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智慧箴言:老人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吃点亏,吃点苦,傻点笨点也是福——老人论做人(3)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凡事不可以做绝

俗话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意思是,与人相处,凡事不可以做绝,要记得彼此留有余地。批评人要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表扬人要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继续努力进取的动力。

批评人要留有余地,保全他人自尊

1961年6月,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一次在河南洛阳参观,他好奇地走进一家剧院,剧院正在上演豫剧《穆桂英挂帅》。当他了解该剧的剧情后,连连摇头,说:“这个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于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员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论。开始时,中方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故事,人们很爱看。”蒙哥马利立即断言:“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也不是真正的女人。”

中方陪同人员不服气地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中国红军里就有很多女战士,现在的解放军里还有位女少将呢!”

蒙哥马利毫不退让:“我一向对红军、解放军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少将。如果真的是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声誉的。”

中方陪同人员反驳说:“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英国的政治体制,女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这会不会有损英国军队的声誉呢?”

蒙哥马利突然语塞,无话可说了。显然,他对这场争论的结局,感到有些难堪,心中的不悦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中方陪同人员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就不太恰当,被上级领导知道后,领导也批评了相关人员,并指出:“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驳他,弄得人家无话可说,难道你就胜利了?”

之所以要批评有关的陪同人员,就是因为那位同志当时疏忽了这一点,在争论(或解释)中将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强加于人。特别是在外交往来中,没有给对方留有余地,让对方下不了台,有损来宾的面子。

有些时候某些人说的话确实不对,而且让人觉得错得非常离谱,忍不住就会反驳他。可是在反驳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对方某些无知或者失误的地方就不尊重他,而一味想证明自己的正确和聪明。在反驳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给他人留面子。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

懂得说话的人如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会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会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了”,来个小题大做,以别人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其自尊心,惹其反感或报复,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别人在今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为了保住别人的面子,你要多替别人着想:

(1)如果对方冒犯你,能宽容的便无需反应过激,不能忍受的可指出其错误所在,只求使其知错,不要令人难堪。如果对方是好意的提示,应诚挚致谢,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巧言强词地辩解,甚至把别人的善意和诚意扭曲。

(2)如果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对别人的话大加反驳以证明自己的话是正确的,结果可能是赢了口风,输了更多。一个人在生活中若懂得留人以脸面,其人际关系自然会比较融洽。别人如果真是错误的,时间久了他自己也会发觉,到时候还会感激你当时给他留了颜面。而如果一味说对方是错误的,他不但不承认,还会对你心生厌烦感,这就给你的人际关系增添了障碍。

雪中送炭,“一线”人情永远难忘

三国时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关羽这个一直忠于情义、对刘备从不相负的果敢英雄,为何会在如此重要的战场上,放走日后有可能灭蜀、杀自己的曹操?提到这一点,要追溯到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在其攻陷下邳,迫降关羽后,鉴于关羽智勇双全,试图劝其归降于自己。于是,曹操拜其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对关羽的照顾无微不至。后来关羽斩杀颜良、文丑后离开了曹操,曹操手下的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正因为曹操先前对自己的“至仁至义”,所以一向视义气为生命的关羽在关键时刻放走曹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曹操和关羽之间的交情,现代人将其定上了“人情”这样的名词。从心理学上讲,曹操在其有权有势的时候,曾施恩于关羽,因此当其在华容道落难后,曾对关羽说:“素闻,关将军是有情有义之人,昔日我曾对你有恩,你怎可砍杀有恩之人?”关羽虽然犹豫不决,但最后还是念在“人情”的份上,放走了曹操。曹操虽然没有学过系统的心理学,可是对驾驭人物的心理却是游刃有余,而他之前对待关羽的态度更是具有大大的先见之明。

对身处困境的人,如果在你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能够给予对方适时、适当的帮助,那么这将具有雪中送炭的功效。于对方而言,你所留下的这“一线”人情也许会让其永生难忘。这样当你有求于对方时,对方便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在你的“雨天”里,为你撑起一把“伞”。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只是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兵乱使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仪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谷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见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人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某位先生如此说:“我有一位朋友,我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一定出现。例如,我有急事要用车或上班快迟到时需要用车,只要我打个电话,他一定到,可以说每求必应,事情一过去,我们又各忙各的。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我总是忘不了给他寄一张贺卡,发短信给他拜个年。”

老人智慧箴言: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够经常对别人表示出关心和爱护,那么别人对你也会有同样的举动。所以在生活中,无论你是否有求于对方,都应该对别人多一点关心,这样别人也会回报你更多的关心。如此一来,你做事情就会多一些助力,少一点麻烦。当世上没有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时,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还会远吗?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低调做人,平和做事

从历史的史实中可以看出,我们自古就是讲究中庸的,“中庸”这个词几乎涵盖了整个儒家文化。不过分地偏左,也不过分地偏右,尽可能保持平衡。这个理念如果用在为人处世上,那就是,得意的时候要低调,居安而思危;失意的时候要坚强,不能一蹶不振。

得意的时候要低调,居安而思危

失意的问题往往比较好解决。朋友、家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加油鼓气的话多少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是脆弱的,能听得进劝。而得意的问题往往很难解决。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朋友、家人因为你的得意,高兴还来不及呢,谁会在这个时候泼凉水呢?

