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学习,以有涯伴无涯(6)
三年后,平定了西南羌人叛乱的马援回到京城洛阳。当时亲人故旧都来向他表示祝贺,为他接风。马援有一位名叫孟翼的故人,他足智多谋,以前曾经为马援出过许多计策,马援对他一向非常敬重。但是这次,孟翼见到马援后,也像别人一样,对他只是一味地吹捧奉承。马援听到后心里很不高兴,皱着眉对孟翼说:“这次重聚,马援本来盼着先生能对我有所教诲。可是先生您怎么也随波逐流,只是一味地夸奖我呢?”
孟翼听到马援责备的话后很尴尬,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应对。马援见他不说话,于是又继续说道:“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曾经为汉帝国开拓了七郡的领地,而他的封地却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可我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功劳太小,赏赐过重,我如何才能保持下去呢?先生你应该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才是啊。”
见孟翼还不说话,马援又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在北方不断侵扰边境,我打算再向朝廷请战,做一名先锋,去抗击匈奴。一个有志男儿就应该战死在边疆的沙场上,死后也不必用棺材收殓,就用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安葬。躺在床上,死在儿女身边又算什么大丈夫?”
孟翼听到马援的这番话,被他那种豪迈的报国激情深深打动,禁不住又夸奖起他来:“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并未说大话,果然在一个月之后,匈奴又来侵扰边境,马援当即主动请求出征,率军前往北方讨伐匈奴。
后来,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聚众叛乱,光武帝刘秀派兵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朝廷随后策划再次派兵讨伐。当时已经62岁的马援再次主动请缨,愿意领兵出征武陵。光武帝担心他年纪大了,不太放心,所以一直犹豫不决。马援见朝廷迟迟不肯回复,于是直接进宫向光武帝请示说:“老臣虽然上了一些年纪,但我还能披甲骑马,请陛下一定答应我这个要求。”说罢,马援又翻身上马,在光武帝面前表演了一阵骑术。光武帝见他神采奕奕,虽然胡子都白了,但矫健却不输当年,于是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在这次征战中,马援因为作战辛苦,长时间得不到休息,不幸患上重病,死在了军中。最终实现了他“男儿当马革裹尸还”的报国誓言。
在一个强者的心中,时刻惦记的往往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梦想,他的志向。只有为了梦想,他才会“发愤忘食”,才会“乐以忘忧”。人生一世,不在于能赚多少钱,更不在于能活多大年纪,为了理想而终生奋斗,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智慧点睛
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立下理想和目标之前,就应该做好为此奋斗一生的准备。日益进步是值得快乐的事情,学未有得,愤而忘食,学有所获,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此愤此乐,也无止境,唯一值得担心的只有时间不够,哪里还会在乎自己的年纪?这是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的生命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
任重道远,用行动实现理想
学习是为了实现理想,但学习只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部分。实现理想更多、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做事。学习是做事前的准备,做事是更高阶段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行动,只空想,不行动,不要说远大理想,就算一个小目标都难以实现。所以行动只能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矢志不渝,毫不懈怠
人贵有大志,但是有大志并不难,难的是立志以后有用一生去奋斗的觉悟和勇气,以及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回头的坚韧意志。这样的人才可称为一个“士”。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的称谓,这段话中的“士”指的就是最高等的百姓,也就是那些心怀大志的人。曾子说,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普通人,必须做到弘大刚毅,因为你的志向注定你肩上的担子很重,而实现理想的道路又很遥远。仁者爱人,以博爱为己任,这个担子难道不重吗?如此重担,必然要求你一息尚存就不能懈怠,这条路难道不远吗?这段话体现了曾子对待理想、对待道战战兢兢的谨慎危惧之心。孔子毕其一生都未能实现的理想,曾子将这个重担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来,自然会感到任重道远。实际上岂止是曾子,大同世界应该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理想付出毕生的精力,而对每一个人来说,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最大贡献。
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了340多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和贪婪的本质。
