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一):总论与量化研究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28/23667928/b_23667928.jpg)
四 如何进行文献评阅
(一)文献评阅该放在哪里
虽然多数的论文或专书将文献评阅置于一个独立章节,在此独立章节内仔细梳理文献的脉络,并且建立这些文献与其研究的关联。然而,文献评阅未必只能依照这种方式来安排。因应研究的性质与目的,文献评阅的章节安排可以置放在三个地方:前言部分、独立章节的文献评阅或是结论之处(Creswell, 2003: 30-32)。
首先,研究者可以选择在前言部分进行文献评阅。文献评阅置于此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研究主题的背景。对于那些既有著作稀少的主题,研究者有必要开宗明义地以综合文献评阅,借此说明该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对于那些问题意识是从理论架构或是文献批评而来的研究,也可以将文献评阅置于前言部分。这类论文往往属于初探性或开创性的研究,所以文献评阅必须考虑的层面是,必须对于既有著作的罅漏之处提出敏锐批判或创见。
其次,文献评阅的第二种格式是以独立章节来呈现。独立章节的文献评阅经常是置于主要论述之前,借由对既有文献与理论概念的整合、分析与批评,发展出研究的核心议题,以及采用的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分析架构,进而以此作为基础来开展研究步骤。采用这种评阅方式的论文,多是该研究主题已经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深厚的理论基础。无疑地,这种文献评阅较易厘清学术脉络、形成研究问题以及发展分析架构,因此是甚为常见且读者最熟悉的方式。
再次,研究者也有可能在结论部分才着手进行文献评阅。置于结论的文献评阅,意在提供对照的基准,比较该研究结果与既有文献的异同之处。无论该研究的发现是否验证、拓展或修正既有的理论观点,研究者得以在结论部分,先以文献评阅告诉读者既有发现为何,再据此与该研究进行比较。研究者可能曾在前言或独立章节做过文献评阅,也有可能迄此尚未有任何着墨,但都不影响在结论部分进行文献评阅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研究论证确实有其必要,亦得以在两个以上的地方进行文献评阅。若干论文的写作方式,就是在结论部分再行摘述先前已经在前言或独立章节提及的文献评阅,用以界定其研究成果在学术脉络里的位置与贡献。必须注意的是,文献评阅应避免流于形式与重复,而且必须阐明这些文献与该研究的相关性。以下提供四个范例,说明文献评阅的处理方式和置放位置。
(二)如何规划文献评阅
虽然文献评阅的种类与形式因为研究目的与性质的不同而有多种可能性,但是文献评阅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借由摘述、整合、分析与批评文献,以达到其目的。尽管文献评阅的进行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步骤,但是笔者仍希望借助若干著作的指引(如Hart, 1998: 32; Creswell, 2003: 33-35),并结合自身的论文发展经验,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流程给读者参考。必须说明的是,以下所述流程系以逐步方式呈现,但实际的文献评阅工作绝非只是单纯的线性过程,研究者还是必须依据研究需要,来回检视或修正先前已经完成的步骤,甚至是调整论述的顺序。
参考方块 4-1:文献评阅置于前言的案例
谢国雄(2003)探讨台湾整体社会图像与社会性原则的专书,也是将文献评阅置于论文最前面的范例。该书第一章的开场即直指核心的表示:
过去二十多年的台湾社会学研究,逐渐指出:资本主义与现代国家是形塑台湾社会的两大力量。另一方面,人类学有关台湾汉人社会的研究,却一直凸显血缘、地缘与宗教是台湾汉人社会的基底。二者虽不至于水火不容,但也未曾积极对话,更遑论整合了。
台湾的社会学家中,并非没有人正视这个问题,陈绍馨(1906~1966)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本章将先回顾他的贡献与限制,接着分析在他之后的台湾汉人民族志与小区研究,指出这些研究的主轴、定位以及未决的问题。之后,将说明本书关注的焦点、切入的角度与核心的议题。(第2页)
参考方块 4-2:文献评阅置于独立章节的案例
吴重礼(2007)比较1992~2000年国民党执政的一致政府(unified government)时期,与2000~2006年民进党掌握行政权的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时期,整体经济表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其在前言说明问题意识及其重要性之后,在第二节“分立政府的意涵及其经济影响”中,作者阐释两种不同观点的理论架构,并据此发展其研究假设:
