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睡眠的生理与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1. 熟悉睡眠的意义。
2. 了解正常睡眠的需求。
3. 熟悉睡眠的生理特点。
4. 掌握影响睡眠的因素
知识要求
(一)睡眠的意义
1. 睡眠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睡眠与觉醒是一种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任何人都需要睡眠,人每天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保证高质量的睡眠对维持人类的健康,尤其是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睡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夜晚是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到孩子的身高以及免疫系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3. 睡眠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证高质量、有规律的睡眠,能促进体力和精力尽快得到恢复,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保护大脑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平衡,是保证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二)正常睡眠的需求
对睡眠的需求因人而异,受年龄、职业、个体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通常,个体的睡眠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最长,可达每天16小时,成人睡眠一般为7~8小时,老年人平均7小时。夜间觉醒的次数也随年龄而改变,婴幼儿和老年人夜间觉醒的次数多。
(三)睡眠的生理特点
人体的生理活动通常都是以一昼夜作为一个周期循环进行的,这就是昼夜性节律。昼夜性节律影响着人体的主要生理和行为功能。睡眠时视、触、嗅、听等感觉减退,骨骼肌反射减退,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变慢,尿量减少等。
(四)影响睡眠的因素
1. 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通常睡眠时间与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睡眠时间减少。
(2)内分泌变化:内分泌变化会影响到睡眠,女性在月经期或孕期会通过增加睡眠时间来缓解疲劳,补充体力。绝经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的变化会引起睡眠的紊乱。
(3)昼夜性节律移位:正常人因时差、轮班等原因会导致昼夜性节律改变,影响睡眠。
(4)食物因素:晚餐吃得过多、过于油腻会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睡眠。食用肉类、乳制品和豆类有助于睡眠。饮用浓茶、咖啡会导致失眠。此外,食物过敏也会引起失眠。
(5)个人习惯:一些人在睡前有个人习惯,如洗热水澡、听音乐、喝牛奶、阅读报纸等,如果这些习惯被改变,就有可能影响睡眠。此外,睡前身心受到强烈刺激,如看恐怖电影、剧烈活动、过度兴奋或悲伤等都有可能影响睡眠。
2. 病理因素。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会影响睡眠。因躯体疾病造成的不适、疼痛、瘙痒、恶心、呼吸困难、发热、尿频等症状都会影响睡眠。患有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伴有失眠。
3. 心理因素。正常人由于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压力而造成的紧张或焦虑,以及感情上的痛苦等会影响到原有的睡眠。住院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担心、经济压力、角色转变等而产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也会影响到睡眠。
4. 药物因素。药物影响睡眠过程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如某些神经系统的药物、治疗高血压药、镇痛药、镇静药等都会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长期使用安眠药对睡眠最终的作用有可能弊大于利,可产生药物依赖,加重原有的睡眠障碍。应用利尿剂会导致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咖啡因通常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5. 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睡眠状况,大多数人在陌生的环境下难以入睡。研究发现,在新环境中,入睡时间会延长,觉醒的次数会增加等。如患者入院后,对环境的陌生,所用的床及床上用品与原来使用的不同,病室的光线、气味,医护人员工作的干扰等,都会影响其睡眠质量。因此,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湿度、柔和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是高质量睡眠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软硬度、稳定性等也会影响睡眠。
相关链接
世界睡眠日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的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后发现,27%的人有睡眠问题。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
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世界睡眠日”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提醒人们要关注睡眠健康及质量。关注睡眠质量就是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