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村落(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周礼村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周礼村落宗教信仰及饮食起居

一 周礼村落的宗教信仰

周原村民的宗教信仰杂而多元,但彼此和谐共处,相安无事。周原村民的宗教信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祖先的崇拜,另一种是对鬼神的信仰。这可能是秉承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习惯。原始宗教大多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牟钟鉴认为:“很多中国人虽没有宗教徒的身份却有宗教的观念,鬼神的观念,而且这些观念都是混合的,有佛教的、有道教的,也有一点其他宗教的,特别是汉族民众往往是‘宗教的混血儿’,信仰杂而多端。”牟钟鉴:《我国主流的宗教观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创新》,《光明日报》2016年4月21日,第11版。周原村民对祖先的崇拜是共同信仰习惯。虽然对鬼神的信仰多元混合而且因人或村组或家庭不同而异,但是周原村民对于祖先的崇拜是共同相通的。对于祖先的崇拜,大致源于自身对死亡的畏惧,同时又是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崇拜或精神寄托。人们总是希望过世的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能够保护和荫庇后世的子孙或家族,这也是一种祈求永生信念的表现。周原的村民正是通过血缘的组织观念和对祖先的崇拜构建或强化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伦理观念。周原的村民特别强调和重视对祖宗的崇拜。“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对祖先继序思不忘,可以祈福长寿,使族类获得幸福。”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第11页。周礼传统礼俗中对祖先神的崇拜有其深刻的渊源。如丧葬中对已逝去亲人灵位到神位的变迁佐证了周人对神灵的敬重。周原的村落社会仍然保留亲人去世守孝3年之后,将祭祀的牌位从先祖先考之灵位变为先祖先考之神位。这种由灵位到神位的一字之差,标志着逝去的祖先彻底了却了人间的一切而成为天国的一员。周人认为神都是曾经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人。《礼记·表记》有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天事鬼轻礼,迷信观念盛行。周人创造性地将天(或称为帝、上帝)和祖先神分开来,并且承继了殷人崇拜祖先神的观念,认为祭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西周初期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充分体现了“人本”的思想。《诗经·大雅·卷阿》中将“有孝有德”作为贵族品格的基本要求。《论语》中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由此可见对祖先的崇拜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归于淳厚。周人认为的“德”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个方面的内容。周人的“德”有处事得宜之意。今天生活在周原的村民们对待祖先的态度与古人无异,待人接物的行事方式往往也是恰到好处,让人如沐春风。

周原的村民虽不热衷于鬼神之道,但对鬼神敬而远之。周礼北村、周礼南村每个村组入口处的照壁都非常讲究。据周礼北村纪家拐北街村的组长介绍为何设立村西的照壁时说,过去几年,村里接二连三地伤亡了好几位青壮年,后来村民建议在村西头设立照壁以辟邪气入村,护佑村庄。周原村民每家每户的入户门里的照壁也是一样非常讲究,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土地神(见图1-3)。

图1-3 村庄入口处的土地堂/村民家中的照壁

周原的村民一般有书写炕贴(贴在梁上或炕/床头,竖贴或斜贴)的习惯,内容大多为“梦见周公”或“抬头见喜”等吉祥用语,祈求周公保佑有一个好睡眠,每天醒来时喜事连连,有美好的一天。周原的村民对神保留着高度的崇拜。农家的庭院从进门有门神、土地神,到院落里山墙上有天神,灶房内有灶王爷神,二楼库房内有仓神,家中有水井的有龙王爷神。每户主人的职业不同,各行各业也会敬拜供奉其行业的神,如木匠敬奉鲁班神等。《易传》有云:“神道设教。”鬼神之道以及祭祀活动亦是道德教化的手段。家家户户“祭神如神在”“举头三尺有神明”,让人们日常生活有所敬畏,最终达到“民德归厚矣”的功效。

