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微”不至:微信这样改变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微信风靡,无“微”不至(3)

此前,市场对小米关注最多的是小米手机,而对米聊产品的介绍并不多。在小米内部,米聊产品与小米手机、MIUI 手机操作系统被称为小米的“铁人三项”,是雷军软件、硬件和移动互联网三合一战略的载体。如果没有米聊,小米也就不叫移动互联网公司了,直接叫手机公司就行了。米聊PC 客户端更多的是手机端的辅助,这就为客户提供了方便。

用户接触互联网服务的终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才能拥有更多的客户。由于竞争对手具有明显的优势,小米不太可能在桌面另做一个即时通信软件。桌面产品的推出更多的是移动产品的补充,主要是用来完善用户体验的。事实证明,这种完善是必要的。

雷军与马化腾之间的纠葛

就在小米宣布收购MSN Lite 团队之前,为了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产品,2012年8月2日,小米成立了小米IM(即时通讯)实验室。在市场上,很多人都认为,雷军想通过米聊在IM 市场实现自己的更大“野心”。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黄江吉明确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内功修炼,2012年将是米聊发力的一年。

然而想在IM 市场有所作为,雷军要面对的最强劲对手是:马化腾率领的腾讯军团。腾讯公司公布的截至2012年3月31日第一季度财报显示,QQ 服务活跃账户数已经达到7.519亿,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11.5%。其中,最高同时在线的账户数高达1.674亿,环比增长9.6%,同比增长22.0%。就连米聊面对的直接对手——腾讯微信,其用户数也已经过亿。市场观点预计,2012年微信的用户数将稳超2亿。

实际上,小米和这些竞争对手的差距主要是用户基础,特别是即时通信领域。刚性的沟通交流需求决定了用户对产业存在黏性,但在技术和产品体验持平的情况下,拥有用户基础的产品必然会存在明显的优势,这就意味着在厂商手中拥有能够降低用户沟通交流成本的现成的社交关系。

其实,雷军与马化腾之争不仅在米聊与微信为主的IM 方面,在移动互联的核心产品之一——手机浏览方面也存在竞争,这主要表现为雷军作为天使投资的UC 优视(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软件技术及应用服务提供商)与QQ 浏览器之争。

有趣的是,在雷军对马化腾发起竞争的时候,与腾讯在金山软件上则是利益共同体,因此这一复杂的利益纠葛让雷军与马化腾既是敌人又是朋友。

习惯性地抢“场子”

很多投资人都认为,移动即时通信领域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就连小米的米聊都已经被腾讯的微信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更何况是白手起家的新项目。

素来不热衷于“早起”的腾讯,居然也出来“抢场子”。在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这一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数第一次出现爆发式增长。有资料显示,当时的微信用户达到了1500万,3倍于当时的米聊。腾讯从加入战局到战争结束,只花了半年的时间,而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12年一季度,移动IM 注册用户的市场份额中,微信占了15.2%,米聊仅为1.8%,显而易见的是两者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

其实,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一家独大也是必然的,互联网的大多数产品都具有垄断性,用户并不需要两个微信。微信崛起之后,其他同类产品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挤压,除非是与微信完全差异化定位的产品。

比如:“陌陌”。虽然微信具有“查找附近的人”这个陌生人交友功能,但是“陌陌”只专注于这个功能。换句话说,用户登录“陌陌”的心态和登录微信是不同的,在“陌陌”上找到愿意交友的陌生人的概率要大得多。“陌陌”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它和微信不构成竞争。微信的目标是成为所有智能手机的标配,甚至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而“陌陌”只不过想满足一部分用户的细分需求罢了。

腾讯成为“第四大运营商”

腾讯在即时通信的战场上击败了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对手,但是将微信当作对手的绝不只是马化腾的互联网同行们。

微信的4.2版本一亮相,就进行了大范围的功能宣传。在这个版本中,腾讯加入了视频通话的功能,这个举动令三大运营商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在此之前,微信能够实现的语音功能还不是同步的,与电话通话功能存在较大的区别。视频语音的功能在非Wi-Fi(Wireless-Fidelity 的缩写,无线宽带)的环境下,可能会受到网络环境和流量资费的影响,但用户体验一定会不断优化。实际上,腾讯已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四大电信运营商。

传统电信业务领地逐渐被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蚕食,这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不只是中国运营商面临的问题,更是全世界运营商遇到的大问题。在2004年、2005年时,“话吧”曾经在国内有过短暂的流行,当时也是绕开运营商,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通话服务,但很快就遭到了运营商们的抵制。运营商对其作出限制是允许的,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如今的形势和当年有所不同,运营商已经有些身不由己了。

由此可见,三大运营商联手限制微信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否则会出现很大的用户反弹。如今,全世界的电信运营商都面临着要不要“自己革自己的命”的难题。现在各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到紧要的关头,因为和10亿移动电话用户相比,微信还是很小的,况且微信是不能完全替代电话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变革的趋势已经出现了。2012年,中国移动董事长在工作会议上正式拿出了成立“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草案。

微信与微博的竞争

微信引领了一场现代社交和沟通模式的新革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出现了热议,因此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微信能取代微博吗?”或许,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微信到底哪里动了微博的奶酪呢?”

我们先来看看微信与微博有哪些差异?

