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南海郡治番禺城

在新石器时代,广州是珠江溺谷湾内的一个小渔村。那时,古越人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渔猎生产。春秋战国时期,广州与长江中游的楚国已有往来。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军首次进军岭南,但被越人击败。之后,秦朝派任嚣、赵佗率兵再次挥师南下,经多年征战,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了岭南。随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南海郡治所设在番禺(今广州),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等县。任嚣被任命为南海郡郡尉,并节制三郡,这是广州行政区划正式建制的开始。广州地区从此被纳入秦朝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

任嚣以背山面海的番禺为郡治,选址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城的雏形。当时珠江的海水咸潮可涌至城下,任嚣依山傍水筑城,既利于防御洪涝灾害,又利于防御外敌入侵。据《汉书·地理志》载,“番禺”之称因当地有番山和禺山而得。番山的位置有三种说法:一说即今越秀山;一说为旧仓巷西侧的“高坡”(今中山四路北侧一带);一说在文德路孙中山文献馆和广州市第十三中学一带,山之东侧为古文溪所经,山之西与禺山相望。宋时此处建有“番山亭”。至明代,此处仍有文溪流经,水气充足,林木浓荫,易生云雾,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番山云气”,指的便是此处。禺山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中山四路北侧一带,宋代在此建有禺山书院;一说在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今广州百货大楼附近),与东边的番山对峙。两山之间的坳口(约今北京路青年文化宫一带)曾是唐代广州城的南门,唐末开拓城区,把禺山凿平了。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今天人们信步于仓边路、北京路、文德路和中山四路一带繁华的商业区时,已很难想象古时这里曾有山丘溪流,且林木葱郁。

秦二世二年(前208)任嚣病故,赵佗继任南海郡郡尉。他遵照任嚣的遗愿,派重兵堵住了南北交通关口,断绝了与秦朝的关系,撤换了仍听命于秦朝的官吏,随后向西出击,攻取了桂林郡和象郡,一统岭南。就在汉高祖刘邦率兵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的当年,即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疆土“东西万余里”,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南越国成为岭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割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