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信息:请君入瓮的欺骗
老虎怕毛驴,假信息迷惑真敌人
话说一头毛驴刚到贵州的时候,老虎见它是个庞然大物,不知道有多大的本领,感到很神奇——给定这个信息,老虎就躲在树林里偷偷地瞧毛驴,这就是一种最优选择。
过了一阵子,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想获得有关这个庞然大物的真实本领的信息。有一天,毛驴突然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也是最优选择,因为毛驴的叫声是老虎预料之外的。又过了一些天,老虎又来观望,发现毛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对毛驴的叫声也习以为常了,但老虎仍然不敢下手——因为它对毛驴的真实本领还没有完全了解。
再后来,老虎跟毛驴挨得更近,对毛驴又挤又碰,故意冒犯它。毛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蹄子去踢老虎。这一踢向老虎传递的信息是——毛驴不过就这点本事而已。所以,老虎反倒高兴了。到这时,老虎对毛驴已经有了完全的了解,毫不费力地扑上去把它吃掉了。
在故事中,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它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本领,再把它吃掉,老虎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给定它的信息下最优的选择。
老虎没有见过驴子,因而不知道自己比驴子强还是弱。老虎的战略是:如果自己弱,那就只能躲;如果自己强,那就吃驴子。鉴于自己并不了解驴子,老虎的做法是不断试探,通过试探,修改自己对驴子的看法。如果驴子表现温驯无能,老虎就认为驴子是美食的概率比较大,起初驴子没有反应,老虎猜测驴子不像强敌,所以胆子越来越大。后来驴子大叫,老虎以为驴子要吃它,吓得逃走,但后来想想,又觉得不一定,于是继续试探,直到驴子踢老虎,老虎才觉得驴子“仅此技耳”,于是采取自己强时的最优行动——吃驴子。
孙膑少年时便下定决心学习兵法,准备作出一番大事业。长大后,他四处游学,到深山里拜精通兵法和纵横捭阖之术的隐士鬼谷子先生为师,勤奋学习兵法阵式。鬼谷子把《孙子兵法》教给孙膑,不到三天孙膑便能背诵如流,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观点。鬼谷子为他罕见的军事才能而兴奋,说:“这一下,大军事家孙武后继有人了!”
庞涓是孙膑的同学,很忌妒孙膑的才能,但表面上却装作和孙膑很要好,相约以后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官,他派人邀孙膑下山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到来之后,他先是虚情假意地热烈欢迎,而后委之以客卿的官职,孙膑自然对不忘旧日同窗之情的庞涓感激万分。此时的庞涓其实是想害孙膑,他给孙膑传达的信息是假的。
半年之后,庞涓使用阴谋手段,捏造罪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对他施以膑刑,脸上也刺上字,目的在于从精神上销蚀孙膑。庞涓终于开始行动了,采用的策略就是陷害孙膑。在这场动态博弈中,庞涓是先行动的一方。
开始,孙膑并不知道庞涓害他,知道以后,下定决心要报仇雪恨。他逃过庞涓手下的监视,暗地里潜心研究兵书战策,准备有朝一日逃离虎口。为了蒙骗监视他的人,他甚至装疯卖傻,以粪便为食,与牲畜做伴。以后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暗地里把孙膑带回齐国,孙膑得以在齐国大显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消灭赵国。孙膑准备帮助赵国,孙膑与田忌商量,提出“围魏救赵”的作战方针,用兵假装攻击魏国,庞涓不知道孙膑的真实意图,率兵回魏,正好中了孙膑下怀,解了赵国之围。
孙膑的确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深谙动态博弈秘诀的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朋友”的诬陷,他仍能隐忍不发,潜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不断制造假信息以迷惑敌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正确的策略。这不但需要一份惊人的耐力,同时也需要有一种卓越的审视力和观察力,才能在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中取得胜利。
在北京秀水街一个摊位前,一个女孩子问摊主:“这个包多少钱?”
摊主回答:“480。”女孩子头也不回地就往前走。
摊主急了,随口一喊:“我可以便宜一些,360怎么样?”
她回头一笑,继续往前走。摊主又喊:“这位美女,那你给个价吧!”