1.平台属性:社会化关系网络与社会化信息网络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

2.信息内容:私密闭环交流与公开扩散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里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3.用户关系:对等双向与非对等多向度错落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在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在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的属性有很大关系。

4.时间同步性:同时与差时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 的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的不同。

为什么微信公众平台无法做到的,微博却能做到呢?公众平台与微信用户需求不匹配。微信是私密空间,在移动端与短信类似。而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垃圾短信太多,想想这个场景:突然,短信铃声响起,以为是好友发来的短信,结果是没用的广告。我们已经对这种令人沮丧的场景习以为常了。

微信平台也是一样,用户使用微信看重的是与朋友的交流,虽然公众平台的信息是用户主动选择的,但接收的信息仍然是被动推送。这不仅仅是打扰,更让人泄气。毕竟,人们玩微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朋友交流,微信是一个对等交流的平台,不是非对称错落平台。而微博本身是信息平台,人们上微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关注各类公众微博信息,如媒体、名人、草根大号、企业、政府机构等,非对称的关注特性在这里是成立的。

如果微信的公众平台账户推送信息不进行提醒,能不能避免这种打扰呢?是的,这样可以免除打扰,当然也会免去用户的关注。起初可能因为好奇,用户会关注公众平台账号,但是他们会逐渐遗忘。正如你下载了很多手机应用,下载之后基本上都玩过,但后来它们是不是就躺在手机里睡大觉呢?你再也没去叫醒它,直到有一天,你感觉它占用了太多空间,于是卸载成了它最终的宿命。

微信的推送是“精选”的,但究竟是不是“精选”要由公众平台账号决定。对用户来说,这是他们想要的真正的“精选”吗?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阉割版,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无法针对每个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推送。对于企业或商户信息,他们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相信用户会每天去专门查阅那些信息呢?公司到底是做用户关系还是做信息关系,总得做个决断。我们看看雅虎的例子吧。雅虎之所以从互联网先驱沦落到唱衰声四起,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选择决定的。雅虎开创了免费、开放且赚钱的互联网门户模式,使雅虎成为了硅谷的明星,但也正是这种模式决定了它的基因是媒体,而不是技术。当Google(谷歌)兴起后,雅虎也发现了搜索的巨大潜力,做了很多努力以占领这一市场,但最终因为缺少技术基因,雅虎虽然花了大力气试图战胜Google 却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陷入险境,而Google 的技术基因使其在搜索领域迅速崛起并战胜了雅虎。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公司的基因是非常重要和致命的。

微信和微博的基因完全不同。微信根植于用户关系,微博则根植于信息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的空间。在外界看来,微博成功于twitter(译为“推特”,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模式,一直在向facebook(译为“脸谱网”,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模式靠近,但目前来看并不是很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新浪从门户模式以来一直在做信息,媒体属性更多一些。这个基因决定了微博是以信息为导向,具有很重的媒体性。而腾讯一直以QQ 这一用户关系产品为中心,这就决定了微信的用户关系属性,它很难成为一个信息平台。

为什么说微信动了微博的奶酪呢?虽然微信与微博是两类平台、两种空间,但微信对微博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用户时间: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是竞争者

其实,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是竞争者。无论是门户、视频、游戏,还是微博、点评、LBS 等,它们时刻都在竞争,因为它们都在竞争着同一种东西:用户的时间。因为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时间是相对固定的,那么人们在各种互联网产品上花费的时间必定是此消彼长。毫无疑问,微信会抢走一部分用户的时间,尤其是微博在手机上如此火爆时,出现了另一颗耀眼的新星。

2.平台之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对PC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大家知道,微信源于移动互联网,微博源于PC 互联网。它们诞生的环境是不同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微信是因移动互联网而生,而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大趋势。微博诞生于PC 互联网环境中,虽然微博这种产品本就属于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而且目前微博的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天有近70%的微博用户通过移动端登录。但是,微博能否在移动互联网中获得更大的胜利、迎接微信的挑战,还要取决于微博背后的团队,毕竟微博需要兼顾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需要双重思维和执行力,而微信只需要把全部精力放在移动互联网上。微信或许也存在顾虑:那就是对QQ 的冲击。QQ 受到微信的冲击或许比微博更大。微信与微博的竞争引起热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PC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大亮点;微博,仍是一颗明星。微信与微博各有自己的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说是微信的一个超出本身属性的大胆尝试,至于这个尝试是否成功,事实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的。

微信终将成为王者

很多人都看好移动互联网,但至于移动互联网的“钱景”究竟如何,似乎谁都不是特别清楚。曾有一位业内人士在微博上疾呼:“依靠广告根本无法养活移动互联网,小心被移动互联网泡沫淹死。”

其实,这种担心并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数据显示,中国区App Store 应用下载量在2011年同比增长了298%,营收增长了187%,但从移动互联网爆发到现在,死在沙滩上的创业者已经不计其数,更多的人处于焦急地观望中。

2010年,朋友聚会时,有人会问:“你又做了什么好应用?”2011年,他可能会问:“你的应用还有几个活着?”现实是残酷的,美好的预期变得非常刺眼。谁能够真正抵挡得住移动互联网的诱惑呢?网络上曾经曝光了风险投资机构的一封内部邮件,主要的意思是:Web 时代已死,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还剩3年。

巨头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其他巨头还忙着纺线织网、准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捕鱼的时候,微信已经悄悄开始捕鱼了。显然,微信早已不是一款简单的社交工具了。