明朝有个人叫沈万三,是当时的“全国首富”。他家有田产上万顷,而且在四路八乡的城镇开设有许多的店铺。对他的商业才能,余秋雨先生有过一句评价: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

沈万三太有钱了,就连当时的首都南京城,有一半都是他修筑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准备重修都城。可是由于连年的战乱,造成国库十分空虚,皇帝确实是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向几个大户借钱。财大气粗的沈万三是当仁不让,主动表示承担一半的钱粮开销。

商人出身的沈万三自然有他的道理,自己这次出了大钱,而且是帮皇上的忙,这个功劳还小吗?如果靠上皇帝这棵大树,名利双收指日可待。

沈万三的自我感觉好极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当今皇上都得靠我接济,这是何等荣耀啊!他与皇帝的工程同时开工,结果沈万三先于皇帝完工,朱元璋很不高兴。

修筑帝都三年之后,沈万三觉得“不过瘾”,又申请由自己“掏腰包”犒赏三军。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看到这种情况,朱元璋更难受了,他本来就出身贫苦,再加上他心胸狭窄,终于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从那时起,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税每亩九斗三升,相当于亩产的一半多。

沈万三认为,自己是修建首都的头号功臣,而且还给大明的军队花了那么多钱,皇帝怎么也得向我这个“土财主”表示一下谢意。可是他忘了那句话:功高盖主。大明朝是人家朱元璋的,姓朱不姓沈,朱皇帝哪里容得下你沈万三这样的普度众生的“活菩萨”?

朱元璋看到沈万三比他还富有,本来就很郁闷。后来沈万三又主动发钱犒赏三军,朱元璋不得不开始琢磨:花了那么多钱,会不会是想收买我的天下?就算你有再多的钱,我说句话就能给你安个“乱民”的罪名,把你的财富变成姓朱的。

朱元璋翻脸了,要不是马皇后求情,沈万三真要人头落地,最后他还是被发配云南,没收亿万家产。

曾经的荣华富贵一下子变成了过眼烟云,一贯养尊处优的沈万三,根本受不了云南的凄凉清苦。身体上的折磨还是次要的,心理上的痛苦才让他不能承受,自己为了大明朝出了那么多的财力,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太窝囊了。不出三年,沈万三就在愤懑抑郁中死去了。

得意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膨胀,自我放大,就像一把开了刃的尖刀,好像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没有什么问题他解决不了。殊不知,这把尖刀随时可能伤害他最亲近的人,也随时可能受到意外的打击。因为尖刀的锋利,所以它才脆弱,折断可能只是瞬间的事。

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明成祖年间,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朝见皇上,顺便带了一些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给朝廷中的官员。不料,京城的巡逻官把这些藤席截获,并将徐奇馈赠礼品的人员名单呈给了明成祖。

明成祖反复看了几遍名单,见其中唯独没有太博杨士奇的名字,觉得有必要问个究竟,于是立即召见了杨士奇。杨士奇解释说:“当初徐奇受命赴广东任布政使,离行前众官员都作诗为他送别,所以徐奇这次回京特用藤席回赠。那一次臣正好有病在身,没有赠诗给徐奇,不然的话,我这次也在馈赠之列。今天众官员的名字虽然都在礼单上,但他们不一定会接受徐奇的礼物。再说藤席乃岭南特产,徐奇馈赠藤席只是为了表达谢意,不会有别的目的。”

杨士奇这番话讲得自然得体,明成祖对他的疑惑打消了,也原谅了徐奇,命人把名单烧了,从此再也没有过问此事。

在封建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疑臣必死”。如果杨士奇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清廉,不仅不会得到赞赏,而且会加重明成祖对他的疑心。杨士奇故意将自己牵扯进来,说明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从而赢得了明成祖的信任。更妙的是,杨士奇此举不但挽救了自己,也免除了徐奇的祸事。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学上进,喜好结交有学问的名儒,长大后被封为“北海敬王”,忠孝仁慈,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岁末,刘睦派一名官员去都城洛阳朝贺。临行前,他问这位官员:“如果皇上问起我现在的情况,你想怎样回答呢?”

官员不假思索地说:“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员虽然愚鲁,但此区区小事定能向皇上禀报清楚。”

刘睦听后,连连摇头:“你若这样说,就把我给害了!”

见官员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刘睦又接着说:“你见到皇上之后,就说我自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用心。”

刘睦善于守拙,不想让皇上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人。

因为在当时,凡有志向的皇室成员,容易受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刘睦故作糊涂人,实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计。

隋唐著名才子薛道衡,13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大业五年,被召进京,当时已是自负才气的隋炀帝杨广在位。薛道衡为了显示自己的文章水平,呈上了《高祖颂》,炀帝看了就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