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奇秀:庐山(文化之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人文景观

自古名山名水之处,多有古寺、道观位居其中。庐山秀美的自然景观,名闻天下,自然也吸引了僧人及其他文化名人,来此或建寺,发扬宗教文化;或搭建茅庐,在此讲学、隐居。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在庐山发生,给庐山留下了多处遗址,这些形成了庐山之上的一处处人文名胜。

庐山的人文名胜有许多,名闻于世的有东林寺、庐山会议旧址、白鹿洞书院、植物园等。这些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迹,与庐山的自然名胜一起,成为了庐山傲然于群山的资本。

(一)东林寺

东林寺座落于庐山西麓,是佛教净士宗的发源地。此寺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于东晋太元九年创建,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东林寺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

唐代,东林寺极盛一时,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据说,日本的“东林教”即渊源于此。在历史上,东林寺对于中尼、中印、中日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曾作出了贡献。

东林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物优美。群山环抱,溪水回流的东林寺,寺南翠屏千仞,寺前一泓清流虎溪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这就是我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的“虎溪三笑”故事发生的地方虎溪桥。

据传,慧远和尚来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俗”,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

一天,慧远送陶渊明与陆修静,三人携手边走边谈,越谈越开心,不觉过了石桥,谁知没走几步,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惜别分手。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文苑佳话“虎溪三笑”。

过了虎溪桥,北行约百余米为东林寺的第一道山门,门墙书有“秀辑庐峰”四个篆体大字,山门上竖挂着“晋建东林寺”石刻。

跨进第一道山门有一条南北伸展的石砌甬道,甬道东侧屹立着一棵苍劲挺拔,形如圆盖的罗汉松,其旁立着刻有“护法殿”,正中盘坐的大肚弥勒佛。

由此再往里走,可见一排正殿。其中究其精巧壮观者首推“神运宝殿”,它殿堂高大,精雕细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殿内有一口神话传说中出木建寺的“出木池”。据传,神运宝殿就是用出木池中涌出的良木建造而成的。

神运殿西侧是接待室,东面是三知堂。与三笑堂毗连的为“十八高贤”影堂,是慧远与共修净土的18位佛教徒结白莲社诵经的地方,故亦称“念佛堂”。

堂内西壁嵌有刘程之、雷次示、高僧慧远、梵僧佛驮跋陀罗等“十八高贤”石刻像。雕塑精细,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十八高贤影堂和神运殿后有两口水泉。一口叫聪明泉,是慧远与其好友殷仲堪经常一起研究《易经》,盘教谈天的地方。

另一口是在文殊阁下墙根处的古龙泉,相传为慧远和尚举杖扣地而成的水泉,后因其弟子慧安为计时立芙蓉12叶于泉水中,据波转定12个时辰,故亦称莲花漏。

东林寺西的山丘上,还有东方佛教“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墓塔荔枝塔。

(二)会议旧址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庐山牯岭东谷的掷笔峰麓。这里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

庐山会议旧址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为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

庐山会议旧址为石木结构,面积为2500平方米。建筑宏伟,格调高雅,单檐铁瓦,房顶四周造就女儿墙,前覆蓝色玻璃瓦,下装高大金刚窗,显得沈寂、明净。

1959年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毛泽东亲自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

后来,这里被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人们了解那段历史。

右侧不远处的“庐山大厦”为外观四层、内有六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原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蒋介石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字。

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即为1935年落成的庐山图书馆。

(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南唐时期,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时,便在这里筑台榭,植花木。

南唐升元四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人,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开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从此,白鹿洞书院开始扬名国内。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经过各界的共同努力,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保留下来的白鹿书院建筑群,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四)博物馆

庐山博物馆坐落于庐山芦林湖畔,群峦围抱,依山傍水,幽绮胜绝。园内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珍稀树木点缀,簇拥挺立,枝叶蔽日,绿荫掩映,花卉似锦,草坪如茵,更有喷薄鹿泉,溅洒水花,显得清静雅然。

博物馆址原系毛泽东的旧居。在1960年兴建,单层花园式的平房,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为一具有民族特色,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

庐山博物馆成立于1972年,1985年迁入此处。馆内设毛泽东图片文物展,名人题词陈列,也有部分古代名人、文物和庐山别墅照展。并且陈列古代陶器、玉器、青铜器、水晶珠宝、工艺珍品和其它玩具;历代瓷器中有汉青瓷、唐三彩、宋影青、明青花瓷、清逗彩瓷、民国艺瓷等品。还有古端砚和金石篆刻;名人书画有王羲之和唐伯虎等作。更有堪称“庐阜镇山之宝”的五百罗汉图,幸存的部分全在这里,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五)牯岭