周原村民的信仰可谓多元复杂。常人言,十里乡俗九不同,此言一点不差。周礼北村郭村沟(三组)村东头的三王神庙(见图1-4),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村组,我们发现了一座不知始于何年的本组村民虔诚供奉的三王神庙。三王神庙中供奉的是龙王、麦王、虫王。据《重建三王庙纪实》碑载:三王庙即龙王、麦王、虫王。自郭沟村各姓先祖创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庙起三王神灵护佑几辈弟子,村安民和,人丁兴旺,逢险免灾,五谷丰登。1980年,政府决定将郭沟村三组整体由沟底搬迁到崖上平地,因而庙随村移。1993年,村民自筹资金,重修三王庙于村东头,庙占三吉六秀三方水情,祈求神光普照,激扬村脉,人才辈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立碑的时间是2004年农历四月初四。庙内供奉龙王寓意着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可以理解。在自然经济农业生产状态下,对天或气候的依赖非常严重,天公不作美,人再努力劳作也是徒劳无功的。全国各地的龙王庙多而普遍。庙内供奉麦王祈求小麦有个好收成,因为郭沟村田地多主产小麦。庙内供奉虫王虽不敢说是独一无二,但是非常罕见。根据《岐山县志》记载,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大蝗、疫。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三辅、并、梁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四月,雍州暴雨,蝗。元致和元年(1328年)四月,风翔、岐山县蝗,无麦苗。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夏麦薄收,秋又大旱,既不能播,安望其获?民国二十年(1931年),风、蝗、旱。三四月间西北风酷烈,田禾尽被摧残,绿虫又起,田禾尽枯,秋不能种。岐山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大风、干旱、连阴雨、暴雨、蝗灾、冰雹、霜冻等灾害,导致庄稼绝收,饥荒时有发生。当人们面对重大自然灾害、重要危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可抵抗的灾害时,人们最原始的办法就是将灾害和危机神圣化,敬畏并祈求神灵护佑。周原的村民因气候、旱灾、蝗灾灾害频发,原始本能地建庙祈求龙王、麦王、虫王保佑本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灾而设庙是课题组负责人对郭沟村三王庙的由来的推断。《诗经与岐山》作者之一李沛生同志则认为:当时社会人口死亡率较高,生育的存活率低,而蝗虫的繁衍能力比较强,通过祭祀虫王祈求人丁兴旺,子孙繁荣昌盛。有《诗经·周南·螽斯》为证:

图1-4 江家沟关帝庙/郭沟村三王庙


原诗

螽斯羽,

诜诜(shēn)兮。

宜尔子孙,

振振兮。


螽斯羽,

薨薨兮。

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

揖揖兮。

宜尔子孙,

蛰蛰兮。


译文

蝗虫的翅膀哗哗响,

一会儿聚集一大帮。

愿你多子又多孙,

世世代代人丁旺。


蝗虫的展翅哗哗响,

薨薨飞来一大帮。

愿你多子又多孙,

世世代代人丁旺。


蝗虫的展翅哗哗响,

聚集一堂真热闹。

愿你多子又多孙,

安静和睦在一堂。


螽斯(zhōngsī):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触角细长,以翅摩擦发音。种类多,常见的有绿螽斯。自古以来,蝗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并没有吓到周人,相反周人的祖先非常羡慕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还将蝗虫看成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象征。旧时文人的祝颂之词就有“螽斯衍庆”。《诗经·周南·螽斯》正是表达了人们对家族繁育兴旺的高度重视。周原的村民重视葬礼、祭礼,民国时期曾流行过“礼行三献,乐奏九章”的葬礼仪式。祭祀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唱诵《诗经》,其中三献的初献礼唱诵《诗经·小雅·蓼莪》,亚献礼唱诵《诗经·周南·麟之趾》,终献礼就是唱诵《诗经·周南·螽斯》。祭祀活动十分庄重典雅,既深切地怀念祖先,祈求家和事顺,人丁兴旺,同时又推广、传承了《诗经》的教化内容。

周原的村民大多信仰佛教、道教,少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总而言之,周原的村民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多元、温和、包容的。

二 周礼村落的饮食起居

(一)面食

在岐地,人们一日三餐的习惯由来已久。膳食重于主食,副食从来处于搭配和点缀的位置,对饮很少讲究。调味料除油盐外,对醋和辣子面较为偏爱。古籍记载,秦以前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且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否则被看作失礼行为。汉朝后,才开始盛行每日三餐。本地人把早饭叫“早晌饭”,中午饭叫“晌午饭”,晚饭叫“喝汤”。