就国家政治经济情况而言,若干学者相信,美国经济表现深受政府体制的影响,在一致政府时期国家总体经济表现较佳,而分立政府往往是导致低度经济成长、财经政策偏失以及财政预算赤字蹿升的主因(Alesina, 1987, 1988; Alesina, Londregan, and Rosen-thal, 1993; Alesina and Rosenthal, 1995; Hibbs, 1977, 1987;Karol, 2000; McCubbins, 1991; Sundquist, 1988, 1992;Weatherford, 1994)。其立论以为,基于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或者是选举责任的理由,有一个同时掌握行政与立法部门的执政党,其整体经济表现和财政状况较佳。这种情形,诚如Cutler(1988: 489)所言:“如果由某一政党负责所有三个权力核心 [按:众议院、参议院、总统],以及负责它们在执政时期所产生的财政赤字问题,则得以明确地对于该政党及其公职人员课以政治责任与行政责任。”正反映出政党控制形态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和财经政策的可能影响。
然而,政党控制形态是否影响政府财政预算与经济表现,似乎仍是一个未定的问题,学者有不同评价与论述。就财政经济影响层面而言,Stewart(1991)比较研究指出,分立政府确实会影响国家预算的收支;20世纪末期的分立政府导致预算的超支,惟19世纪末叶的分立政府非但未带来高额赤字,却因府会对峙引发立法僵局,由于共和党坚持提高进口关税岁入,民主党主张减少政府公共支出,如此一来反而使得国库财政更为阔绰。
综观现有研究文献的论点,国家总体经济表现是否会因为一致政府或是分立政府而呈现显著差异,仍是众说纷纭,尚未定论。鉴此,本研究以1992~2006年台湾政府体制的角度切入,试图了解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依据前述之分析,本文假设,在“一致政府”时期,基于意识形态一致性或者是责任政治的理由,政策制定能力的强化和行政效能的提升,政府整体施政较为顺畅,使得整体经济表现较佳;反之,在“分立政府”时期,较易导致政策滞塞与府会关系僵局,造成政府整体施政困难,使得经济表现将受到负面影响。(第58~61页)
1.步骤一:定义研究主题
在考虑文献评阅工作之前,研究者必须初步界定所欲探讨的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可能形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对于特定现象的观察、理论模型的推导或者是社会普遍存在的观感。无论如何,为了不使研究议题与设计以及文献评阅的范围过于广泛,研究者需要粗略厘清研究议题的内容与范围。研究者可以先设定一个暂时性标题(working title),这个题目可成为后续研究工作的主轴(Creswell, 2003: 27)。举例来说,用“司法与公共支持”作为探讨“以公共支持的角度切入,借由实证分析了解台湾民众对于司法体系的评价与支持度”的暂定标题。或者,也可以用扼要的几个句子,简略地陈述想要讨论的现象或问题。初次设定的研究主题草稿往往会被后续研究所修正或推翻,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因此,在文献评阅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的切入角度不对,或者发现其他更有趣、更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文献评阅的作用之一。
2.步骤二:设定关键字词
在初步定义研究主题之后,研究者需要设定几个可能的关键字词作为文献搜寻的依据。随着研究主题的变动,这些初步的关键字词草稿,可能会因而增加、缩减或修正。需要预先设定关键字词的原因在于,利用信息索引系统是查询相关文献最有效率的方法(当然,也有可能在图书馆和书局的时候,凭着机缘找到需要的文献),而关键字词是使用这些索引系统时不可或缺的讯息。关键字词的设定会因为不同的研究阶段而有差异。在刚开始探索该研究主题时,研究者可以在定义问题意识时,同时记录一些关键字词,或是从既有著述中,撷取相关概念词汇。在阅读相关文献后,便可借由这些论文的关键字词(尤其是期刊论文多半会在标题页注明)寻找学术著作。总之,随着研究范围的聚焦、研究设计的细腻,以及研究者对于研究文献的熟悉,关键字词的设定就会更贴近研究主题。
参考方块 4-3:文献评阅置于结论的案例
刘雅灵(Liu, 1992)讨论何以温州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以私有企业为主导的地区。虽然该文的导论部分已经汇整学界与官方对此现象的相关解释;然而,关于相关理论的文献评阅,作者将之置放在论文的结论部分,并借由个案经验的发现与既有文献进行对话。该论文的次标题,即反映了其意图:“The Sporadic Totalitarian State: A Theoretical Remark”。在此部分,其讨论的方式是:
In studies of existing socialism, a socialist state has long been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dominance of the state bureaucracy over both the appropri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surplus, as well as over the society as a whole...