他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其中《羊脂球》《项链》等作品更是脍炙人口。他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泊桑13岁那年考入了里昂中学。他的老师布耶是著名的巴那斯派诗人。布耶发现莫泊桑在学校里经常写诗,便把他的练习本拿去翻阅。他在莫泊桑的练习本上看到了这样的诗句:“人的生命,犹如船在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远,慢慢淡。”这几句诗虽然有些消极和颓废,但很有意境,文采也好。布耶觉得莫泊桑很有写诗的天赋,便不断地引导和启发他。为了使莫泊桑能够成才,布耶决定把福楼拜介绍给他。巧合的是,莫泊桑的舅父也是福楼拜的朋友,莫泊桑由此便萌生了拜福楼拜为师的想法。
福楼拜在当时就是非常有名的大作家,早已蜚声国际,在法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当他看过莫泊桑的作品后,对他说:“孩子,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我只在你给我看的这些东西里感到你有一些聪明,但是你永远不要忘记,才气从坚持不懈中来,你得好好努力啊。”莫泊桑点了点头,表示牢记老师的教诲。
福楼拜对这个学生非常上心,他想考一考莫泊桑的观察力和语言功底。有一天,福楼拜带着莫泊桑去看一家杂货铺,回来后就要求他写一篇文章,要求他所写的必须是刚刚去过的那家杂货铺,所写的事物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一个动词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而且所用的词必须是别人没有用过甚至还没有被人发现的。莫泊桑很认真地写了又改,反反复复,终于交出了一份令福楼拜十分满意的答卷。
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莫泊桑的写作水平进步飞快。他很快就能写剧本和小说了,写完就请福楼拜指点,每次福楼拜都能指出一大堆缺点和不足。莫泊桑修改好后就要寄出去发表,但福楼拜不同意,他告诉莫泊桑,不成熟的作品不要在任何刊物上发表。
刚开始的时候,莫泊桑唯命是听,只要福楼拜不答应,他就不敢私自寄出稿件,文稿慢慢地堆得已经有一人多高了。此时“著作等身”的莫泊桑不禁怀疑,福楼拜是不是有意压制自己?
莫泊桑闷闷不乐,到果园中去散心。他走到一株小苹果树前面,只见上面结满了果子,树枝被累累的果实压得快要贴到地面了。他又看到旁边有一株老树,老树上同样结满了果实,但是老树的枝条却能硬朗地支撑着所有果实。莫泊桑恍然大悟,他从苹果树上得到了一个启示:在枝干还未硬朗前,最好不要开花结果,等到根深叶茂的时候,是不愁结不出果子来的。从那以后,莫泊桑又开朗了起来,他更加虚心地向福楼拜学习,决心使自己变得“根深叶茂”。
1880年,莫泊桑已经30岁了,但他在文坛还是默默无闻。就在这一年,他完成了短篇小说《羊脂球》的创作,并把作品寄给福楼拜过目。
当福楼拜读罢这篇小说后,他欣喜异常,兴高采烈地对学生说:“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写得太好了。你的作品已经完全成熟,可以发表了。”
不久之后,《羊脂球》正式出版发行,小说刚一面世,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莫泊桑也由此一举成名。人们争相传颂莫泊桑的名字,但他们哪里知道,这部精彩作品的背后经历了多少艰苦的训练,其中还凝结着福楼拜的心血呢!
理想不是儿戏,只要立下志向,就要有为最终实现它不懈努力的实干精神,并能一直坚持下去的顽强意志。
不放弃才能成功
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最可惜的莫过于半途而废,因为这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和汗水全部付诸东流,而时间则一去不复返,努力浪费了,还可以再努力,但是时间葬送了,却再也不会回来。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仍然常常放弃理想,以至于他一生的许多理想最终没有一个能够实现。人在立志的时候也许会考虑到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然而实际上有的困难则是随机出现,并不能被人们预料到,这往往也是有些人因措手不及而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其实困难虽然各种各样,但是努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却是一样的,只要有决心,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在这句话中并没有将不放弃志向的人称为“君子”也没有称为“士”,而仅仅是“匹夫”,也就是一个人。这说明在孔子眼中,做事不放弃是做人的基本,否则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三军人数众多,夺三军之帅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对一个人来说,放弃自己的志向应该比夺三军之帅的难度更大。不论为学还是做事,必须先立志,有志才有目标,才能前进,所以志向绝对不可为外物所夺。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到海边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一个数学问题。无边无际的沙滩上,细密而柔软的沙粒平整地铺在他的脚下。他蹲下身来,顺手捡起一片贝壳,在沙滩上演算起来,这真是又好又便捷的演算工具。回到家,阿基米德兴奋地告诉朋友们说:“沙滩,我发现沙滩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它不仅无比宽阔,而且又是那样宁静,可以让人的思想飞跃到很远的地方,就像那些飞翔在波涛上面的海鸥一样。”神奇的沙滩和博大的海洋,能给人智慧和力量。从那以后,在海滩上便能经常看到阿基米德的身影,他一直在海边进行思考和学习。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偷袭了叙拉古王国。当时已经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还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演算着数学问题。他蹲在地上,双手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考着刚刚画好的一个几何图形。由于他太过于专注,以至于罗马士兵站在他面前时他都没有察觉。
