场、隆化等地发现的大量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和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承德地域内夏朝的遗迹很少发现。商朝时期,境内仍然生活着若干氏族部落,在丰宁黄旗镇二道桥子村发现的亚鼎,说明亚氏部落已归附于商王朝。经考证,当时承德地域的土方氏族,也从属于商朝,其范围在今丰宁、隆化、承德、平泉一带。周朝建立后,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今承德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山戎、东胡逐渐占据了今承德地域。1990年,在滦平县梨树沟发现一处山戎墓地;1993年,滦平县博物馆为配合虎丰铁路建设,对沿线占用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30多座,出土文物400余件;考古发现,在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潮河源村,分布着山戎墓葬多达500多处,出土了部分文物,事实说明潮河流域是古山戎族的聚居区。后来,山戎衰落,逐渐被东胡吞并。历史上,山戎曾与燕国多次发生战事,齐桓公也曾多次征伐山戎。山戎战败之后,逐渐依附燕国,承德地域逐渐成为燕国统治地区。因此,战国时期,承德属燕国右北平郡、渔阳郡。燕、赵、秦列国在今承德地区争霸不休。此时,东胡族逐渐衰落,匈奴逐渐兴盛,并严重威胁燕国的安全。燕国为了抵御匈奴,开始修筑长城。长城共分为燕南、燕北两段,燕北长城始于今张家口、独石,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县境,由东行经今承德的丰宁、围场两县,进入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境域,至朝鲜边境。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今承德地域纳入秦的版图,仍属右北平郡、渔阳郡,为东胡民族生活之地。

秦王朝在承德地域继续利用燕北长城防御匈奴,并不断修建新城。在围场县发现的3件秦代铁权,证明了秦王朝对承德拥有统辖权。

秦末汉初,今承德境属冒顿匈奴左地。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今承德境域尽入西汉的版图。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境属汉幽州刺史部渔阳郡、右北平郡(塞地)。人们在承德境内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汉代古城址和驻军遗址,围场、丰宁、承德县、平泉、滦平的古城遗址出土了汉代的兵器和生活用具,证明当时毗邻今承德地域的匈奴不断南侵,与西汉军队发生战争。为防御匈奴,汉朝修建了若干段长城,主要以烽燧为主,穿越今丰宁、滦平、隆化、承德县境域,以丰宁境内最多。西汉末年,承德今境属乌桓民族的势力范围。建武元年(25),东汉建立以后,今承德地域归东汉统治。此时,承德全境被乌桓民族占据。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大获全胜。三国魏时,今承德全境属鲜卑轲比能部。

西晋时期,今承德境域先后被鲜卑族宇文部、段部、慕容部、拓跋部控制。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建立16国,为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控制,今承德境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统治。太元十一年(386),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今承德地域尽归北魏统治,元嘉十五年(438)后,为北魏拓跋鲜卑索头部统治。设立州郡后,今承德属安州广阳郡。北魏诸帝多次沿丰宁、隆化、平泉等地征伐北燕,最终灭掉北燕。

隋朝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有柔然、契丹、厍莫奚等。厍莫奚,又称奚族,散居在今丰宁、围场、承德县和兴隆东北、滦平西北部,与汉人和平相处。

唐朝,承德地域居住着契丹、厍莫奚两个游牧民族,由于地方官吏的欺压,契丹、厍莫奚两族民众不断反抗,唐军多次与其展开大战,但多失利。

建隆元年(960),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与此同期,天祐四年(907),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清泰三年(936),改称辽国,今承德全境均被辽国统治,为辽中京道北安州兴化县属地。承德地处辽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与南京(今北京)、西京(山西省大同市)之间,位置重要。辽在此修有驿道,并建有多处驿馆。前后有7位辽帝36次去今丰宁的炭山(今滦河源头猴顶山一带),或避暑游猎,接见外国使节,处理军政大事。同时,承德也成为当时辽宋两国互访的必经之路。今承德地域出土了大量辽代文物,在隆化县发现的辽国摩崖造像,在平泉县发现的辽墓壁画,生动地再现了辽代的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政和五年(1115),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大金国,绍兴二十三年(1153),迁都燕京(今北京),今承德地域为北京路大定府统辖。金国为了防御蒙古族入侵,修建规模宏大的长城,实际上,只是界壕、边堡、堑壕。金代界壕在今丰宁尚存7.5公里,并有边堡1座。金与辽国、北宋战事不断,今承德地域曾发生过数次大型战事。

