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武术与仿生
(一)武术动作的仿生
武术的基本动作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军事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它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形态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 “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模仿鸟兽的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庄周在他的(《庄子·刻意篇》)中记述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术,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阐述了仿生对健身所起的作用。
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熊的卧身、猿的纵跳,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的,六朝、唐时,导引术有了重大发展,《诸病源侯编》中所载有260多种,一些文人将士根据前人的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十二段锦”;其中如“两手托天理三焦”似猿之攀枝,“摇头摆尾去心火”似鱼之贯游,均是各类动物动作的提炼。从保健武术中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系统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仿效是其中健身的奥妙。
相传我国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在木板上写了一篇“祭北郊文”,当刻字工人木刻时,发现他的笔迹“入木三分”。据《晋书·王羲之传》、《书法正传》记载,王羲之写字的腕力其所以如此之大,是他朝夕习练“鹅掌戏”的结果,这种“鹅掌戏”就是模仿鹅划水的武术动作。
据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杂居,文化交流频繁,模仿动作形态的“舞”和“戏”繁荣昌盛一时。如“猕猴舞”、“狗斗舞”、“马舞”、“醉舞”、“六禽舞”等。其中不少动作为后人创造的象形拳及其他拳术所吸收。南拳中的鹤顶拳“五指屈撮,中指突出成尖,拇指压于中指的第一指骨上。”(《武术竞赛规则》)握起来确像鹤头上的红顶;还有龙爪、虎爪、鹰爪、鹤嘴手、鹤顶手及其中的一些拳法、掌法、爪法、勾手手法、腿法、跳跃、平衡都是动物活动的某些特殊动作的静态和动作的再现。“五拳”中有龙、虎、豹、蛇、鹤五式;仿生的象形拳术猴拳、螳螂拳、蛇拳、鸭拳及形意拳中的“十二形”;八卦拳中有“青龙反首”、“鹞子钻天”、“白蛇吐信”、“燕子抄水”;南拳中的狗拳、虎鹤双形拳等,从这些后来形成的多种拳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武术与仿生的密切关系。
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根本标志是动作的技击性,这些特点也离不开自然的启示。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许多幅反映原始人群劳动、打制工具、狩猎搏斗情景的图画,“这些狩猎的技能都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劳动和同各种凶禽猛兽作拼死搏斗的实践逐渐积累、改进、提高而成的”。(《中国古代武术》)人类与自然界(包括谋取食物所接触的一切环境)的拼搏经验,畜兽互斗的观察,风云流水的规律,都是人类丰富技击技能的重要来源。
如“少林十三抓”是由龙形、蛇弯、凤展、猴灵、虎坐、狗头、马蹄、鹤嘴、鹰爪、牛抵、兔轻、燕林、鸡蹬等十三个仿生动作组成的,并突出了“爪”的抓、拿、撩等法而得名。它的各趟击法都取自动物摄取食物的攻击方法和自卫技能。如饿虎扑食是象形虎跃起前扑的动作,雄鹰闪身是鹰空中闪身反抓的动作,牯牛摆头是牛抵中撞肩动作等等。形意拳中燕子抄水的技巧,鸡啄米的准确,都是技击仿生中典型的事例。
武术动作从技击角度上的仿生不仅象形取义,而且从气质、方法、呼吸等诸方面达到了高度完善的地步。据了解福建南拳中的鹤拳的发劲要弹抖之力,从技击角度议,可以“收手软如绵,出手弓送矢”;能进实退虚,借力借势,以气摧力,内外合一。这种力配合上鼻吸口呼的发声鸣叫就显得特别充实,这是鹤这类动物在大自然搏斗中以求生存得到的适应性,仿效的确实惟妙惟肖,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二)武术器械的仿生
早在我国原始人群时代,就已不自觉地根据动物爪牙和植物的刺、棘打制了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等,有的就直接使用兽骨锐利部分作为生活狩猎的用具,如:“骨针”、“骨鱼叉”等。追溯到原始群居时代武术的起源:史学家们都推论:“旧石器初期,原始人群时代石、木、骨等器物的形状已具有后世武术器械刀、斧、钺、矛、镞、棍、棒等兵器的雏形。”(《中国古代武术》)足见武术器械的仿生,从原始时代就已开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武术器械上从三方面进行了仿生工作,其一是外形上的效仿;其二是原理上的效仿;其三是名称上的效仿。
