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从业十年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版序言

@爱看电影的阿土哥

中国投行人士民间组织“荣呆会”联合创始人)

 

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尽管其间的多数文字,我已然在最近几年里陆续阅读过。因为班妮(@百乐门小艳红)用坦诚而又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众多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真实的工作状态。为此,我想今后在给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和年轻员工推荐阅读书单时,这本书会在一段时期内被排在“强烈推荐”评级的第一序位。

这也是一本有违传统作序惯例的书。大凡新书问世,常人总会邀约名流贤达为之作序。小艳红却选择了我这样一位非知名非资深的投资银行从业者为其个人第一本著述写序。在倍感荣幸之余,我亦难免有一丝惶恐,深恐力有不逮,辜负了小艳红与我交待的“要写得有趣”的嘱托。

我与小艳红有着大致相似的求学经历和职业背景。都是曾经的法律人,都在本土中型投行里从业,都有着相同的职业态度和进取精神,甚至我们都曾热衷于写博客。事实上,对于这位我从未谋面,平日里电话和短信也联络不多的女子,正是博客让我认识并了解了小艳红。

网络就是这般奇妙!小艳红最初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我这样一位她从不曾知晓的同行会一直默默关注着她,为她在工作中的小得意而高兴,为她遭遇的不公而愤懑,为她深思之后的转行抉择与求学深造而颇感欣慰。

所以当她与我交流新书该如何筹划序言时,惯于与律师谈会计、与审计师聊法律的投行职业习惯使我机敏地意识到,在小艳红身边熟悉她的投行圈朋友中,我可能是比较能写且能行文风趣的那类;而在她身边文笔好的朋友们中,可能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她跟大家聊的这些话题和她本人。于是,我故作勉强地说,你要是找不到行业大拿或粉丝十万以上的微博大V来给你作序,我就来给你救个场吧!不想她一口答应了下来,没有半点犹豫。

人生有几大隐性诱惑会让你难以拒绝且颇感受享,一是衣锦还乡,二是被人索求合影与签名,三是应邀给人题跋作序。小艳红真是够意思,自己著述立传,还不忘拉上我也在书里露个脸。看来我这些年没有白关注她,没白向那么多人推荐过她的博客。

行文至此,八百字有余。若是业内大佬的序言,估计马上将敲下“是为序”三个字而结尾。而我这“加量不加价”的序言则才刚要切入正题。

在我准备入职投行前的那段求职时期,也没少看《泥鸽靶》、《说谎者的扑克》和《门口的野蛮人》等描述国外投行的传记作品。此前已经普及多年的互联网早已让稍有判别能力且认真准备的投行求职者们明白,那些书中美式投行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不太可能出现在A股市场,尤其是不太可能出现在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大多数本土投行里。

那么,本土投行里的工作又是怎样一个状态?对此,纸质书市场一直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答复。网络上不乏碎片化的原生态描述,但明显不够系统。在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里,某信证券知名保荐代表人于2004年出版的《保荐上市》可能是国内最早介绍本土A股投行的书籍。但在这本有着强烈市场营销意味的书籍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大量法规的简单罗列和着墨不多的技术分析。此后几年,也有不少其他A股投行从业者们出版了多本介绍本土投行工作的书籍,但基本都在专业探讨的路线上深耕细作。后来的这些书,诚意更多了,专业更精了。

但那些对投行充满期待的年轻人看罢这些书后,大抵只能初步了解在A股做投行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对投行具体是怎样开展工作,内部是何种组织结构,如何进入投行,投行是否真的有传说中的那般多金与辛苦,读者可能依然不明就里。

在A股市场实现全流通之后的六七年里,凭借保荐人制度的庇护,众多本土投行工作者们忽然收获了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然而与光环荣誉交织而来的,则是那些并不令人意外的误解与批驳。金领保荐人、拿高薪、不干活不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对于年轻的投行求职者来说,在多数一篇篇立场既定的报道里,或赞誉或鞭挞的文章主旨已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们更想看到的关于本土投行工作与生活的细节多数时候总是令人遗憾地缺位。