In contrast to the totalitarian approach, a new idea has emerged in recent studies of socialist society in which the socialist state is portrayed as a functionally fragmented bureaucracy which contains tensions, bargaining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and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Combining the strength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leads to the sug-gestion that a socialist state such as China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a sporadic totalitarian state with strong despotic power but weak infra-structural power...
Although the Wenzhou experience is unique in China, its causal explanation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be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ies elsewhere...(pp. 313-316)
参考方块 4-4:文献评阅置于前言、独立章节与结论的案例
柯志明(2006)关于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从属与发展的专书,在导论部分以一个独立章节详细检阅既存文献的两大研究取向:矢内原忠雄强调的剥削与支配面向,以及川野重任强调的经济发展面向。在此,文献评阅的方式是:“底下的讨论追本溯源仍由战前两派日本学者间的论争着手,再循序以次及于战后相关的论点。”(第2页)
到了结论部分,柯志明仍以上述两个学术传统的文献评阅作为起点,并接续与其研究发现进行对话:
回顾了两派人的经验发现与洞见,笔者重新调整提问的框架如下:为何1925年以前蔗糖生产的扩张带来“低度发展的发展”(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而1925年以后米作生产的扩张却导向“平衡而均惠式的发展”?笔者运用韦伯式的理念型(Weberian ideal type)方法,引进一个新的理论参考架构作为探讨这个问题的切入点。(第225~226页)
3.步骤三:界定文献的范围
研究文献的范围非常广阔,加上当代知识出版的数量与速度,使得研究者不可能搜寻并评阅“所有”学术文献。因此,研究者必须考虑研究性质、学科领域以及个人的知识背景能力,来界定文献范围。文献从哪里开始找起,取决于研究者对于研究主题的清楚程度,以及对于研究议题的熟悉程度(毕恒达,2005: 31)。举例来说,研究者必须决定要将哪些种类(例如学术专论、政策评论、新闻报道、官方文宣,甚至是杂文随笔)与形式(例如专书专章、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新闻杂志以及Blog、BBS等网络媒介)的文献纳入?研究者可能也必须决定,评阅的范围需要涵盖哪些语言的文献(例如,要不要评阅简体中文的学术著作)?文献出版日期要回溯到何时(当然,经典文献不在此限)?哪些学科领域(不同学科会有不同讨论方式,甚至连索引系统都会有所差异)?
4.步骤四:预定搜寻的索引系统来源
为了详实地完成文献搜寻,研究者必须预先准备搜寻的索引系统名单。就中文的文献搜寻而言,可以先列出“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查询系统”“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全国硕博士论文信息网”等几个重要的文献索引资料库系统。如果已经确定要找某个领域的文献资料,也可以到专门的图书馆或资料库去查询。例如,如果是“中国研究”与两岸关系方面的信息,“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的“大陆信息及研究中心”,以及“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中国市场社会发展资料中心”都是不错的索引资料来源。在英文的文献搜寻部分,考虑到文献资料库的多样性与涵盖范围,建议可从期刊论文开始着手搜寻。最常使用且涵盖范围较广的文献索引资料库,包括“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资料库与JSTOR文献索引系统。此外,特定学科也会有专业的文献索引资料库,例如,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收录的书目记录,以亚洲地区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为主。关于文献哪里找的问题,建议可以参考毕恒达(2005:33~50)的详细介绍,也可以询问所属的图书馆馆员。
