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愿景 新战略 新湖南:2017年湖南发展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补齐湖南省非公经济发展短板对策研究该报告获得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陈向群的批示。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梁志峰、唐宇文;课题组成员:彭蔓玲、刘琪、闫仲勇、戴丹、罗会逸。

近年来,湖南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13.91%, 2016年总量达到1.8万亿元,居中部六省第2位,成为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经济成分。但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相比,湖南省非公经济发展仍存在质量不高、主体不强、环境不优等短板,需要重点从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上下功夫。

一 短板短在哪

1.速度、规模、效益待提高

一是增速明显放缓。2016年,湖南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为8.7%,“十二五”期间增速从2011年的24.1%下降到9.2%, 5年回落近15个百分点,远大于同期GDP增速回落8.4个百分点的幅度。二是总量不大。2014年,湖南省非公经济增加值1.59万亿元,仅为中部六省中第一名河南的61.6%,分别为江苏、浙江的44.8%和60.9%; 2016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0%,刚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结构不优。2014年,湖南省非公经济中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足15%;非公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占比仅1.4%,而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四大传统产业占比高达56.7%。四是税收贡献偏低。2016年,虽然全省非公经济税金增长2.7%,但实缴地税增速下降明显,降幅达13.3%。2014年湖南省非公经济税收和非公经济税收占比在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31省份加深圳、厦门、青岛、宁波等5市)中分别居第20位和第30位,在中部六省中分别居倒数第二位和末位。

2.市场主体不强

一是数量不多。2015年,湖南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44.4万户和202.4万户,均居中部第4位。湖南省每175人中有1户私营企业,而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为每51、50、55人就有1户;湖南省每290人有一家民营企业,而浙江每43人就有一家。二是大型企业少。2015年湖南省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仅8家,而湖北和河南均为16家,浙江134家,江苏93家。三是体量轻。2014年湖南省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为9.34亿元,居中部第四位,分别为浙江、江苏的8.6%、10.9%。四是创新能力偏弱。2014年湖南省非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62.91%,但增加值仅占38.6%;非公企业中产生技术研发费用的户数仅占0.32%。

3.发展环境不优

一是政务服务水平待提高。相关政策干货少、可操作性不强。以人才激励政策为例,武汉出台“城市合伙人”系列政策,对于一线互联网企业的回乡创业人员,一次性给予5万~10万元的创业资金。政策落实难以完全到位,个别地方政府部门缺乏诚信。如湖南九园投资集团反映政府招商引资所承诺的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无法落实。政策宣传效果不理想。现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信息整合功能不强,多数企业反映不易知晓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一方面,多数非公企业资产规模小、偿债能力弱,缺少足够的抵押担保物,大型银行“惜贷”现象严重;即使成功借贷,利率“明降暗升”现象明显,加上中间服务费偏高,企业融资成本不降反升。另一方面,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截至2014年6月共有公司124家,实收资本93.47亿元,贷款余额101.32亿元,三项数据在中部省份中居于末位。三是市场准入门槛高。隐形壁垒仍然存在,非公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缺少公平待遇。如湖南天鉴工程反映,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早已向民间资本开放,但由于有关国企与职能部门的裙带关系,民企拿不到项目。

二 短板怎么补

补齐非公经济短板,关键要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1.优化非公经济政务环境

一是提高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对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逐项梳理细化,特别要加强支持非公经济转型升级、降低成本、引进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建立非公经济政策评估长效机制,对湖南省近年来出台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全面调研评估,并形成每年开展非公经济发展重大政策评估和督察的制度,切实将国家和湖南省对企业的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政府和社会诚信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特别要注重提高政府诚信,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三是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便企业注册登记。优化审批程序,完善“一站式”服务和“并联式”审批,强化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立网上政务服务云平台和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提高行政效率,让企业少跑腿。四是拓宽和完善企业了解政策的渠道。构建省、市、县三级互连互通、全覆盖、一站式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体系。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优惠政策和扶持项目,全面及时准确发布相关信息。加快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加大政策信息推介力度。

2.优化非公经济市场环境

一是切实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排查取消法律法规以外的各种审批。加快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允许非公企业进入通信、电力、能源、市政公用等特许经营领域。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完善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减少招投标过程由政企裙带关系所致的资源向国企倾斜的现象。以湖南作为首批PPP试点省份为契机,依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两房两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领域向非公企业开放一批政府投资项目。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规范涉企收费项目,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征收费用,禁止变相收费和隐形收费,从严查处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方式侵害中小企业权益的行为。三是支持非公企业开拓和适应市场。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主动适应市场。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工业机器人、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领域抢占市场先机。引导非公企业逐步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向现代农业、综合制造和服务业、住宅产业等湖南省有技术优势和基础的产业转型。鼓励非公企业主动承接境内外产业、资金、技术转移。组织省内产需对接,促进非公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积极推进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促进湘品出湘。

3.优化非公经济金融环境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继续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提供担保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探索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完善产权交易所功能,为中小企业产权融资提供坚实平台。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正向激励,增加有效金融供给,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帮助企业渡难关。二是完善融资支持体系。根据湖南省企业构成与企业需求,完善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特别要加快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小贷公司、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探索在长沙建立民间金融街。推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对积极运用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开展融资的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三是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担保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不同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银行调整战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比重。支持和引导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步推广众筹、P2P网贷等业务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四是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将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纳入担保抵押物,拓宽担保抵押物的范围,形成湖南试点。推动银行征信体系对融资担保机构的开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再担保公司,通过再担保公司稳定担保行业的发展。在全省有条件的市州积极推广常德和株洲“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综合全面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4.优化非公经济法治环境

一是着力完善非公经济相关法规体系。清查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支持、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不一致的规定,消除现行法律法规中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的“死角”。二是加大依法保护非公企业权益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对于法律政策界限不明,罪与非罪、罪与错不清的,应慎重妥善处理。改进办案方式方法,防止办案对非公有制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避免“办一个案件、垮一企业,失业一批、影响一片”的现象。三是提高法律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法律服务渠道,加强对非公企业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中小企业局、律师协会的平台作用,整合省内优质法律资源,组建法律顾问团队,切实解决非公企业在合同、知识产权、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问题。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把对非公企业的法律宣传和非公企业经济犯罪预防,以及非公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把省工商联纳入司法部门宣传工作体系,依托各级工商联组织对广大非公企业开展法制宣传,切实提高非公企业家的法律意识。

5.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一是提振发展信心。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政府与非公企业、商会组织沟通协商制度化平台和联系制度,每年举办一到两次“非公经济人士建言献策专题座谈会”,为非公经济人士议政建言搭建平台,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二是加快培养企业湘军。筛选100家左右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贡献潜力大的非公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在产业链延伸、自主创新、品牌建设、整合重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微小企业进规模”升级培训计划,引导非公企业借助“外脑”进行“二次创业”。建立外出人才信息数据库,结合产业规划和企业发展需求,及时准确对接引进,吸引人才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