在媒体对投行的新闻报道一下子变得铺天盖地的同时,就连华语电影工作者们也向投行界报以他们最典型的致敬。如果说杜琪峰执导的《单身男女》只是让男女主人公轻度借用了投行的身份标签,那么老徐的《亲密敌人》则在人物设定、场景布局和剧情推进等多方面与投行深度结合。电影的细节表现能力无疑更强,但这些本土演员表现的仍然是华尔街范儿的国际投行,不是那些土鳖的本土投行。

好在,当一直致力于解决信息分享的互联网演进到博客时代后,小艳红适时地出现了。她以网络为媒介,与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与生活点滴。于是上面那一系列更惹人趣味的问题都被这位业内人士给予了系统性的回复。本土投行真实的苦与乐,也被这位善于驾驭文字的知性女子娓娓道来。

对年轻的读者来说,这些细节描述出自小艳红之手是有相当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她不仅经历了一轮完整的投行牛熊市周期,平日里也保持着记录工作中所见所闻的良好习惯。她的本土投行生涯既包括项目执行和股票销售等前台执业,亦有参与质量控制和信息化建设等中后台工作。

尽管小艳红已经离开本土投行两年多了,但她曾供职的投行,大致与四五十家本土同行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她曾服务的客户,大致可以代表80%已在A股上市的中小企业;她所熟悉的业务规则与流程,直到今天依然为超过80%的本土投行在股权融资业务线上所沿用。

是的,没错!你将在这本书里看到最真实的本土投行。

小艳红用她信手拈来的众多细节将本书无限逼近真实的本土投行。从项目上的酒局与饭桌,到差旅中的行程与住宿;从前期承揽时的察言观色与可劲忽悠,到中期执行时的咬文嚼字与反复打磨,直至后期销售时的周密筹划与反复路演;从项目出不来、考试通不过、奖金拿不到的经典苦闷,到客户认可、老板褒奖、公司升职的个人喜悦。这些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广大本土投资银行工作者们看过之后都将会心一笑的细节。

熟悉小艳红文字的人都知道,她虽然文艺范儿十足但却并不因此而矫情虚饰。本土投行的粗糙做派和蓬勃生机都在小艳红坦诚的笔下有全面展现。

你可以看到作为刚加入公司的新人,甫一入职的小艳红未经任何入职培训即被老板委以重任,直接奔赴项目现场。我们由此可知,新人能否在本土投行迅速成长起来,主要看身边是否有个好师傅以及个人是否好学有悟性。本土投行在系统性培训机制上的匮乏由此亦可见一斑。

相比国外投行,本土投行的执业有一大特点是需要长期趴项目现场。于是长期出差成了家常便饭。作为一名女性投行从业者,这无疑需要她们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压力。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艳红曾出差至自己老家却因行程匆忙而坚定地“过家门而不入”,更可以看到小艳红与曾经相恋多年的男朋友因长期无法团聚而各自纷飞。这些都可能会让很多年轻的读者朋友们追问自己,加入投行,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能够思考到这一点,也许小艳红的初衷就达到了。

本土投行虽不如国际投行规范成熟,但也因“野蛮生长”而给了年轻人众多机会。小艳红在短短的四年里经历了众多各种类型的项目,熟悉工作的各个流程,干过多个不同的岗位,并因勤学肯干而很快承担起了管理职责,成了同龄人中较早当上领导的佼佼者。以她的年龄、她的资历,若在国际投行不知要做多少年螺丝钉才能有出头之日,而在充满“粗糙质感”的本土投行中,她却幸运地获得了丰富的项目经历和管理经验。

小艳红进入又离开本土投行、赴港读书后又再度加入海外精品投行的这一系列职业选择都显示出了她对投行工作的无比热爱。换个角度来看,投行也确是一份让人很上瘾的工作。

祝愿小艳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切顺利!也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通过这本书了解国内投行的真实现状。

2013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