岐地自古盛产小麦,秋种玉米、高粱、谷、豆等杂粮。膳食的种类纷呈,仅从操作技法上讲,就有蒸、烙、煎、炒、焪、炕、炸、摊、焖、煮、熬、馇、搅、淋、溢、擀、扯、铡、搓、压、包等,多达数十种。粗米淡饭,精工细做,历来是本地主妇的长项。饮食民俗中,岐山“八怪”独具一格,即“锅盔馍,像锅盖;擀面条,像腰带;臊子面回汤把客待;御京粉皇上吃了爱;纳礼需把挂面带;搅团要搅七十二圈外;辣子当作上等菜;醋粕要用旧衣盖”。这一民谣,彰显了岐山饮食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特色。

岐山人吃面条成为习惯,女孩子从小就学擀面。面有20余种,臊子面、辣子面、油泼面、蒜水面、浆水面、撅片面、挂面、麻食面、旗花面、绿面、米下面等。其中臊子面最负盛名,关于臊子面的起源传说不一而足,类似“孝子面”“哨子面”的叫法也各有其词。但臊子面凭借五色独具、九要别陈、汤浓面稀的特色深受各地人喜爱。五色即红(辣椒)、白(豆腐)、黄(黄花菜)、黑(木耳)、绿(蒜苗或韭菜)作为底菜或漂花;九大特点即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旧时吃臊子面讲究只吃面不喝汤,汤又倒回锅内,循环往复,这种吃法和周代的馂馀之礼类似,岐山臊子面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被后代赞誉为“神来之食”。

岐山空心挂面,其工艺独特,以细、韧、入水不糊为特色。“挂”字的古体字有多种,都与“圭”有关。圭为古代的一种玉器,上尖下方,是周代贵族举行礼仪时的一种礼物,以示心底坦荡。庶民无圭便以挂面代圭作为珍贵礼品,直到如今,春节期间,女婿给丈人家纳礼,外甥给舅家纳礼,无论其他礼品多么丰厚,都须带一封挂面,否则被视为“失礼”。岐山挂面在清代已形成较有规模的作坊,地方官吏将其列为贡品。

岐山面皮,又称御京粉、穰皮、凉皮等,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清代康熙年间,北郭乡八亩沟村民王同仁在清宫御膳房专做面皮,因用面粉制作,又属宫廷御膳,故称御京粉。

岐山锅盔,又称文王锅盔。《诗经·公刘》中记载,周人的先祖公刘率族人大迁徙时,“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意思是说,揉面烙成干粮,装满大橐小囊,这干粮大约便是锅盔的早期形态。人们以干粮祭奠先祖迁徙之辛劳,且表达尊崇文王之情。锅盔以干、酥、香著称,径逾二尺,厚过寸许,纹若武士盔甲,状似穹起锅盖,因其久存不硬不霉不变质,易于消化吸收,故旧时为民夫商客出远门必带食品。在岐山,用锅盔“扣娃娃”的风俗传承已久。女人婚后生下孩子,第三天,娘家人黎明前用红布包袱包锅盔,送至女家,放在大门外水眼口,不见女家人转身就回。旧时医疗条件差,孩子生下第四天至第六天,容易患“四六风”。小孩子一有七灾八难,家长便以为是“偷死鬼”从水眼里作祟,用红布将水眼堵住,红光一闪,魔鬼远避。锅盔状如武士的圆盾,又为西周的祭祀品,孩子被扣过,护身佑体,诸邪不侵。