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着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武备志》)从形状到功能均似鹰;双飞挝掷出,犹如鹰突然俯冲下抓取猎物一样。又如飞钩仿鸱脚式样而造,据茅氏注曰:“则掷钩于稠人中,急牵挽之,每钩可取二人”,是海战中的良器。剑、刀是仿造植物枝叶的刺棘而作。据史书记载的鱼骨刺,“此类奇剑,系明帝御制之器,以两面有齿形刺之鲨鱼鳃前凸出之直骨为刃,而装以饰铜之木柄”,此种鱼骨,系一种鲨鱼口前突出于外的天然双刺骨,并非人工作成者,“至今在台湾的土人尚用为短兵,”(《中国兵器史稿》)。石铜器时代的蚌刀,就是蚌壳稍经加工而成。柳叶刀、凤嘴刀,取其柳叶和凤凰之咀形,骨朵类如蒺藜、蒜头,形首或如蒺藜,或如羔首;明代铜爪即爪形;长兵器中戚继光所创“出奇器以胜倭寇的”‘狼筅’,其形状借助多节多支的竹仿效而成,“其效能则具有刺、砍、勾、叉、、铲、镋、推、拦等作用,江南产大竹,一夕可制多具”。(《中国兵器史稿》)。
暗器中的飞蝗石、孵卵石、标枪、飞刺、铁橄榄形如飞蝗石、卵虫、蜂锥、枣核,武术卫体中的盾牌,胄铠和盔甲等器械的外形结构,无不是从动植物的优体形状中找的依据,离开了人们熟知的各种自然界的现象,武术器械的原始雏形就无法取舍了。
(三)武术动作名称的仿生
武术动作名称分术语名称、技击击法名称、成语名称、托付于某人某事某地的名称和象形名称等多种,而尤以象形名称寓意寓情、耐人寻味,对增强记忆,启发人的求知欲,提高锻炼实效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武术的象形名称源远流长,范围很广,有反应动植物姿态、神态、动态、静态的名称;有反应某动作快慢相间的节奏的名称;有反映力法抑扬顿挫的名称;也有反映气质和技击实质的名称。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按有关科目分述如下:
模仿动、植物活动中某些特长动作而取名的。如:饿虎扑食、金蝉脱壳、鲤鱼打挺、团鱼偎窝、香麝跳涧、海马吐雾、乌鸦接食、飞蚁来朝、群猴捞月、黑虎出洞、金鸡闪膀、白鹤亮翅、夜马奔槽、灵猫扑鼠、狮子摆头、飞燕入林、青龙献爪、鹞子入林、鹞子钻天、鹞子反身、鹞子闪膀等等。
以植物的根、枝、花、叶中的特点取名的,如:五式梅式、叶底藏花、古树盘墩、寒藤缠枝、落叶归根、莲花式、柳叶掌等。
以动、植物之间关系取名的,如白猿献果、飞蝶穿花、猕猴攀枝、狸猫上树、游蟒奔树、浪卷残荷、宿鸟投林、游鱼穿萍、寒鸭绕树、蜜蜂抱蕊等等。
还有以宇宙天地、风云流水取名的:飞花扑面、平地惊雷、流星赶月、三环跳月、八面霹雷、旋风凌空、月敲山门、大魁星、小魁星、七星闪光等等。
许多传统的拳套,特别是内功拳中的形意、八卦、太极几乎全套都是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化身,形象生动,浮想联翩,促进了增强体质的实效。
(四)训练方法的仿生
武术特别重视桩功、腿功的训练,这是得益于生物结构机能的启发。自然界各种生物要生存就得加固自己的盘坐。如树:树大要根深,根基的稳固,才能枝叶茂盛,经受住狂风暴雨的冲击;凡是四肢行走的动物的后腿都粗壮结实,比之前腿有力,猛虎扑食,羚羊的奔跑,兀鹰扑食的双腿和利爪,都说明下肢肌肉骨骼锻炼的重要性。堪称“跳跃能手”的牛蛙,北美的豹蛙、蟋蟀、非洲的咀蛙都能跳出超过自己身长的9~45倍,有的总长度达10米左右,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主要是后腿肌肉特别发达,且关节灵活的缘故。因此,武术把桩功和腿功的训练列为重要的启蒙训练内容是有借鉴依据的,武术老前辈说:“练拳先练桩,不做软得慌”, “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就是这个道理。
如梅花桩,是中国武术中传统的桩步、翻腾、平衡等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均取自于大自然的现象;从桩式来讲:梅花桩的排列是东、南、西、北四方竖一桩,中间竖一桩,形取五式梅花;七星桩的排列是以北斗七星形状为准;八卦桩则按八个方位;它的结构是:长短五寸就是取金、木、水、火、土的属性特点之意,高度取意为33天商,距离1.2尺暗象十二地支;运动方式模仿飞禽走兽的走、飞、落、腾的方法进行的。如蜻蜓竖尾,就是身体往前一跃,用一只手落在另一桩端上,成单臂倒立式,犹如蜻蜓停在枝叶上把尾竖起来一样。对提高下盘动作的灵巧性,腰部、手臂力量及平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法中说:“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步赛粘、精要充沛、气宜纯、力要顺达、功亦纯。”十二型又更形象的对技术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凡有造诣的武术行家都在这“八法”、“十二型”上下过苦功夫。其训练方法也是紧紧围绕这些中心来制定的。这就是说“流星、闪电、涛、岳、猿、鹊”等各种现象和事物特征的形态和空间、时间等概念,是训练方法制定的标准依据。
注:该文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