开禧二年(1206),成吉思汗于漠北建立蒙古汗国,咸淳七年(1271)改国号为大元,定都燕京(今北京),又称大都。元先后灭掉金和南宋,统一中国,今承德地域尽入元境,属中书省上都路兴州宜兴县、兴化县。当时,在丰宁、滦平、隆化、围场等县,有大批蒙古人集中居住。在承德境域,有两条通往元上都(原名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的通道,也是军事要道。元帝曾多次在凉径川(今丰宁滦河上游金莲川)驻跸,以纪念祖宗发迹之地。元朝统治者崇奉佛教,在承德地域建有大量佛寺,至今仍有遗存。

至正三十八年(1368),元朝在农民大起义中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初期,大将常遇春曾率军经承德地域追击元军残余兵力,大败元军。元朝的残余势力被驱逐至漠北(内蒙古高原)。数十年后,承德境域由接受明廷封号的蒙古诸部代为统治,属大宁都指挥司兴州卫,后改属诺音卫。明迁都北京后,承德直属京师管辖。明中后期,境内大部分为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部辖地。为了防御元朝蒙古族残余势力南侵,明廷下令修建万里长城,称为明长城。承德境内的明长城位于今宽城、兴隆、承德县、滦平4县,总长300余公里,有敌楼860余座、墩台301座、关隘55处,著名的金山岭长城即在此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崇祯元年(1628),后金占领今承德境地。崇祯九年(1636),后金改为大清。崇祯十七年(1644)9月,清军占领北京后,今承德地域全部纳入清朝版图。

清代初期,今承德境域属直隶省。雍正元年(1723),以今承德市为中心设立热河厅(今承德市双桥区和承德县),西北设喀喇河屯厅(今双滦区和滦平县),再往西北设四旗厅(今丰宁、隆化县),东设八沟厅(今平泉县及兴隆、宽城一部分),再往东设塔子沟厅(今朝阳市凌源县、喀左县)。雍正十一年(1733),热河厅改设直隶承德州,清廷取“承先祖德泽”之意,命名为承德。乾隆七年(1742),直隶承德州又改为热河厅,后从八沟厅划出乌兰哈达厅(今赤峰市区),从塔子沟厅划出三座塔厅(今朝阳市区)。乾隆四十三年(1778),升热河厅为承德府,下辖的八沟厅改称平泉州,喀喇河屯厅改称滦平县,四旗厅改称丰宁县,乌兰哈达厅改称赤峰县,三座塔厅改称朝阳县,塔子沟厅改称建昌县。嘉庆十五年(1810),设热河都统,驻承德府,治所在今境。光绪二年(1876),设立围场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朝阳县为朝阳府,建昌县归属其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围场厅划归宣化府。宣统二年(1910),设立隆化县。宣统三年(1911),围场厅还归承德府。清末,承德府共辖平泉州、滦平县、丰宁县、隆化县、围场厅,计1州、3县、1厅。

1914年,设热河特别行政区,今承德、滦平、隆化、丰宁、围场、平泉归其管辖。1928年,撤区建热河省,省会设于今承德市区,今承德市全境归热河省管辖。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承德,热河省所属各县相继沦陷。1938~1941年,中共冀东区和平北区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开展抗日斗争、创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在伪满热河省及其边缘地区相继组建多个抗日联合县。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人民政权接管热河省,10月,建承德市,为热河省省会。热河省下辖1市5区。1946年8月,国民党军进攻热河,中共热河省委坚持领导敌后斗争,曾成立中共承德工委。