女孩子不慌不忙地回到摊位,伸了两个手指头:“80。你不卖我就走。”
然后,摊主就例行地抱怨了一下这个价格太低啊、亏本啊等为难之情。当然,女孩子最后没花多少力气,就以80块的价格把这个包拿走了。
其实这个女孩子和摊主的故事也是不完全信息下的一个博弈,作为摊主,并不知道女孩子的购买底线只能一次次去试探;而作为买家,也不知道摊主的价格底线,只能用不理睬去试探。
一家小旅馆里,一位住店的男青年走入厕所。突然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郎闪电似的挤身跟着进了厕所,并迅速地把厕所门关上,对青年说道:“把你的钱和手表给我,不然我就喊你非礼。”
厕所里没有第三者,真相难以说清,不给钱女郎就喊非礼,弄不好会使自己声名狼藉。男青年遇此困境,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急中生智,用手指指自己张大的嘴巴,又指指自己的耳朵,然后“呜呜啊啊”地叫起来。
女郎见事情不顺利,便想转身溜走。此时男青年掏出钢笔递给她,并将自己的手掌伸出来,示意女郎把刚才的话写在他的手掌上。
青年这一动作如此逼真,女郎以为真的遇到了哑巴,失去了警惕。她还想继续敲诈,便拿起笔在男青年的手上写道:“把钱和手表给我,不然就喊你非礼!”
这个青年取得了女郎的罪证,便一把抓住她,大喊一声:“抓抢劫犯!”
女郎是个资深劫犯,没想到今天被人抓了。在这场博弈中,先是女郎威胁青年,接着是青年急中生智装哑巴,这一先一后的行为就是动态博弈了。青年根据女郎的威胁策略做出装哑巴的行动,但这时动态博弈并未结束,接着女郎根据小伙子的行动,判断出小伙子是哑巴,然后做出在小伙子手上写字的举动,最后小伙子又做出行动:喊抓抢劫犯。至此,整个博弈过程结束。
在动态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要根据对方的行为做出下一步行动。就如下棋,你走一步,对方走一步,行动策略上有一个先后顺序,谁先动第一步,紧后谁动第二步,这就给了被动方反被动为主动的余地。故事中的青年在明白姑娘的目的后,急中生智想出了“装聋作哑”的方法,将对方一步步引入自己的圈套中。
历史上著名的“请君入瓮”的故事也是动态博弈的经典实例。来俊臣问周兴说:“囚犯多不肯招认,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太容易了!抬个大瓮来,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进到里面,还有什么能不招认!”于是来俊臣立即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对他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让我审查你,请老兄自己进到瓮里吧!”周兴大惊失色,只得叩头认罪。
未卜先知,算命先生的策略欺骗
有一个算命的道士,据说他占卜吉凶、推演因果很有一套。有一次,有三个书生进京赶考,听说那道士算命非常灵验,便一同前去道士那里算命,虔诚地向道士说:“我们三个此番进京赶考,劳烦道长算一算谁能考中?”
那道士眼都没睁,嘴里煞有介事地叨念了一会儿,向他们伸出一根手指,但一言不发。三个书生疑惑不解,有个着急地问道:“我们三人谁能考中?”那道士还是一言不发,依旧伸出一根手指,算是回答。三个考生见道士迟迟不肯开口,以为是天机不可泄露,只好心怀疑惑地走了。
三个考生走后,道士旁边的小道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个得中?”