5.步骤五:进行文献搜寻的工作
备妥文献搜寻的预定材料后,就可以动手搜寻文献,并将所搜集的文献清单列表。关于搜寻文献的顺序,Creswell(2003: 38-39)提出了几点建议:
(1)初次涉猎某项研究主题,或者对研究主题还不是很熟悉时,应该从最广泛的综合型资料开始,例如百科全书。
(2)接着,从严谨的学术期刊着手,并从最新的文章往前回溯;也可以从这些论文的参考书目,获得文献信息。
(3)寻找学术专书或专书论文。
(4)为了探知学术动向的最新发展,可以搜寻最近举行的研讨会之论文。
(5)搜寻硕博士学位论文。
(6)搜寻网络是否有相关的评述,但网络的资料必须小心使用。
文献搜寻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两种困境:可供参考的研究文献太多或者太少。当然,在此阶段,搜寻到过多的文献总是比缺乏文献来得好。此时,研究者必须思考关键字词的设定有无偏离研究主题太远、是否忽略重要的关键字词,或者是应该重新界定文献搜寻的范围。
6.步骤六:确定所搜寻到的文献是可获得的
从文献索引系统查询到的资料,通常只是书目信息,研究者还必须确认该书目是否可以获得。就期刊和专书而言,可以先从距离最近的图书馆找起;如果该图书馆没有收藏,可以透过“全国图书书目信息网”的“NBINet联合目录”(网址:http://nbinet2.ncl.edu.tw/union_category.php?union_id=1)查询有哪一所图书馆典藏该资料(必须注意的是,“NBINet联合目录”的合作馆包括了“国家图书馆”与主要的大学图书馆,但学术藏书颇丰的中研院图书馆系统并未纳入,需另外联结搜寻)。接着,可以亲自到该图书馆调阅复印该文献,或透过“全国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付费请该图书馆将所需的资料寄送过来。硕博士论文则是在搜寻时即可得知该论文有无电子文件;若无,则必须至论文所属学校、“国家图书馆”或政治大学社会科学资料中心查阅。研讨会论文的取得较为困难,可以询问主办单位,或作者是否愿意提供论文。取得文献是一件相当耗费时间、心力与金钱的工作,无论是找不到典藏该笔文献的图书馆、往返各图书馆的奔波、使用馆际文献传递时的漫长等待,以及好不容易找到该笔文献却发现不符所需,都容易让研究者心生挫折。虽然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但透过精确地设定关键字词与界定搜寻范围,可以减少许多做白工的几率。
7.步骤七:从标题、摘要或部分内容大致判定是否采用该文献
不论最后取得的是适量还是过多的文献,研究者拥有的,往往是纷杂而尚待整理过滤的论文。此时,研究者必须借由论文的标题、关键字词、摘要或部分内容,大致判定是否要采用该文献,并将文献初步分类。如果是用SSCI或TSSCI资料库搜寻期刊论文,通常可以在书目信息中查询到关键字词与摘要;研究者可以在决定将该篇论文纳入评阅文献名单之后再去找寻文章即可。但是,外文专书、中文专书与中文非TSSCI收录的期刊则较为棘手,除了某些提供在线阅读或下载论文的期刊外,许多文章还是要到图书馆翻阅纸本后才能下决定。同时,为了让后续的评阅工作易于进行,研究者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文献地图(literature map),将文献的性质、领域范围、重要性,以及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分类。
8.步骤八:设计文献地图并将文献标定其上
界定出可能采用的文献并将其初步分类之后,可以开始着手设计文献地图。文献地图是一种以图像式方法,分类、组织并链接文献的有用工具。文献地图的设计,同样会因研究性质而有不同的绘制方式,而且也没有不可变动的制式规定,研究者可以依需求自行规划。关于几种常见的文献地图设计方式,将会在下文中有详细讨论。此处要提醒的是,在设计文献地图的内容、项目及其相互链接关系时,除了将相关文献在地图上标定之外,也可以在工作手稿的最后部分,以学术引用格式记录该笔文献的书目信息。这可以让研究者确定这笔文献的定位、是否要采用这笔文献,以及节省后续的排版等文书作业时间。
9.步骤九:节录文献的重点,并给予注记评论
在文献地图上标定的书目,很有可能最终被研究者所采用。因此,研究者需要精读文献,节录论文的重点,并注记评论。此时写下的阅读笔记,将成为之后文献评阅时的重要材料来源。Creswell(2003: 41-43)指出,良好的文献摘要必须包含以下的信息: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目的、简要叙述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与母体,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另外,研究者还需要记下:研究的重要发现与结论、此研究提出的概念或观点、研究解答与尚待解答的问题、此研究在学术脉络里的位置、研究设计与内容有哪些可能缺失、对此论文的其他评论与随笔,以及,最重要的是,该文献和本研究有哪些关联与对话空间。
10.步骤十:动手撰写文献评阅
