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26/23667926/b_23667926.jpg)
第三章
质性个案研究:扎根理论与延伸个案法
一 前言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个案数的多寡。量化研究的样本数必须具备一定规模,方能支持常态分配的假设以建立有效的推论。质性研究重视的是资料的深度,基于人力与时间的限制,只能采集有限的个案数,有时甚至只有单一个案。个案研究有不同的类型,根据Robert Stake(2000)的区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内部性的个案研究(intrinsic case study),此个案的研究价值在于个案本身的独特性,研究者无意进行普遍性的推论。第二是工具性的个案研究(instrumental case study),个案被选择是基于经验上或理论上的代表性。第三是集体性的个案研究(collective case study),基本上是第二种类型的延伸,只是个案从单一变为更多。
以上分类看似清楚明白,但个案未必有明确或单一的边界,往往是个案中有个案(cases within cases)。“个案”指的是什么?根据经验的辨识或是理论的建构,会衍生多重、不同层次的指涉(Ragin, 1992)。以谢国雄(1997)对职灾的研究为例,这里的个案指的可能是一个职场意外的事件,或一个劳动者的经验。更高一层的“个案”意义是,谢国雄把他所观察到的经验个案汇整起来,企图建构“台湾式职灾”或“台湾式劳动体制”的社会整体个案,以和其他国家的劳动体制进行比较和对话。
研究者应如何选取个案?什么样的个案对研究者来说是好的个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也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不同的回答。在进行量化研究时,要获得具备效度与信度的资料,研究者必须按照随机的方式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如此抽样的前提是研究者能够明确地界定研究的母体,以及掌握其中的组成,比方说,你必须先知道台北市人口分布的比例,方能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层、体系性抽样。但是,质性研究者往往无法掌握研究的母体,比方说,我研究的雇用外籍家务工与帮佣的台湾雇主,除了户数,劳委会并没有进行其社会人口学的统计,或者因为研究者研究的样本数有限,要做到随机分布或经验上的代表性,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个案形成(casing)凸显了量化与质性研究者的不同研究方法取径。对一个量化研究者来说,必须先知道母体再抽样,理想的状况下,样本是母体的等比例缩小;打个比方来说,你要先知道母体是大圆或大方,然后取得是小圆或小方的样本。但对一个质性研究者,尤其是单一个案的研究者来说,往往是先找到个案,再于研究过程中逐步厘清这个个案所能代表的经验母体或是理论意义。你找到了一个个案,原以为它是小圆,可以推论大圆,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发现它的形状其实是小菱形,你所能回答的问题或是推论的对象也就随之改成一个大菱形。所以,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持续问自己:“这个个案究竟是什么个案?”(“What is this case a case of? ”)(Ragin, 1992)或者:“这个资料究竟是什么研究的资料?”(“What is this data a study of? ”)(Glaser, 1978: 57)不同的个案,往往形塑了你所能回答的不同的问题。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定义“个案”,个案研究方法面临两种主要的困境,如Michael Burawoy(1991)所指出的:其一是社会情境的显著性(significance),研究者所观察到的社会情境是个案的特殊现象或是能够普遍概化。其二是个案的分析层次,坐落在微观或巨观的层次上。依照这两个面向,Burawoy用一个2×2的表3-1罗列出质性研究者所采取的四种不同响应方式与研究方法。
表3-1 四种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定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A8BF3/1242158240456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76_0001.jpg?sign=1738919074-jwq7PNuFSMQOz2pl9ZhBOmzXMvsHXnmc-0-1819437980ccf9c7b4d6bbdcd355586b)
资料来源:译自Burawoy(1991: 273)。
俗民方法论重视从微观层次研究社会秩序的构成与运作,例如,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性别(doing gender)(West & Zimmerman, 1987),研究的策略采取“破坏性实验”,或选取特殊个案(如研究变性人),以悬置研究者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与习惯。简言之,对俗民方法论的研究来说,微观日常生活即是社会,必须选取特殊的情境或个案来进行研究。
至于Clifford Geertz(1999/1973)的诠释个案法,试图深描社会中的典范事件(paradigmatic events),以呈现全体的运作律则,例如,他研究斗鸡赌博,以窥见峇里岛的社会关系与阶层地位,换言之,是透过分析具有普遍意义的情境来掌握巨观层面的社会与文化,也就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诠释策略(有关诠释个案法与延伸个案法的比较讨论,可参见杨弘任,2007)。
本文将集中介绍另外两种社会学研究中常见的质性个案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以及延伸个案法,两者对Burawoy所说的困境予以不同的响应:前者在微观层次进行观察,重视个案的普遍情境;后者强调个案的特殊性与巨观层次的分析。本文将以实例来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并且比较其优点与缺点,最后,我将提出对质性个案研究在研究策略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