道士胸有成竹地说:“中几个都说到了。一根手指可以表示他们中的一个人中,可以表示只有一个不中,还可以表示三个人一齐中,当然也可以表示一个人都不中。”
小道童这才恍然大悟。
正是因为道士知道自己的一个手势便能将可能的四种结局都概括了,事实上这种两头堵的策略是很多“未卜先知”者惯用的手法,这就涉及博弈论中的策略欺骗。
在现实博弈活动中,参与者往往对自己和对方的优势、劣势都了如指掌,而且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利用,把对方的弱点作为突破对方防线的重点。正因如此,也就提供了策略欺骗的基础。
因此在现实博弈中,参与者都会想方设法地去猜测对手的策略,以图打破平衡。基本策略是:先随机出招,维持一个平衡的局面,同时尽量从对方的行动中寻找规律,当捕捉到这种规律时就利用它。但是如果博弈双方都采用这种保守策略,博弈将永远维持在平衡状态,必须有一方先出击,从而诱使对方也走出堡垒,这时才开始一场真正的斗智。
一个善用策略的人,既要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对手对自己习惯及固有特点的了解,出其不意,把对手诱入局中。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合理利用其中的策略。
明朝正德年间,福州府城内有位秀才郑堂开了家字画店,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一位叫龚智远的人拿来一幅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押当,郑堂当场付银八千两,龚智远答应到期愿还一万五千两。一晃就到了取当的最后期限,却不见龚智远来赎画,郑堂感觉有些不大对劲,取出画一看,竟是幅赝品。郑堂被骗走八千两银子的消息,一夜之间不胫而走轰动全城。
两天之后,受骗的郑堂做出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在家中摆了几十桌酒席大宴宾客,遍请全城的士子名流和字画行家赴会。酒至半酣,郑堂从内室取出那幅假画挂在大堂中央,说道:“今天请大家来,一是向大家表明,我郑堂立志字画行业,绝不会因此打退堂鼓;二是让各位同行们见识假画,引以为戒。”待到客人们一一看过之后,郑堂把假画投入火炉,8000两银子就这样付之一炬。郑堂的烧画之举再次轰动全城。
第二天一大早,那个本已销声匿迹了的龚智远早早来到郑堂的字画店里,推说是有要事耽误了还银子的时间。郑堂说:“无妨,只耽误了三天,但是需加三分利息。”铁算盘一打,本息共计是15240两银子。龚智远昨夜已得知自己的那幅画已经被烧了,所以有恃无恐地要求以银兑画。郑堂验过银子之后,从内堂取出一幅画,龚智远冷笑着打开一看,不由得头晕目眩两腿发软,当下就瘫倒在地。
原来,郑堂依照赝品造了另一幅假画,而烧掉的是自己仿造的假画。
郑堂的欺骗策略之所以能奏效,在于郑堂将计就计,运用自己的策略,请骗子龚智远入瓮,聪明的龚智远反倒成了傻子。这里的关键在于为了赢对方而自愿增加自己的行动步骤,甚至付出微小的代价以诱敌深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十分庞杂,真信息、假信息叠加在一起,即使是理性经济人也无从分辨。在博弈过程中,博弈的参与者所发出的信息往往并不真实。比如你要买一件价格比较贵的羽绒服时,就需要鉴别羽绒的真假。当你正在犹豫要不要买时,老板有可能将他进货的发票在你面前虚晃一下,以表示这是正品,并且表示这样的价格他已经是在亏本出售。实际上这只是虚晃一招,他压根不会让你看到发票的真实信息。所以,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假象”迷惑了。
博弈论中的策略欺骗对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利用,运用全部策略智慧,尽可能获取事情的真相,从而让自己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需要明确的是,策略欺骗并不是让我们学会骗,而是要利用博弈论的知识,在市场行为中、在人际交往中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信息环境下的优劣转换
有一次,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当时齐国的军师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庞涓行军三日,看到齐国军队中的灶越来越少,就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又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规定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孙膑使用的信息战,就是利用魏国人日常观念中“齐国军队胆小怯懦”做文章,一边减少军营中的灶,一边增加军队数量,让己方的军事实力超过对方,然后进行伏击。而魏国的将军庞涓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常识,认为齐国军队真的军心涣散逃亡过半了。一方面是孙膑准确掌握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另一方面是庞涓茫然无知,最终的结果也正是齐国军队把魏国军队杀得片甲不留。
不可能有永远封闭的信息环境,因此,只有在对手不敏感的地方做好伪装工作,才能占据信息战中的制高点。
在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做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劲敌。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已经酝酿成熟。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筵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并且故意在桌上留了一封信。蒋干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所写,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深信不疑。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
等曹操冷静下来的时候,才发现中了周瑜的计。
