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册):现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一〇、新文化运动大旗飘

“五四”狂潮惊天地

中国文学的“近代”和“现代”,习惯上以1919年划界。那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五四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皇帝下了台;可是运行了几千年的专制体制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却并不容易。在世界上,列强对中国垂涎三尺的危局也并没有改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翌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和会。中国算是战胜国,照理说,怎么也应该得点儿赔偿吧?没想到和会由那几个惯常欺负中国的列强把持着,口头上主持公道,实际上却把中国的山东由战败国德国手里拿过去,转手送给了日本!

消息传来,最先闻风而动的,是北京的大学生。1919年5月4日这天,北京大学的学生们从沙滩红楼出发,浩浩荡荡开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反对卖国政府的示威游行。接着,部分学生又直奔东城赵家楼,火烧曹汝霖的住宅。——曹是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因早年曾作为外交部次长参与“二十一条”这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事宜,学生认为他出卖国家利益,是“卖国贼”。

以“五四运动”为题材的雕刻

学生们的爱国举动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以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抗议浪潮席卷全国。中国老百姓再也不是帝王统治下只知道磕头喊“万岁”的奴才啦!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觉醒,而青年又走在了最前面。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五四运动”则标志着人们在精神上的觉醒。——这就是为什么拿“五四”当作近代、现代的分水岭。

《新青年》:高举“德赛”旗,批判孔夫子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在5月4日那天早晨,中国的年轻人突然睁开了眼睛。一个思想启蒙运动,早在几年前就兴起了,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说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提到一本杂志——《新青年》。它是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参与编辑的还有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

《新青年》高举思想革命的旗帜,创刊号上有一篇发刊词,向青年们提出了六点希望: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六条,都是冲着旧文化说的!旧文化主张人们俯首帖耳、听命于权威,本质是守旧的、倒退的、封闭自足的、装神弄鬼的、反科学的;而这六点希望则鼓动青年们拿出主人翁的精神来,大踏步朝前走,放眼世界,讲求科学,为祖国实实在在做点事。在以前,还没人提过如此鲜明的口号呢。

六点希望归结起来,就是要青年们拥护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二位可是“五四”时期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人物”——德先生即德谟克拉西,也就是英文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是赛因斯,即英文Science(科学)。民主与科学,这就是“五四”时期新青年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用来跟保守势力做斗争的有力武器。

新文化针对旧文化发起进攻,对方就那么老老实实等着挨打吗?当然不会。因此,一场关于文化的争论也就不可避免。

譬如,维护传统文化的人捧出孔夫子来,跟“德先生”“赛先生”对阵。开头是袁世凯提倡“尊孔读经”——他要复辟当皇帝,自然要大讲“君臣父子”那一套封建纲常啦。接着康有为等一班旧派人物也大谈尊孔,还吵着要把孔教立为“国教”、列入宪法。

《新青年》怎么反驳他们呢?陈独秀连续发表文章指出:孔教跟帝制是不可分的。提倡孔教的人,其实是想复辟帝制!孔子那套“三纲五常”的条条框框,违背了平等人权学说,是倒退。再说,把孔教定为国教,这不是违反思想自由、宗教自由的宪法原则吗?

再后来,有激进派干脆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来——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读书人还要冲着“至圣先师”的牌位作揖磕头呢,这个变化可真大!

平心而论,孔夫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一点得到世界的普遍承认。他的那部《论语》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譬如他特别强调仁爱,主张不但要爱亲人,也要爱养马的马夫,只是爱的程度不同罢了;他所讲的“忠”,是指待人做事要全心全意,并不是教人做奴才。

只是他这块招牌被后来的统治者所利用,加进不少“私货”,什么“三纲五常”啊,“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啊,其实这些哪里是孔子的主张呢。

不过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宣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通过《新青年》把这些新理念介绍给全国的青年人。这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新鲜空气吹进来!——人们这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生活在充满霉味儿的封闭环境里。

陈独秀、李大钊主持《新青年》

最早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1879—1942),他是安徽人。早年曾留学日本,191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第二年还当上文科学长。《新青年》创刊号上对青年的六点希望,就是他提出的。在跟旧文化对垒时,他态度坚决。他说:我甘愿与全国的学究们为敌,高举“文学革命军”的大旗,决不后退!

陈独秀还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来。哪三大主义呢?第一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第二是“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第三是“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总起来说,就是要推倒旧文学,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新文学!

此后,另一位学者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口号来,比起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似乎更贴近文学发展的规律。——关于周作人,后面还要说到。

《新青年》的另一位领袖人物是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北京《晨报》任主笔,是位出色的革命宣传家。1918年起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毛泽东还曾在他的手下做过馆员呢。

李大钊新诗手稿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以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和陈独秀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只是陈独秀后来离开了革命队伍,李大钊却一往无前,牺牲在斗争的最前线!他是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的,死时只有三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