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效率提升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必须坚决反对。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动研究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科学发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否解放好、发展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对于政府作用,强调“更好发挥”,不是“更多发挥”,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当前,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吃定心丸。要为创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对各级干部,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坚持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也要重视正面激励,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给那些呕心沥血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总之,我们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一)供给侧: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结构优化(见图1)

图1 供给侧: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结构优化
(二)结构性改革,推动知识生产部门发展(见图2)

图2 结构性改革,推动知识生产部门发展
(三)提高创新贡献是根本
基于结构性减速的:
(1)劳动力投入增长率预计为:-0.9%;
(2)资本投入增长率预计为9.5%,与投资回报和城市化率高度相关;
(3)TFP的贡献份额预计为30.65%,现在只有12.27%,决定潜在增长率高低;
(4)资本产出弹性下降,资本贡献份额预计为76.61%;
(5)创新靠人力资本、放松管制和市场化改革。
表1是各生产函数分解及趋势预测。
表1 各生产函数分解及趋势预测

注:资本投入增长率的估计根据城市化率与投资增长率的倒U形关系计算。
(四)知识生产部门(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满足知识消费需求,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知识生产部门相关因素关系见图3。

图3 知识生产部门相关因素关系
说明:国际消费分类:①食品饮料;②酒精、烟草、麻醉品;③服装、鞋类;④住房、水电、燃料;⑤家具及住房维护;⑥健康;⑦交通;⑧通信;⑨文化娱乐;⑩教育;⑪餐饮住宿;⑫杂项。分类来源于UNDATA。
(五)知识生产部门需要人力资本累积才能崛起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知识生产部门的发展才能形成突破的新引擎,世界银行定义了50年,Felipe等定义了42年,中国2006年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核心就是要转变增长方式,需要知识创新部门的崛起,同时有效地解决外部冲击和社会稳定。
我们从Erumban等的数据库中得到了各国劳动份额、全社会总劳动时间、各教育水平劳动者占劳动总报酬比例、各教育水平劳动者占总劳动时间的比例,我们在求出高等教育劳动者劳动时间之后,假定高等教育首先按照高中教育劳动者的水平领取劳动工资,则剩余的部分就是技能溢价,将这个技能溢价总额与总增加值进行比较,即可得到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我们按照这一方法对中国和美国进行计算,发现中国这一份额几乎为0。按CLDS 2015年的调研,中国劳动力2014年教育年限为9.28年,大学学历的占5.17%,中专和大专学历的为6.41%,高技能劳动力比重低,模拟美国进程,中国知识要素报酬占比需要到2045年才能达到10%左右,知识创新产业才能形成。根据我们的分析,日本和韩国20~34岁年龄人群中受大学教育人群在40%以上,再经过10~15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具备整体创新的可能性。
依据美国推测知识部门的份额,到1995年知识部门在要素分配中的份额达到了10%(见图4,图中为人力资本份额),资本份额保持稳定,一般普通劳动力的份额下降。

图4 1995~2009年美国各部门要素所占份额
根据美国的份额估计法模拟中国2015~2050年的情景,中国需要较大的努力大致在2045年达到7%的知识生产分配份额(见图5,图中为人力资本份额),达到创新驱动的门槛值。

图5 2015~2050年中国各部门要素所占份额(估算)
(六)让更多的居民享受提高人力资本的消费和服务比重
从国际赶超的角度看,一国“广义提高人力资本”的消费比重,特别是科教文卫体、信息、金融的比重应该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一般服务和物质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从成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看,提高人力资本的消费份额上升快。而墨西哥则停滞不前,中国也停滞,究其原因多为管制过多强化了政府为“普遍服务”发生的支出,市场化供给缺乏,消费升级难以完成。美国、韩国、墨西哥科教文卫等,衣食住、家居支出所占比重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美国、韩国、墨西哥科教文卫等,衣食住、家居支出所占比重
中国知识生产消费、一般消费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中国知识生产消费、一般消费情况
二 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升途径与政策选择
(一)解放生产力
(1)开空间补短板,让科教文卫体和公共基础设施等现代和基础服务业向市场开放,提升供给,并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高效率供给,满足需求。
(2)提高要素质量,核心是人力资本的大幅度提高,提高“与广义人力资本提升”的消费比重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大学普及,改变劳动力教育结构,推动创新;这里同样包括资本存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3)增加新生产要素供给,所谓新生产要素就是能促使更多人共享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要素,这些新要素包括信息(互联网)、教育、创意(即非编码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环境、企业家精神等。
(4)改革核算,将创新纳入新体系。2008年世界银行SNA改革,音乐、小说和数字化版权、R&D、勘探等五类活动被计算到GDP中,鼓励了创新核算。
(二)市场化改革,政府纵向干预转向横向服务
(1)市场化改革激励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放松管制和国企改革,特别是改革政府行政干预,优化资源配置。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转变政府纵向干预,强化政府在知识网络建设、疏通和新要素培育方面的横向服务功能。
(2)发挥市场化清洁功能,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
(3)保护创新,建立新的市场秩序,遵守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定义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