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各县属冀察热辽解放区。1948年11月,承德第二次解放后,成立承德市政府,今承德境域隶属热河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承德仍属于热河省。

当时,热河省管辖承德及赤峰2个市18个县7个旗,承德市及其下辖的丰宁、滦平、隆化、围场、兴隆(1930年河北省批准设置兴隆县,1933年4月始为抗日联合县;日本投降后兴隆县建制恢复,隶属冀热辽区辖,1949年3月隶属热河省辖)、平泉、青龙、承德县均在热河省管辖之内。1955年12月,撤销热河省,承德境域划归河北省管辖。1956年建立承德专区,辖上述8县1市。1958年12月承德县建制撤销。1960年3月承德专区与承德市合并,1961年5月承德专区与承德市分设,恢复承德县建制。1963年,设立宽城县,划归承德专区管辖。1983年5月6日,青龙县划归秦皇岛市管辖。1984年承德市改为省辖市,辖承德县、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1993年6月,承德地区与承德市合并。承德市下辖3区8县,即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和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近年来,经国家及省民政部门陆续批准,承德县冯营子、东西营、双峰寺、上板城划归双桥区;滦平县西地、陈栅子划归双滦区。2013年,承德共有84个镇、121个乡(其中28个民族乡)2485个村民委员会和165个居民委员会。全市有5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为53个,全市户籍总人口达378.147万人。

4 古城兴建

承德在历史上隶属不断变化,元代以来分别为蒙古、满族等民族建立的路、州、县、卫等管辖,清代雍正元年(1723)设立了正式的行政建置。

清初,今承德市中心双桥区是名为“热河上营”且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市区逐渐繁荣起来。康熙四十七年(1708),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前身)投入使用,到康熙五十年(1711),承德已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繁华市镇。此后,为了适应皇帝在热河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需要,一些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先后在热河建设府第宅院,扩大了城市建设规模。据《承德府志》等史志记载,清朝肇建避暑山庄之后,为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热河地区的统治,开始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在热河街(今承德市区)设立的衙署日益增多,先后设置了热河厅、热河都统署、热河道署衙门、热河协镇衙门、热河巡检司衙门、热河理刑司署、热河道学教授署等行政、司法管理机构,成为热河的行政中心。皇亲国戚、地方官员也因此开始携带家眷来到承德,修建了一批府邸和园邸,先后建有雍亲王府、罗王府、柳公府、常王府、庄王府、诚王府、五爷府、七爷府、佟王府、郑王府、恭亲王府、和珅府、刘墉府、纪昀府、松筠府、皂保府、肃顺府等,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到了乾隆年间,热河地区已发生重大变化,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春正月,乾隆皇帝弘历亲口传谕:“热河地区,朕每岁木兰秋狝,先期驻跸。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其秀民蒸蒸向化,弦诵相闻,现已兴建学宫,设定庠额,并命设立考棚。将来人文日盛,俨然成一大都会,而称名尚仍热河之旧,殊于体制未协。”在乾隆皇帝的口谕下,当时的直隶总督周元理奉旨将热河厅改为承德府。这说明,乾隆年间,今承德市区已发展成为一个行政机构集中、街市繁华的塞北名城。随着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陆续建设,市区又先后建设了承德府署、热河文庙、魁星楼、文昌阁、西大街三座牌楼、热河考棚、振秀书院、节孝祠、隆兴寺、赦孤堂等行政、文化、宗教方面的建筑。其中,自康熙年间至清代末期,仅在今中心城区范围内就建有各类寺庙120余座,形成了承德寺庙群,同时,出现了火神庙街、马市街等繁华的商贸街市。此外,满族人的四合院、蒙古族王公府邸、古民居、古戏楼等纷纷兴建,使承德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由于皇帝驻跸、政府机构集中,大批八旗兵到此驻扎,也为承德增加了人气。因此,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是承德市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清末民初和日伪统治时期,战火频仍,城市被不断破坏,承德逐渐走向衰落。这种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