不论研究性质为何,一份好的文献评阅必须扣紧研究主题、具备合乎逻辑的架构,并且能清晰简洁地梳理学术脉络,呈现研究者对于该知识体系与相关文献的熟悉度与整合能力。因此,在动手写作文献评阅的初始阶段,研究者必须拟订写作计划来引导整个工作。写作计划包括文献评阅写作的时间表、决定花多少篇幅来做文献评阅,以及取舍哪些文献纳入评阅范围等。在这个阶段,必须考虑是在撰写研究计划、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或是其他研究著作。另外,也可以试着先将写作材料概略分成三块:对既有文献的摘要、对既有文献的评论以及对既有文献归纳出整体结论,并且指出这些著作与本研究的关联性(Hart, 1998: 186-187)。最后,根据先前所汇整的学术脉络、绘制的文献地图以及拟订的写作计划,构筑一套用以组织铺陈文献评阅的分析架构,并撰写文献评阅的初稿。
(三)绘制文献地图
面对众多纷杂的著作文献,如何从中理出头绪,并达到文献评阅“清楚地梳理知识脉络,界定研究主题的学术位置,并据以引出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分析架构”的目标,是一件相当重要却不容易的事情。有许多方法可以协助研究者进行这项工作,文献地图就是一种常被提及的有用工具。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法则,透过概括化过程以设定的符号,呈现自然或社会现象之空间关系的图形。运用在文献评阅方面,可以将文献透过一定法则的编排,以图像形式,对文献进行分类与组织,并呈现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研究文献在学术脉络里的位置。透过地图对文献定位的好处在于,可以对该领域的方法论与研究技术有特定的了解、可以广泛熟悉该领域的发展历程与核心议题的分布,并可以透过对该领域的主要观点、概念与理论进行分析评论,借以了解研究主题的定位为何(Hart, 1998: 142)。
如同文献评阅本身,文献地图的绘制也会因为研究性质的差异而有多样可能性。无论采取何种绘制方式,基本架构的设计以及将文献内容进行分类都是首要的工作。在“步骤七:从标题、摘要或部分内容大致判定是否采用该文献”的时候,研究者可能已经针对文献的性质、领域范围、重要性以及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的分类;在这个阶段,研究者要做的是更细致且精确地分类。为了方便分类工作的进行,Hart(1998: 145-150)建议可以先用表格的方式,记下各个文献的相关要点与摘要。至于基本架构的设计,涉及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毕竟,各种方法提供的是没有内容的骨架,串起这个骨架的衔接关键,必须依照研究需求而定。以下介绍几种文献地图的设计方式。
1.流程图的设计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透过流程图架构来设计文献地图。研究者可以依循文献的时间序列,从左到右地标记各个学术发展阶段的文献特性;当然,也可以从上而下来设计。流程图式的设计,清楚地呈现该领域的发展情形,以及各文献出版的时间先后(Creswell, 2003: 39)。此外,由于既有著作也会在论述中包含文献评阅的部分,因此也可以从中得到晚近的研究如何与早期文献进行对话,以及该作者如何解读这些文献。流程图式的设计方式,虽然呈现了学科发展的纵向关系,但却缺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结,是其不足之处。然而,如果能将这个方法与其他的设计方式搭配,却可以提供相当的帮助。例如,研究者可以将流程图式的设计,纳入树形图或网络图,表达每个概念或领域的发展历程。如此一来,就可以联结起概念发展的时间关系。这种设计方式,适合于需要回顾学科发展的研究;诚如图4-1所示,李丁赞、吴介民(2008)探讨台湾公民社会的概念发展史,就是以时间过程作为文献讨论的轴线。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A6EC9/1242158250456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5_0001.jpg?sign=1739316912-V4BbTtuWjAEyvgt1QqMh6qffhv35UuCy-0-1f1a2b9e6519613eb78ba13bd5bb53b3)
图4-1 流程图式文献地图范例
资料来源:摘自李丁赞、吴介民(2008: 400~429)。
2.线性关系图的设计方式
第二种文献地图的设计方式,是指出文献在概念上的线性关系。这种设计方式,在图像的视觉上和流程图很相似,但其内容是截然不同的。线性关系指的是透过一定的线性规则将文献及其概念串联起来。这里所指的线性规则可以是因果影响关系,也可以是逻辑推论关系。这种设计方式很类似研究设计的分析架构,差异在于其试图呈现的是学术脉络背景、呈现文献或其概念之间的联结。透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得知研究主题在学术脉络里的前后关系及定位,也可以使其文献评阅具有更强的逻辑性。不过,这种设计方式的缺点在于其组织与联结文献的宽广度不足。这样的问题可以透过将线性关系图的设计方法纳入树形图或网络图的架构加以解决,就像流程图式设计的解决模式。不过,如果研究性质与设计只需要将概念之间的线性逻辑关系清楚呈现即可,那么线性关系图的设计方式,就是一种简洁且值得采用的文献评阅架构。谢国雄(2003)著作的文献评阅部分,就隐含着此类概念之间的线性关系,笔者尝试将其整理于图4-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A6EC9/1242158250456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6_0001.jpg?sign=1739316912-Qo8GG9JlmrNKuhz0ChiR58OBGiu0OqBf-0-c1ac52f11defe29d2d60a11f80772aa9)