从周瑜所施的这个计谋来看,不仅可以看出周瑜聪明,还有周瑜的设局之策,如果他不采取这个策略,那么蒋干就会处于主动的地位,即使是不被蒋干说服,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然而,他采用了反间计,不仅没有给蒋干做说客的机会,而且还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个劲敌,可谓是一举两得。曹操派蒋干来刺探军情,是想充分了解敌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将计就计无疑是最佳策略。因为表面上虽然曹操掌握了对方的信息,而实际上正中了周瑜的将计就计,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信息。
在信息是公共的情况下,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情况和虚实,就需要利用公共信息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来取得竞争的胜利。所谓兵不厌诈,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善用计谋者才能笑到最后。
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完全信息假设,即假设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对商品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实际生活中却常常不是这么回事。
春秋时伍子胥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俱是楚国忠臣。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人为乱”,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和伍尚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逃亡中,伍子胥在边境上被守关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对他说:“你是逃犯,必须将你抓去面见楚王!”伍子胥说:“楚王确实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吗?是因为有人跟楚王说,我有一颗宝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宝珠,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楚王不相信,以为我在欺骗他。我没有办法了,只好逃跑。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楚王,那我将在楚王面前说是你夺去了我的宝珠,并吞到肚子里去了。楚王为了得到宝珠,就一定会先把你杀掉,并且还会剖开你的肚子,把你的肠子一寸一寸地剪断来寻找宝珠。这样我活不成,而你会死得更惨。”斥候信以为真,非常恐惧,赶紧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终于逃出了楚国。
在伍子胥被斥候抓住以后,人们禁不住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当时所处的几乎是一种绝境了。但是伍子胥毕竟不是平庸之辈,他采取了一个绝妙的策略,让自己绝处逢生。
其实,伍子胥是利用了他和斥候的信息不对称:他知道楚王抓他的真正原因,但是斥候不知道。他利用这一点设了一个局,在他设的局中,斥候只能帮助他。对于伍子胥的话,斥候为了小心起见,一定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伍子胥大为有利,并最终帮助他摆脱了困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伍子胥三言两语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劣势处境,并且把个人的困境与对手的困境捆绑在了一起,迫使其作出帮助自己解围的选择。
在处于劣势时转换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是很有启示的。创造一种困境,使对方与你一样陷入这个困境,那么即使在这种困境出现之前,他拥有拿走你所有一切的优势,此时他也只能被迫与你合作。
以假乱真,控制朝廷
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就为一些善于玩弄阴谋诡计的人利用假信息迷惑对方,取得自己在博弈中的有利地位提供了机会。比如:商家经常以次充好,战场上以弱示强,政治上以假乱真,官场上欺上瞒下。贾似道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官运亨通的。
宋理宗过世后,度宗即位。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25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大奸臣贾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贾似道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人上书弹劾贾似道。贾似道看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
于是,贾似道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元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来袭,看样子势不可当,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元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慨赴任,领兵出征了。这时,贾似道却隐居林下,优哉游哉地过着他的隐士生活。
第二步,自己再出面解决问题。
前线警报传来,数十万蒙古铁骑急攻,都城临安急需筑垒防御,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他不得不想起朝廷中唯一的一位曾抗击元军取得“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以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职权,尊为太师,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懒洋洋地出来“为国视事”。