庐山牯岭位于庐山的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46.6公里,是一座桃源仙境般的山城。

据说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的长冲,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使这里得到了逐步开发。同时,李德立等人根据这里气候清凉的特点,按英文Cooling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牯岭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茏,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各国别墅依山就势而筑,高低错落,潇洒雅致,点缀在万绿丛中,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为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

解放后,牯岭东西谷均辟为疗、休养,旅游接待区。疗养院、休养所、宾馆、饭店星罗棋布,接待来山游客。这里最繁华的地方是牯岭街,这是一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厅、书店、酒楼、车站、咖啡厅、舞厅、商场等服务设施均掩映在绿荫丛中,形成天街云市般的山镇。

这里不仅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和疗、休养的服务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区的交通枢纽。

位于牯岭街中心的街心公园,辟建于1954年,后于1987年重修。公园南背牯牛岭,北临剪刀峡,傍岭临谷垒坝筑土而成,面积为5000平方米。2000年又扩建5000平方米。

公园呈三角形,园内曲径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娇花,芳草萋萋。园中央筑有一个半月形大花坛,坛上安放着一头卧即待起的石牛。

石牛由数块巨石镶嵌而成,高约两米,长四米。造型生动,融合雕凿、圆雕、浮雕等技法,具有抽象的神韵,使一头强劲有力的牯牛借石质而生。基座上镌有现代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牯岭”两字。

这头石牛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是牯岭的象征。每年盛夏时节,避暑消夏的游人云集这里,清晨看日出,午间戏碧水,傍晚观夕阳。待明月高悬时,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欣赏那松涛、清泉汇成的美妙交响乐,真是无比惬意。

(六)观音桥

庐山观音桥座落在庐山南麓的国家森林公园之中,东面有庐山第一奇峰五老峰,西面有庐山主峰汉阳峰,北面有神奇的太乙峰,南面有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其所在的观音桥景区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我国自然风景区于一体。

号称“江南第一古桥”的千年国宝观音桥,桥长19.4米,宽4.8米,修建于1014年。它以雄伟的气势横跨在庐山的大峡谷之中,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桥景区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名人踪迹溢满各处:唐代著名茶圣陆羽品定的“天下第六泉”;明朝第一画家唐伯虎曾在这里画出了著名的“三峡裥桥图”;1961年周恩来来到观音桥遇到放牛娃小周桂花,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国民党蒋介石夫妇赞叹观音桥风水,并在此建立了行宫。现在宫内的展览馆,展示了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图片资料。行宫前有蒋宋夫妇亲手栽培的“夫妻树”;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巨幅石刻—“墨子篇”这里是后来保存下来的我国最大的地面石刻之一。

观音桥景区也是佛教圣地,桥的西面有专门供仰观音菩萨的慈航寺,桥的北面有千年古刹栖贤寺,是庐山佛教的五大丛林之一。

(七)圆佛殿

圆佛殿位于庐山狮子峰的尾部,因其外观粗壮,呈伞状,故名叫圆佛殿。

圆佛殿原为五门,每门内塑一尊佛像,故亦称五佛殿。整个建筑显得平稳舒展,落落大方。

然而,圆佛殿里面结构却不像是个佛殿,因为当中垒一根实心石柱:直通殿顶,造型独特,关于其象征意义,民间流行这样的说法:

据说,此殿是唐生智所修,动机是为母亲择葬风水,看中了狮子峰。因为这里头部有天池寺,背部有天池塔,剩下尾部并无建筑,只好定于此处。

圆佛殿这小建筑,历时六年才算修成。因为唐母吃斋念佛,待坐化后骨灰暗葬殿地正中之故,所以上面当中立根石柱,以表示狮子峰尾的狮子尾巴。

(八)悬索桥

庐山悬索桥,当地人又称铁索桥,它座落在神龙宫地带,横跨于将军河面,悬空险秀,为庐山一景。此桥于20世纪修成。它的建成,既沟通了游览路线,又为观赏铁船峰和石门创造了最佳观景点,可谓一举两得。