图4-2 线性关系图式文献地图范例
资料来源:改绘自谢国雄(2003: 2~39)的文献评阅内容。
3.树形图的设计方式
第三种文献地图的设计方式是透过树形图的方式。从研究的核心主题向外发展,接次联结到次领域,最后形成一幅以研究主题为根基,从最密切且重要的概念或主题渐层地向次领域发展的树形图。树形图式的文献地图,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其研究主题的学术位置,也可以呈现该研究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细节,以及从理论到实证的文献脉络。换言之,研究者可以知道,文献评阅将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因为树形图的设计方式具有很强的阶层性,所以研究者可以照着树形图的架构,一层一层地阶段化进行文献评阅,如此可以更熟悉文献发展的历程与脉络。然而,树状结构往往会因为枝叶繁多而让研究者陷入难以整理分析的困境,所以在文献评阅的进行过程,以及最后的文稿撰写时,必须做适度的修剪,才不致使得文献评阅的部分过于繁复冗长,并导致论文的章节安排结构产生轻重失衡的缺点。尽管最后文稿呈现的只是树形图上最重要的部分,树形图式架构对于文献评阅的构思与分析还是有相当的帮助。在黄崇宪(2008)考察台湾的“国家研究”范例的论文里,即透过树形图的架构,整理出既有文献中“已处理”与“尚待处理”的研究议题;关于其树状架构,请参阅图4-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A6EC9/1242158250456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7_0001.jpg?sign=1739316912-VYGba417FxFkJAl23l0xKRv29PtbIqTT-0-91298754746d5fa5103c5d7362147aaa)
图4-3 树形图式文献地图范例
资料来源:黄崇宪(2008: 361,原始资料扫描图文件)。
4.网络图的设计方式
第四种文献地图的设计方式,是将文献之间的网络关系联结起来;在视觉上,是与一般地图最相似的文献地图。这种设计方式,结合了流程图、线性关系图与树形图等设计方式的优点,是整合度最高,但也是最费工夫的设计方式。文献网络图呈现的是既有文献的综览,它能快速地帮助研究者理解该研究主题如何与既有研究产生联结,并清楚标示该研究在学术脉络里的位置(Creswell, 2003: 39)。网络图式的文献地图,其文献的联结关系往往比树形图式的设计还高,所以在设计网络图,或是将以网络图为依据撰写文稿时,都要将简明清楚的原则谨记在心。同时,也因为网络图式设计的高度复杂性,在绘制此类文献地图时,也要再三斟酌文献之间的位置与关联是否妥适。首先,将先前界定的研究主题,以方框圈起来,置于文献地图的最顶端,再逐层依分类将次领域的主题一一往下位阶层置放(每个次领域也是用方框区隔)。此时,可以得到一幅上下颠倒的文献树形图。接着,研究者标示各个方框的特性、主要文献与年代,将具有时间序列或线性关系的方框连接起来,并且在连接线上写下两个方框的联结属性与强度。最后,研究者可以将各篇文献所提及的“研究建议”整合起来,标记在所属方框中,待完成一幅“后续研究树形图”之后,便可归纳出一些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同时也能检视研究主题与这些尚待研究议题之间的关联(Creswell, 2003:40-41)。借此,研究者不仅了解了该研究在学术脉络里的位置,而且可以从文献评阅的过程,推导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分析架构。鉴于网络图式文献地图的复杂度,研究论文往往难以将该文献地图直接投射在论文的文献评阅里,否则将冒文献评阅之部分过于肥大的风险。因此,作者仍须视研究的问题意识、分析架构与性质目的,来决定要如何把文献地图上的项目内容呈现在文献评阅上。这是件相当困难的工作,也因而较难从既有文献里找到直接把网络图式文献地图整个投射到文献评阅的范例。诚如图4-4所示,赵鼎新(2007)所整理的“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的发展逻辑”架构图,尽管系社会运动理论的完整回顾,而非属于网络式文献地图的全般直接投射,但该图所呈现的网络逻辑,对于此类文献地图的绘制,仍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A6EC9/1242158250456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38_0001.jpg?sign=1739316912-S2jeIKDwcLnzCyHMDbyEsBvUROHtSCQ5-0-515d655c3d19c3c15384b76054972b9e)
图4-4 类似网络图式文献地图的范例
资料来源:赵鼎新(2007: 33,原始资料扫描图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