当一道带着杀气的寒光在阿基米德的眼前闪过,罗马士兵用利剑指着他的鼻子时,他这才从无边的数学王国中回到了现实中。阿基米德抬头看了看杀气腾腾的罗马士兵,他一切都明白了,他用手推开了眼前的利剑,十分平静地说:“等一下再杀我,等我把这道几何定律证明完了,这用不了多长时间。”残暴的罗马士兵并没有耐心等他证明,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他的头就被罗马士兵砍了下来。
面对死亡,阿基米德竟然能够如此淡定从容,使他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正是因为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匹夫不可夺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实践重于理论
理论就是做事的方法,对做事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就本身的重要性来讲,理论再好,也不如实践,因为任何理想都只能靠实践来完成,再好的理论离开实践也只是空谈。
《论语·先进》:“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段话说的是他在周游列国前后所收的弟子。先进就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前追随他的那些弟子,如颜回、闵子骞、仲弓、子路、子贡、巫马期等人。后进则是他结束列国之游回到鲁国后所收的弟子,如子张、子夏、曾子、樊迟等人。他说先进的弟子们身上有朴实的气质,他们大都是为了求仕才来向孔子求学的,而后进的弟子们来求学则大都是仰慕孔子的为人,是专门来学道的。也就是说,先进的弟子更注重行道,而后进的弟子们更注重传道。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儒学之所以能一直流传到今天,孔子的后进弟子们可谓功不可没,他们薪火相传,使孔门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传播。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而不是仅仅为了学习。所以孔子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说,他更加赞成先进的弟子。孔子这句话本身实际上就已经确立了儒家学以致用而不是空谈的学风,这种学风几千年来也成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
美国飞机大王休斯对飞机非常着迷,他在拍摄电影《地狱天使》之后,参加了在迈阿密举行的一次全美短程飞行比赛,结果休斯以302千米的时速一举夺魁。可这项成绩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他的目标是打破世界纪录。1927年,美国飞行员林白用33小时30分钟飞越了大西洋,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林白也被美国人称为“世纪英雄”。休斯为了打破林白所创下的纪录,开始致力于改进飞机,他手下有两位才华出众的飞机设计师——帕玛和欧提卡克。他们将未来的飞机命名为H1。
欧提卡克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也十分酷爱飞行,在拍《地狱天使》时,他也是休斯聘用的演员之一,后来得到了休斯的赏识,被任命为新飞机的主要设计师。欧提卡克对制造新飞机有许多大胆的构想,对疯狂追求速度的休斯来说,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助手。在休斯那间秘密飞机制造厂里,他们夜以继日地改进飞机的外形,选用当时性能最好的1000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发动机,他们一共用了15个月的时间,终于制造出身长8.2米、翼展7.6米的H1型单翼飞机。因为机身比普通飞机要短得多,谁也不知道它能在空中飞多久,休斯公司里的试飞员都不敢轻易尝试,于是休斯决定亲自来试驾。
1935年9月12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当时已经是黄昏时分,负责速度测试的裁判技师建议明天再飞,因为光线不好,夕阳会很刺眼。然而休斯却等不及,他早就穿好了飞行服等在一旁,既然一切都已经就绪,那还等什么?他跳进了机舱里,启动引擎,飞机升空了。
第一次测试,飞机的时速达到了556千米。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向休斯进行了汇报:“这次不算,因为违反了航空协会的规则,没有做水平飞行。”于是休斯驾机又在空中绕了一个大圈,返回来又做第二次水平飞行。
“567千米,又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休斯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但他舍不得停下来,又飞了第五次、第六次……忽然间,飞机引擎停止了转动,他这时才发现,没油了。他连忙去按瞬间补油的按钮,但已经太迟了,发动机这时候已经完全停止了工作。休斯只好用滑翔的方式紧急着陆,但是他却控制不住飞机,H1正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向地面猛冲。
当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地面上的航空协会会员们看不到休斯的飞机,无线电也联系不上他,大家都惊慌失措起来。
休斯竭尽全力,终于把飞机从俯冲状态下调整了过来,最终他在一片甜菜地里将飞机安全迫降。当航空协会的人赶到时,他们看见飞机完好地停在那里,休斯则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拿着铅笔,正兴高采烈地从机舱中爬出来。他对众人说:“我创造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
直到今天,那架飞机还停在华盛顿的斯密逊航空博物馆里。
任何理想都需要实践,甚至通过冒险才能够实现。所以说,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智慧点睛
理想和志向是对自己的一个承诺,为了履行这个诺言,必须做到矢志不渝,既然走上这条道路就没有回头可言,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努力到底。匹夫不可夺志,为了实现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于理想,最重要的是实践,理论只能作为实践的辅助,只有勇于践行的人才能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