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作出慷慨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钺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惶愧无地自容。天子的节钺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都来看热闹。贾似道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钺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了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额手称庆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还是实报。
第三步,借机好好敲打一下对手。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做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为什么理宗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危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
度宗被瞒,不知不觉地坠入了贾似道的奸计之中。从此,度宗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
贾氏从头到尾的信息都是假的,他利用朝廷与战场信息不对称的环境,制造假信息,迷惑对方,达到了自己控制朝廷的目的。
明代自从永乐皇帝以后,宦官就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在明武宗时,有位太监叫刘瑾,是历史上有名的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史料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刚刚得势,便向天下三司官员索贿,一个人一千两银子,多的要到五千两,不给的要贬斥,给得多了则升迁,这无异于按职位论价,掌握了官职的专卖权。所谓“天下三司”,指的是当时全国十三个省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分管各省的兵马、钱粮和刑名,号称封疆大吏。这批人的总数,以每个职位至少两人计算,大约有七八十人,搜刮一次便有十万雪花银的进项。正德三年(1508年),天下诸司赴京朝觐,刘瑾下令每个布政司送银两万两,交了钱才放人回去。这等于将职位第二次出售,交钱就保官,不交钱就革职。这一次专卖权的垄断,使得官员不得不向京师巨富借钱买官。
刘瑾权势最大的时候,不仅控制了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务组织,并且发明了许多刑罚工具,用一百五十斤重的枷套在脖子上,就是他们的发明之一。戴了这种枷,“不数日辄死”。给事中安奎、御史张永出京查盘钱粮,返京后刘瑾索贿,嫌那二人给得少,就说他们参劾官员失当,用一百五十斤重的枷,将他们枷于公生门。当时正是夏季,大雨昼夜不停,他们就在雨中淋着。
面对刘瑾的嚣张气焰和咄咄逼人的攻势,朝臣们纷纷采取了自卫策略,这无疑是一场宦官和朝臣的博弈。
正德元年,文官以刘瑾等太监引诱皇帝“游宴”为导火线,纷纷上疏论谏,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带头,给事中和御史呼应,形成了外廷文官对内廷宦官的攻击之势。年幼的皇帝烦透了文官讲的大道理,却被武官监侯杨源拿星相变化说事的一篇上疏说害怕了。见小皇帝有点怕,朝臣便发起一轮更凶猛的攻势,要求皇帝诛杀刘瑾。小皇帝心虚了,有让步的意思,就叫来宦官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王岳等人,让他们和阁臣们商量,把刘瑾等人发到南京闲住。王岳等人代表小皇帝往返三次,与大臣们讨价还价,皇帝希望缓和处理,大臣非要杀人不可。大臣中有人劝刘健也让一步,以免过激生变,但刘健寸步不让。
据说太监王岳比较正直,又有些嫉妒刘瑾。刘瑾是皇帝的亲信,而他这位地位更高的太监却常常被冷落在一边。在传话的过程中,王岳就加上了自己的评论,对小皇帝说,阁臣们的意见对。于是刘健胆气更壮,与众大臣约定次日早朝“伏阕面争”,诛杀刘瑾,王岳为内应。
在这场博弈中,博弈一方的朝臣要求处死刘瑾为首的一帮太监,这无异于把对手逼上了绝路,双方不可能达成均衡。但在这场博弈中,朝臣和宫中不满刘瑾的太监结成同盟,似乎占据了主动权,但有一个人物,就是皇帝,他是这次博弈的裁判员,他站在哪一边,博弈就会出现一边倒的结局。
当天晚上,吏部尚书焦芳派人向刘瑾报告。刘瑾大惧,连夜和他那几个太监们伏在小皇帝周围磕头痛哭。刘瑾说:“王岳想害奴等。他勾结阁臣,目的是管制皇上的进出行动,我们不让他管制皇上,他就要除掉我们这些障碍。再说了,玩鹰玩狗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点损失也不过万分之几。如果司礼监太监用对了人,那些文官岂敢这么闹?”小皇帝以为这些人内外勾结是要管住他,不让他玩,顿时大怒,立命刘瑾出掌司礼监,另外两个趴在地上哭的太监出掌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务组织,并逮捕王岳等三位帮助文官的太监,连夜发配南京充军。
皇帝态度的转变,对朝臣就大大不利了。几个为首的文官被打了一顿板子,撤职贬谪;然后又杖死杨源——那位拿星相说事,险些要了刘瑾性命的天文官,直到打得朝廷上下鸦雀无声。刘瑾大获全胜。
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信息。当时局对自己不利时,能够利用自己所处的地位,制造新的信息或者改变对信息的解释,让自己永远在信息占有方面处于不败之地,是那些身居要职者的不二法门。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实际上就表明了博弈的一个原理: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可能获得更多的优势。
尽管刘瑾只是个太监,但他离皇上很近,在封建皇权专制的情况下,他掌握着一切信息,盲目地反对,只会让自己身陷囹圄。
警惕虚假信息的炒作
有一位老财主,常常做发财的美梦。
一天,他听说自己村子中的一个大户人家要把自家的30亩地卖掉。这块地,老财主惦记很久了,很早以前他就听说这块地多么多么肥沃,种出的庄稼多么多么茂盛,更重要的是这家人祖上还在地里埋了一坛金子。老财主想,这回这家人举家搬迁,这块宝地必然要被卖掉,我可要趁机将它低价买过来。
但那大户人家说,那30亩地是宝地,要不是迫于无奈,才不会卖掉,所以,这块地的售价一定要高,以弥补自己的损失。他这么一说,老财主犹豫了。
大户人家卖宝地的事情,很快在外面传开了,那地炒得越来越值钱,价格也跟着翻番地往上涨。老财主想:算了,我就狠狠心,把它买了!若真是块宝地,可不能便宜了别人,一定要抢在别人前面把地买下来!