(二)民居

远古先民对自然条件的简单利用,决定了岐地传统的建筑风格。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先民多在河岸、沟边近水之处穴居,后或依坡凿窑,或搭盖茅屋,即《礼记》所云:“昔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橹巢。”《诗经·绵》便是歌颂古公亶父率族人迁都岐山,大兴土木,筑宫建室,使周人开始告别“陶复陶穴”原始生活的。岐地到周代,比较正规的村落已出现。秦汉后,建房逐步使用砖头,但民间仍以依坡窑居为主。时至民国,川原民居仍多为草房茅舍、土木结构的厦房,或依沟傍坡挖窑;有些则在平地挖掘四方土坑,而成“天井院”,三面挖窑而栖。旧时,岐地中等以上家庭院落一般为三间半,即宽度为三丈三尺许。富豪大户,多为“前庭房,后楼房,两边厢房加厨房”的四合院。一般家境及贫穷户,仅在院内两侧盖偏厦而已。1976年,国家发掘的岐山京当乡凤雏村大型周宫室建筑基址即如此。此宫室建筑基址为南北向,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1469平方米。房屋都建筑在1.3米的夯土台基上。有东西门房、前堂、后室、东西厢房,过廊等约32间,大门南向,外有影壁,大门内至前堂为中院,前堂至后室之间以过廊分隔为东西两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左右对称。20世纪60年代,岐山乡下,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70年代,石灰、水泥、机砖、机瓦等建筑材料被大量采用,房屋规格逐步变为砖檐房、顺椽房。80年代,岐山农村开始建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楼房。

住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期冀“人安物阜”,长期以来,岐地在居住中,形成了许多禁忌习俗。据明代《营造门》说,免神伤、避鬼祟、躲战乱、恐争讼、图宁静、多生殖。在庭院内外栽植树木也有忌讳,认为庭院宜栽梧桐、杏树。传说岐地是吉祥之神鸟——凤凰栖息鸣唱之地,崇尚梧桐,认为它能引来凤凰。杏,谐音为幸,幸福、幸运的吉祥物。还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鬼拍手(杨树)”“屋前栽槐,屋后栽皂(皂角树)”等说法,以祈避凶化吉之意。在岐地民间,人们认为家宅内的每个部位都有相应的神灵,即户神、门神、灶神、土神、井神等,并要在建宅造舍时,为其安置灵域圣所,祀人间烟火。这种神灵崇拜源于先周的“五祀”。所谓“五祀”即周礼所规定的户、灶、中溜、门、行之祭祀活动。

门神。旧时王室有城门之祀,民间为户门之祀。《礼记·月令》记载,每逢秋季便要隆重祭祀,足见门神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岐山民间至今仍有每年腊月三十贴门神的习俗,来替自家“站岗放哨”,保佑平安。在岐山民间信奉的门神,是初唐的两员虎将秦琼、尉迟敬德的画像,人们尤其喜欢凤翔木板印制的神像。

土地堂。在岐山乡下民宅中,一进大门即是土地堂,凡建新宅,必先垒一简易的土地堂,点烛焚香,以求平安。民间流传“进门土地堂,家有万石粮”“进门一老仙,四季保平安”等民谣,足以昭示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敬。在西周时,因周先祖后稷教周民农稼技能,故后稷被尊为后土即社神,成为周族所祀神中仅次于上天的尊贵祖先神。秦汉之际,土地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央到郡县的各级官社,确定后土为社主,神权高度集中,民间社主非常多,均是有功于本地方的历史人物,均受后土辖制。于是各地民间社神也随之出现了社公与社母,俗称土地公与土地婆。

灶君堂。岐山民间,在灶房内,锅台上端的墙壁上,辟斗方处,架尺许木板,置香炉于板上,贴图像于墙壁,即为灶君堂。家中老妪、主妇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必上香叩头,每年腊月二十三,各家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灶”礼仪,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出于对灶君的崇拜,民间住房中对灶房、灶膛的方位也非常重视,并将灶君安排在宅舍上方、吉方,也产生了较多的对社神的禁忌习俗。民间对灶神的崇敬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古籍中记录的灶神有炎帝、祝融。《论衡·祭意》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神”。西周时,专为祝融设立灶祠,列为“五祀”之一。到了汉代,诸神并起,灶神已衍变为具有七情六欲、完全人格化的神。当家逢结婚、满月等大喜之日,亲戚朋友便用灶锅底灰墨,涂抹于家主夫妇额头脸庞,满脸乌黑,并将其拽入庭院,嬉闹欢笑,寓意吉祥如意,邪气不侵。

井堂。西周“五祀”中所祀之“行”即道路神,后变为水神,民间为井神,逢冬季举行大型祭奠活动。岐山民间住户中,家家在水井旁垒一井堂,中部奉井神,一旁书写道“福水供百口,甘泉养一家”,使井神享受人间香火之祀。虽然人们现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但还是在自来水龙头处贴上井神像,期盼水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