悬索桥以四根铁管对应相参,再在上端并架铁索连接两个高立钢盘水泥柱,斜拉组合吊力,加铺预制板面,保证牢固安全。

登临桥上四顾神龙宫境,清幽雅然,铁船峰姿显示清晰,而传说中所讲帆船坠化巅上的轮廓历历映目,两峰并立有若门框之构成石门,溪流通过石门泻涧之声激昂悦耳,横生妙处。

(九)文殊台

庐山文殊台倚于天池山的西边,临壑而建,顶端平面呈半月形,左旁垒有上台石阶,沿台石叠护拦,下有石室五楹,石木水泥混合结构。

据说文殊台是后人为了表示对文殊以其双手插石成天池的纪念,而专门立台供“文殊菩萨”像予以纪念。

又传文殊骑着青狮空临俯见此山秀丽,惊喜之余不慎跌下,臀部落地印一半月痕迹,文殊随即就地朝天拜日,后人按照印痕围砌了一石台,故也称拜日台。

文殊台始建于东晋,后屡毁屡修。台下有石突出,象角如虚凌霄,叫“凌霄石”。上面建有一亭,号“老母亭”,因为庐山民间又叫黎山,说是黎山老母修行的地方。此亭,也称聚仙亭。

文殊台的周围环境雅致,树木茂盛,令人产生“不登此台,不穷此胜”之慨。若是登临顶端,眼前峰峦耸立,田畴锦绣,远处青山在望,平地渺渺,仰观白云蓝天,泛媚雅然;俯视翠谷清涧,深深幽幽,富有野趣。此处既是观赏云海佳地,又是可看到佛光的理想去处。

(十)黄龙寺

庐山黄龙寺座落于群山环抱,竹木茂盛之中。周围环境峰连嶂嶂,霞寂雅静,谷邃森森,封闭奥秘,白云深锁,盘岩添彩,山色清目,水声夹耳,灵秀绝尘,妙在“幽”字,堪称黄龙幽谷,故有“不厌山行远,还知幽可寻”之赞。

黄龙寺据说是明代彻空和尚所建,最初寺庙叫“鹿野禅林”。据《庐山志》记载:“寺因黄龙潭而得名,潭之为龙居也。”另据考证,其实黄龙寺系佛教临济宗分支黄龙派,寺因所奉佛教派系得名。

黄龙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仙人洞修练时,以为自拜师汉钟离所学的剑术高超,蔑视佛教。一日,来到鹿野禅林,气势昂然,欲试黄龙禅师法力,趁其不备,飞剑斩之。

结果刃不见血,对方安然无恙。吕洞宾大惊失色,面拜请罪。这就是庐山流传的“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这个故事教育人不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十一)植物园

从望鄱亭后的小道下行,就可到庐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原称庐山森林植物园,是一座亚热带山财植物。

植物园的创始人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等教授。几十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在庐山植物园三百多公顷土地上,三千多种植物飞翠溢绿,郁郁葱葱。嘉木奇树的秀色,展示着他乡异域的姿韵;异花珍卉的芬芳,带来了天涯海角的风情。

进入21世纪的庐山植物园,已具备了科学的内容、美丽的园林外貌。景观上有两大特色:一是松杉类植物引种丰富,露地已栽植二百六十余种。南北松杉竞秀,东西柏桧争荣,为中国之冠,被誉为松、杉、柏、桧的活标本园。二是收集国内外杜鹃种类多达三百多种。每至春深,各种杜鹃竞相开放,万紫千红,灿烂无比。

在离实验大楼不远山坡上的松柏区内,松杉竞秀,桧柏争荣,绿意盎然。这里种植松柏科各属植物近百种,不仅有我国特有的“活化石”水杉,还种有美国的花旗松、日本的罗汉柏和冷杉、北美的大叶香柏、欧洲的落叶松及庐山的金钱松、云南苍山冷杉、丽江云杉、浙江铁杉、黄杉等。

在松柏区附近的林间竹下有条小山谷,用山石堆砌成了模拟自然的岩石园。谷中光照少,空气润湿,宜阴生植物生长,栽培了龙胆草、百合、黄精、丹参等高山药用植物两百余种。

在岩石天然裸露的地方,辟为杜鹃园,收集了国内外的名贵杜鹃科植物七八十种,如云锦杜鹃、马氏杜鹃、日本大字杜鹃、白花杜鹃、西南高山杜鹃、黄山杜鹃等。每当花开时节,园中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从岩石园往南,有一块繁花似锦的开阔地,这就是花草区。区中以种植多年生宿根花卉为主,其间也点缀少数矮小灌丛。每当春天来临,百花绽放,争奇斗艳,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在植物园的中心,有一排排玻璃窗装配的温室为亚热带与热带植物展览区。这里除种植我国西南和华南的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外,还引种了地中海沿岸的观赏植物。

此外,在园中海拔1200至1360米处,还保存了面积四百亩左右的自然植物群落,成为庐山天然植被的活标本,为研究植物群落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天然宝库。

庐山的人文景观还有喇嘛塔、望江亭等,这些人文景观丝毫不逊色于自然名胜,每年都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