于是,老财主把全部的财产都拿了出来,买下了这块宝地。
谁知,这地原来是块盐碱地,别说种庄稼,种野草都长不出来。老财主这时才恍然大悟,可他辛辛苦苦赚的钱早就被骗走了。最后,他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将此地又转卖出去,从此,老财主就靠着微薄的收入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生活博弈中,人们都非常痛恨虚假信息。不仅仅是老财主会因虚假信息上当,我们也容易受虚假信息的欺骗。
除了贪财的财主、相信天上掉馅饼的想入非非者,还有莎士比亚剧中的威尼斯商人……实际上,只要有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就一定会有虚假的信息。
在博弈中,信息虚假性的表现是信息无中生有,或者夸大信息,造成信息的明显失真。确切地说,信息的虚假性是一种欺骗行为。
虚假信息普遍存在,在商场上的表现更是明显。所谓“兵不厌诈”,很多商家都对其竞争对手、客户等输送大量的虚假信息。例如有的商家为能销售低质产品,大力进行虚假宣传;还有商家为了挤兑对手,大肆向外界散布谣言……这些行为都是“明知故犯”。
问题是,社会上的大众并不知道这些消息的虚假性,往往信以为真,深受其害。一方面,商家利用虚假信息牟利。另一方面,其他不知情的人同时也因商家的骗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事实上,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信息的传递是需要成本的。但当人们接收到虚假的信息时,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即信息失真的成本。只是,这些成本通常是一种隐性的成本,同时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如何降低信息虚假性带来的损害?这是让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经过上面的分析,信息的虚假性很难避免,为了提高信息利用的质量,人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采用各种方式筛选信息。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被任何表面的利益所诱惑,将是所有排除虚假信息规则中的首要原则。
先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某知名网站的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说,在互联网引领时代的今天,若想经营好网站就要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网上,同用户交流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信息披露的方法。
第一,你有很多个好消息,要分开告诉客户。
例如,该网站将提供某些特殊功能,应当提前预热,先分别推出试用模式,逐渐将大家的吸引力都聚集起来,再一个一个进行正式使用,从而增加客户对网站的关注度。
第二,你有很多的坏消息,要一起告诉客户。
例如,当网站出现资金少、带宽小、访问慢等问题时,应当借助时机,一次性将问题摆出来。这样,除了能获得客户的体谅外,还能保证客户流失量最小。
第三,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要一起告诉客户。
例如,网站启动了某个众人期盼已久的程序,但是由于是新技术,仍有些许不完善。将这些一同告诉客户,就可以换来大家的接受,甚至还会得到支持与帮助。
第四,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要分开告诉客户。
例如,坏消息是网站经受了黑客攻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访问,而好消息是客户的隐私秘密有望得到恢复。这时,就可以先把坏消息发布出来,再过几天发布好消息,这样客户更能体谅你的辛苦,更增加对网站的依赖。
知名网站的CEO认为,信息的披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站经营的业绩。作为一个商人,懂得如何披露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客户或消费者面前,如何选择信息输出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处于信息劣势的客户或消费者出于“知己知彼”的需要,自然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但不同的说法,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这其中又有什么名堂呢?
