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天干地支学说
一、天干地支概念
干支者,为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将观察的天体分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苍龙,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宿(即二十八空间区段),顺时自东向南,向西,向北,再向东,将天干地支有规律地交叉分布于天体的二十八宿(区位空间)之间。四方昼夜者与二十八星宿紧连。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东方七宿,位应苍龙,共计七十五度。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七宿,位应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奎、娄、胃、昴、毕、觜、参,为西方七宿,位应白虎,共八十度。井、鬼、柳、星、张、翼、轸,为南方七宿,位应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自房至毕十四宿为阳主昼,自昴至心十四宿为阴主夜,此经星之不动而分主四方昼夜者,总计一百六十八星,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周天之额数。在对天体空间进行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三位一体定位后,将所观察到的太阳在天体视运动一个周期(即3651/4天)称为“1岁”,即一个太阳回归年。为记录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选择离人类生存地球最近较亮的5个行星中的木星为纪岁之星,称为“岁星”。并将木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约12年)等份为十二星次名称,用每一个星次名称依次代表12年。春秋时将十二星次天空区域与十二支纪法相结合,稍后又将天干与地支配合,使岁星纪年与干支纪年发生联系,后来人们观测木星周期为11.86年,约等于12年,每隔83年有一次误差,于是自东汉建武三十年后,使用的干支纪年就与岁星运行不再发生关系。东汉建武以后,将“12”作为基数,十二地支,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等,都以木星回归周期等份为十二星次为基础。十干纪日法,或干支纪日法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自转一周的“周日视运动”。故以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时。但干支暗含阴阳消长,阴阳衍成五行,五行复配阴阳就是干支,如木分为阳木阴木,火分为阳火阴火。对应天干,甲乙为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为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为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为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为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对应地支:寅卯为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辰为土;巳午为火,巳为阳火,午为阴火;未为土;申酉为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戌为土;亥子为水,亥为阳水,子为阴水,丑为土。天干与地支之区别,天干戊己为土,地支辰戌丑未为土。天干按木火土金水顺序排列,而地支之土是间隔排列的,寅卯木过后是辰土,巳午火过后是未土,申酉金后是戌土,亥子水后是丑土,天干戊己土在火金之间,属长夏,地支之土系于四象。一日之四象:当午之时,阳气之极盛,是为太阳。当酉之时,阳衰而阴盛,是为少阳。当子之时,阴气之极盛,是为太阴。当卯之时,旭日初现,群星无光,阳盛而阴衰,是为少阴。天总是指形而上的抽象的,地总是代表形而下的具体的,代表了现实的时空环境。所以十二地支代表一定的时空,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的话就如图2-6所示。
图2-6 十二地支示意图
寅卯木与辰土为东方春,寅为孟春,卯为仲春,辰为季春;巳午火与未土为南方夏,巳为孟夏,午为仲夏,未为季夏;申酉金与戍土为西方秋,申为孟秋,酉为仲秋,戌为季秋;亥子水与丑土为北方冬,亥为孟冬,子为仲冬,丑为季冬。图上四角寅申巳亥为春秋夏冬四时开始,分别为木火金水四种生气,故为四生或四马。而子午卯酉为冬夏春秋的极盛时,水火木金四气当令节,正是盛极而衰,故称之为四正或四败。辰戌丑未为四时的结束,四气的潜藏,气质驳杂不纯,故称为四库或四墓,库为藏,墓为死亡终结。子午卯酉四正为冬夏春秋,正北正南正东正西,与水火木金正配。十二地支配十二月,配一天十二时辰。子时为半夜,午时为正午。子为一天始,亥为一天终。正月建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常,人亦应之,朝则人气始生,夕则人气始衰。故天干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地支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所以又将以六十称为“甲子”。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从地支的阴阳属性看,五气的变化,子为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寅为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为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已为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为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申为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为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戌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亥为寒水处于衰弱状态,地支的排列,体现了五行性质的有序变化过程,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地方,地支不是数,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在量上的重叠相加关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故又可以当成为数来运用。
二、干支学说在中医学上的运用
天干地支是用来记载天上与地上风、寒、湿、燥、火这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情况,准确地记载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运行的盛衰状态和规律特点。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甲乙携带风气,丙丁携带火气,戊己携带湿气,庚辛携带燥气,壬癸携带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中,寅卯携带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戌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规律运行的模式。天干地支学说在五行相生、五运六气和疾病预测防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病欲作时,从亥至丑;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少阳病欲作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太阴病欲作时,从巳至未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少阴病欲作时,从午至申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欲作时,从未至酉上亥子丑(21:00~3:00),寅卯辰(3:00~9:00),巳午未(9:00~15:00),申酉戌(15:00~21:00)。
天干地支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以五行原理为工具,因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想到作用而产生,宇宙间一切物质都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创造,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按照五行原理运行,只要抓住阴阳五行的理据,结合医学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