在此,就要提到西方博弈家萨勒提出的四个博弈规则了。其实,萨勒说的就是上面那四种情况,且从博弈的角度看,这些规则是极其有意义的。
首先,当你拥有众多好消息时,要分开将它们发布。因为,根据西方行为博弈大师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把好消息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逐个发布出去,人们将多次经历感受到高兴的过程,带来的效用将远远大于将消息一同说出来所带来的总的效用。
即当某人在同一天听到很多的好消息时,其所带来的效用就会逐渐减少,就像吃包子一样,刚开始吃第一个觉得特别美味,然后吃第二个、第三个……等吃到第六个的时候,就有些痛苦了。再来第七个,人已经非常饱了,即使硬吃下去也没什么效用了。好消息也一样,若同一时间被“集体轰炸”,也就感觉不到消息有多么好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几个坏消息,要把它们一并发布出去。人们承受损失的痛苦也会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当你将两次不幸一同说出的时候,听者的痛苦就会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
等到第三种情况,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一起时,由于两者带来的感受刚刚相反,但当一同告诉别人时,好消息带来的幸福效用能冲散坏消息带来的痛苦,负面作用将减少很多。
第四种情况,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出现时,就应当分别将两者公布。因为,这样好消息带来的效用就不会被坏消息的痛苦所淹没。按照前景理论,人们在损失和获得同样多的钱财时,前者更让人感受深刻,何况此处是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这样,获得消息的人仍能够感受到些许的幸福和满足。
某公司因运营不好,年终发奖金时,数额由500元降到300元,且裁掉80人。
该公司经理在开公司会议时,对没有被裁掉的人说:“公司本来还想继续裁员,但经过我多次考虑,认为你们都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所以没有再裁员。并且,每个人还能发到300元的年终奖,以激励大家共同奋斗!”
员工们听了对老板非常感激,都表示以后要更加勤奋工作。
利用上面的解说,相信读者已经清楚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发布好消息和坏消息。利用博弈原理逐一分析,道理已经很明晰。这一过程,也让众人清楚了信息披露的不同方法带来的不同效用,因此人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如果加以运用,一定能获益匪浅。
广告:看上去很美
知名作家李福亮有一篇文章叫《小心鹿》,在开头说道:“鹿实在是美丽得让人心动。我一直感到,形容女孩子可爱最有表现力的一句话就是‘她的眼睛像一只受惊的小鹿’。那年在小兴安岭参观鹿苑,一行作家全都被悠闲漫步在青青草坡上的梅花鹿群迷住了。大鹿仪态万千,气质高贵,小鹿精致乖巧,温驯整洁。”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对鹿的喜爱之情。
然而随着李福亮阅历的增长,他发现事实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鹿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动物。如劳伦兹的《所罗门王的指环》里所说的:“这是我所知道的一种最恶毒的动物。同时它还有一对使用起来绝不留情的凶器——角。大自然所以没有赋予它约束自己的能力,是因为在自然的环境里,就是最弱的雌鹿也可以逃开最强的公鹿的攻击。只有在极大的园场里,我们才能将公鹿、雌鹿放在一起,不然,公鹿迟早会将它的同伴母鹿、小鹿一起赶到角落里抵死。”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让经济人得到真正理性的认识,鹿的外表和内在,都是信息不充分的示例。所以,我们今后在消费的时候,在面对那些煽情的厂家宣传的时候,就要特别留意。
现在厂家的宣传主要以广告形式,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一词,据考证是一外来语。它源于拉丁文advertere,其意为注意、诱导。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17世纪末,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这时,“广告”一词便流行并被开始使用。此时的“广告”,已不单指一则广告,而指一系列的广告活动。
广告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打开电视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翻开报纸,迎面而来的是平面广告;走在大街上,充斥视野的是各种立体广告……广告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它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威力,主要是它能把消息、资料传递给可能购买的顾客,激起人们购买的欲望。
但是,广告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坏的影响,成为市场毒药,有些企业以欺骗方式进行不真实的广告宣传。
由于虚假广告传递的是虚假的信息,会误导消费者和使用者,一旦消费者相信了广告所传递的虚假信息,就会给消费者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严重的会给他们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害。在我们决定是否选购某种商品时,要仔细甄别商家宣传信息的可信度,切不可盲目听信商家的一面之辞。“雾里看花”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双慧眼,更需要理性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